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广东省农村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7-03-30 11: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建管并重,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以改善水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珠三角核心区及城市周边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完善污水厂配套管网建设,将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管网处理,远郊村庄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粤东西北地区以新一轮生活污水建设为契机,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情况,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行雨污分流,加大村庄排污沟渠的清理和改造。到2018年底,珠三角核心区基本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珠三角外围3市及粤东西北地区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省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到2020年底,粤东西北农村地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覆盖,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促进流域水环境有效改善。

2.落实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维护管理机制

逐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体系,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经费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可采用“纳入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财政补贴+适当收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运行管理模式。推广社会化专业养护,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鼓励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负责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完善体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1.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收运体系,实现“一县一场(厂)”、“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遵循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综合处理的原则,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力量,对农村“四边”(村边、路边、水边和田边)进行“三清理”(清理存量垃圾、卫生死角、乱堆乱放),防止城市向农村转移堆弃垃圾。到2018年,建立和完善规范化、专业化的收运体系,基本形成设施全覆盖、功能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全省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运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2.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

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强环保宣传与培训,推行“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引导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逐步实现资源化利用。采取“多村一站”的模式,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在各地建设一批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实现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积极引导城乡结合部或者人口密集的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推广农村果皮、枝叶、厨余等可降解有机垃圾就近堆肥,灰渣、建筑垃圾等惰性垃圾就近铺路填坑或掩埋,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并送相关废物处理中心或按有关规定处理等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实现可降解垃圾收集清运不出村和建筑垃圾就地消化处理。

3.健全农村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各乡镇、村要制定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将垃圾规范处理、保护村庄环境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各村建立保洁制度,配备固定的保洁人员,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成立卫生监督小组,对村级卫生实行监督检查。市、县、镇财政合理分担运营费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探索推动乡村按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原则适当收取保洁费用,部分缓解农村保洁经费紧缺问题,实现农村保洁常态化管理。

(五)加强管控,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1.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

各地抓紧组织完善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在初步确定划定范围的基础上,完善禁养区划定方案,调查禁养区划定相关基础信息,明确禁养区范围边界坐标,建立畜禽养殖禁养区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清理整顿力度,各地应制定禁养区清理整顿方案,到2017年底,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关闭或搬迁工作。

2.提高畜禽污染防治水平

积极推行畜禽清洁养殖,因地制宜推广“农牧结合型”、“林牧结合型”等生态养殖模式。推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鼓励采用“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研究制定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区域建设有机肥厂,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到2017年,完成300家世界银行贷款牲畜废弃物管理项目示范工程,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3.强化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

加强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珠江三角洲水网区应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督促畜禽养殖场(小区)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未经审批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要依法予以关闭;对审批手续齐全但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要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坚决予以停业、关闭。逐步将设有排污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纳入总量减排核算。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测体系,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管理信息系统。

专栏4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1、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程:全省各地严格按照保护目的和政策规定,科学、可行地划定边界范围,明确禁养区范围边界拐点,形成比例尺不低于1:50000的畜禽禁养区数字化分布图。

2、规模化养殖场[1]污染治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畜禽养殖粪便污水贮存、处理与利用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推进河源、惠州、江门3市牲畜废弃物管理示范工程建设。

3、有机肥厂建设工程:推动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储、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

4、畜禽养殖污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全省畜禽养殖场养殖规模、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养殖废水处、粪便和废渣处理情况、履行环保制度情况等,便于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管理。

(六)多措并举,有效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1.优化农村地区工业布局

坚持工业企业集聚原则,推进农村工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引导一批属于相同产业门类和产业链高度关联的村级工业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块状集结的乡村工业集群。优化工业发展布局,通过工业用地的置换、集中、改造,逐步将零散分布于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向各镇(街)工业区相对集中,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布局优化调整,推行统一管理和集中治污。

2.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严格农村工业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要求,防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要求,狠抓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珠三角各市和淡水河、石马河、广佛跨界河、茅洲河、练江、小东江等六河流域内建制镇建立村级工业企业分类名录,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清理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村级工业企业,依法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等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回潮”。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加大双随机抽查力度,推进农村工业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小微型企业的规范化管理。2017年底前,摸清农村地区无牌无证、未纳入有效监管的工业企业情况。

(七)分类治理,推动农用地污染防控与利用

1.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编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机制,落实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土壤环境调查资料,以耕地为重点,兼顾园地、牧草地和林地,围绕已发现的重点土壤污染区域和污染源影响区域,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2018年底前,力争查明我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一次。

2.强化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

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并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以耕地为重点,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结果,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2020年底前,建立耕地分类清单。各地要按照耕地土壤质量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应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对于安全利用类耕地,要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对于严格管控类耕地,应加强其用途管理。

3.推进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修复

各地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开展污染耕地修复治理。优先组织广州、中山等污染耕地集中区域,开展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建立适合本地的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技术模式。研究制定农用地污染防治相关技术规范,力争形成成熟的修复技术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治理推广模式。

专栏5农用地污染防控与利用重点任务

1、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调查主要集中于农用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区、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农用地分布区“三区”空间叠加分析确定的范围,对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

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程:以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韶关、汕尾、湛江、清远等地区为重点,在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结合本区域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任务。

3、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工程:涉及到重度污染耕地的地级以上市,要制定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任务。

4、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工程:广州、中山、佛山、珠海、汕头市贵屿镇、清远市佛冈县以及韶关市翁源县和仁化县等污染耕地集中区域应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2017年底前,以上各个地区至少开展1项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

(八)创新机制,不断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

1.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

结合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加强县(市、区)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水、气、土壤一体化的常规监测能力,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构建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村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增强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力量,装备必要的交通、通讯、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各乡镇要明确专职人员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强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人员培训,构建符合新形势需求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科教、智慧环保体系,提高农村环境监管水平。

2.创新农村环保监管模式

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统筹城乡一体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推行农村环境保护多元共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在环保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推广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农村环保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鼓励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农村环保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制度保障

在省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农村环境保护协调推进机制。各级人民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环保部门要把握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定位和职责,聚焦工作重点,加强监管协调,保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二)整合资金,创新投资渠道

建立省级财政激励奖补机制,各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司其职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各地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市、县两级要切实履行出资职责,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创新投资渠道,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广泛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大力宣传各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典型和成功经验,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积极发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活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农村环境保护新局面。

(四)强化监督,落实评估考核

制定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跟踪问效,各地要强化对项目进度的督促指导,以及对已建成设施的考核验收;要将设施运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设施管理主体落实整改要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业面源污染查看更多>农村环境保护查看更多>广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