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017-08-07 09:37来源:给水排水作者:李俊奇等关键词:海绵城市PPP模式雨水系统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4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

大排水系统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对超过管渠排放能力的降雨所产生雨水径流“排—蓄”能力方面,对于建成区来说,现有的街道、绿地等设施已经无法大幅度调整,无法通过对道路、绿地的竖向调整来构建道路、绿地的行洪排泄系统。只有通过加强公园、湿地、湖泊、水系等开放性空间的蓄水能力,将建成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园、湿地改造成能够容纳雨水的多功能调蓄公园、湿地;同时修复保护建成区内湖泊、水系,增加蓄水容积,来构建建成区的大排水系统。

2.5雨水资源化

雨水资源化体现在渗透回补地下水、景观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养护、循环冷却用水等诸多方面,适合于缺水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雨水利用率是绿色建筑、生态城市、节水城市等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3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在建成区改造和新建区建设有一些差别,相对于新建区来说,建成区的改造项目具有成本更高、需要收集的现场数据更详细、设施布局地点和规模受到限制、受到现状设施的干扰、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等特点,建成区雨水项目的改造特点使改造类项目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来保证改造项目具有良好的雨水管控效果。借鉴美国通过最佳管控实践(BMP)、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设施(GSI)等方式进行流域、场地雨水管理改造实践经验,根据我国项目建设特点,总结了适合国内场地雨水系统改造的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国内这几年在建成区内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城市内涝积水专项治理、CSO污染治理、雨水综合利用等工作,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总结在建成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和策略。

3.1最大限度可行性原则

以老旧小区改造区为例说明最大技术可行性原则:首先考虑屋顶适合改造成绿色屋顶的范围和比例,再考虑每栋楼增加雨水罐之类的存储设施,再考虑小区道路、停车场的渗透铺装、生态停车场的改造,之后再考虑小区内绿地的生物滞留改造,尽可能考虑到小区内每个可能改造的地点,并通过容积法计算或者模型确定每个改造点最大改造程度和选用最佳改造设施,从而实现源头减排;最后根据当地小区内有无建设地下调蓄设施的条件,确定是否建设地下调蓄设施对雨水加以综合利用。

3.2合理选择技术路线

3.2.1灰色与绿色相结合

绿色雨水设施根据设施类型主要有“渗、滞、蓄、净”等功能,通过源头分散式雨水设施实现径流源头渗透减排、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并利用城市的分散湿地、小型水体等进行蓄水、滞留雨水。灰色雨水设施根据设施类型主要是“蓄、用、排”等功能,考虑到建成区内建筑密度大,可以用于改造的绿地、公共场地较少,海绵设施的规模、选址都非常受限,同时在建成区内湿地、水体有限,造成天然的调蓄能力不足。想要在建成区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同步加强地下排水管网的提标改造以及泵站、蓄水池等地下灰色雨水设施的建设,补充建成区内绿色雨水设施无法完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缺陷。

延伸阅读:

案例|老树开新花 工业厂房的“海绵化”改造之路

原标题: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雨水系统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