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国民政府时期城市排水工程与防水措施

2017-08-31 13:24来源:给水排水作者:胡吉伟关键词:城市内涝水文环境城市排水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英美等国城市建设风潮影响下,中国城市开始向现代都市转变,市政进步、人口增加,城市繁华日显。然而,伴随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水利建设滞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成为遏制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学者对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研究,多从城市史或历史地理的角度切入,对其洪涝防治工程关注不多。


本文拟从环境史的角度,以南京为例,对城市水灾原因进行分析,对国民政府时期城市排水工程与防水措施作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以就教方家。

1

南京城洪涝灾害及其成因

南京城位于长江之畔,享有江河运输之利,但每年汛期长江水位高涨,城内积水受江潮顶托无法排泄,诱发水灾。南京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过境台风影响,出现强降雨天气,时间短,雨量大,城内积水排泄受阻即演变为城市内涝,往往“一日之内,可以观潮汐之涨退”。

民国前期,南京城水患日趋频繁,频率高、损失大,每逢大雨,南京城“尽成泽国”,“积水成渠,数日始能宣泄”。

1915年至1933年,十几年间内涝频发,水灾带来严重损失,“商店停市,交通不便,米粮来源几于绝迹,学堂亦因水隔断不能上课”。

气象等自然因素如降雨量、季风气候以及高山低地镶嵌其中的地理形势都可能导致水灾的发生。但是,人为治理因素亦不可忽视,笔者以为,这一时期导致南京城内涝频发的人为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水文环境紊乱

南京城被明城墙环绕,城内积水主要依靠秦淮河排泄:雨水、废水流入秦淮河,通过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排入长江。清末至民国,城内水利荒废,水文环境恶劣,两岸百姓“弃灰土瓦砾者率于河,是以日淤垫几成平陆”,西水关附近河道“河底较东水关外约高二公尺有余”,秦淮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

原标题:国民政府时期城市排水工程与防水措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内涝查看更多>水文环境查看更多>城市排水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