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017-08-07 09:37来源:给水排水作者:李俊奇等关键词:海绵城市PPP模式雨水系统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5加强现场踏勘,多沟通多协调

以问题为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改造,规划、设计、施工都是在详细的现场踏勘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现场踏勘,可以得到详细的现场资料,例如建筑的雨落管是否适合进行断接,小区的建筑是否适合绿色屋顶的改造,小区的绿地分布和规模,小区有无水体,道路的绿化带是否适合改造成生物滞留带,大型公园、广场、绿地是否适合作为多功能调蓄场地,水系的驳岸状况、管网的入水口有无进行预处理的可能等,同时能够根据各个场地的特征,找出场地面临的问题,为海绵城市改造的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6公众参与方案决策

目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基本都是“专业人员设计-专家评审-政府全权决定”的模式,为建设适合居民的居住环境、行为习惯、认知程度以及满意程度的海绵城市,应该打破现有的政府全权决定模式,实行公共参与政策,邀请工程项目周围常驻居民,征询改造意见,及时进行方案修改和完善。公众参与体现在政策法规的编制、工程建设的监督、实时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公众的参与可以为政府和专业设计人员打开视野,优化方案,使建设方案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需求,使海绵城市建设过程更加顺利,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将会成为城市建设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这些思路不仅适用于建成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些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新建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此,对新建区和建成区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4结语与展望

建成区的改造因为场地特征不同、发展需求不同、面对问题不同,无法用一个方案去解决其他场地的问题,应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场地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方案,形成“一点一策”。

建成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为:结合景观提升改造、棚户区重新规划、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改造、道路改造、管网改造、积水点改造、区域更新等各项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对现有道路、建筑、公共广场等硬化区域进行合理断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实现建成区内的源头截污减排,提升排涝标准。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可以避免没有合适的场地或者足够的绿地来建设新型雨水系统,加快建成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延伸阅读:

案例|老树开新花 工业厂房的“海绵化”改造之路

原标题: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雨水系统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