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017-08-07 09:37来源:给水排水作者:李俊奇等关键词:海绵城市PPP模式雨水系统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以问题为导向的更新改造生态修复是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分析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中所存在困惑和挑战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以期为建成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1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困惑和挑战

1.1问题多样且各不相同

建成区内往往由于以往开发过程的局限性,导致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雨水问题。

1.2改造困难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同时涉及到建筑、规划、市政、园林、环境、交通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各个职能部门意见和诉求不一致,为海绵城市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3认识不到位或不一致

建成区的海绵城市改造有很多争议,例如:建成区内的现状不好变动,绿化景观很完善,没有必要对建成区进行专门改造;部分政府单位以及规划设计人员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的实现为规划建设的指导核心。这些争议大多是因为管理者、规划建设者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缺乏认识或者认识不到位、不一致造成的。

1.4资金难保证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主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PPP模式中的社会资本在投资过程中更加青睐于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具有明确征费标准的项目。但是雨水源头减排控制、大型湿地等改造项目以及老城区内黑臭水体治理都属于公益性服务项目,基本不产生经济效益,使用PPP模式很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建成区的海绵城市改造。

1.5方案系统性要求高

根据很多城市的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成果来看,有的缺少大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有的缺少竖向的衔接,有的缺少对水资源、水生态等目标的实现途径,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对海绵城市理解的偏差,缺乏整体的考虑。

1.6技术选择不当,景观效果差

部分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简单地将植草沟、生物滞留、渗透铺装、蓄水池这些设施在各种场地、各个环境条件下反复单独或者组合使用,尽管也可以实现径流水量削减和污染物负荷控制,但是没有经过科学的思考和规划,没有针对城市的具体问题,降低了改造场地内最大程度雨水管理的效果,造成改造后设施内景观效果过于单一。

2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

建成区的海绵城市改造应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场地具体特征,深入分析区域、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特征,确定场地改造的具体目标。

2.1建成区雨水排放综合能力提高

这是很多城市中的老旧城区在完成新型雨水系统改造的同时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分配与布局,建设源头低影响开发系统,实现径流减排,将小区、学校、广场、停车场、道路等场地的综合排水标准由原设计重现期为0.5~2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重现期为3~5年一遇,甚至更高的综合排水标准。

2.2修复水环境、水生态

“水十条”中明确提出了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明确了建成区内水环境的建设任务。随后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详细介绍了黑臭水体的识别、定义、整治技术以及评价指标,明确了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以解决黑臭水问题为导向的建设方针,达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水环境的改善,水质的提升对于水生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水生态体系的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2.3CSO污染控制

CSO污染问题是老旧城区的普遍存在问题,通过模型模拟和实际的工程应用都表明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够明显提高CSO控制效果,减少溢流次数。上海、合肥、嘉兴等地通过建设深层隧道来快速解决老城区的CSO污染问题。

延伸阅读:

案例|老树开新花 工业厂房的“海绵化”改造之路

原标题:李俊奇:基于问题导向的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雨水系统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