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环保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对策分析

2017-12-01 08:12来源:农业环境科学作者:芮元鹏 杜雯翠等关键词:环保产业大气污染防治大气十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产业链逐步形成,

有效拉动和推动前后关联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工业、农业、消费、投资、贸易、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驱动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带来了利好。

首先,环保产业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看,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或部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链前端的将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投入品或生产资料的产业产生影响。如环保产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需要直接投入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652元,电子计算机制造业509元,金融业438元,汽车制造业342元,其他服务业239元,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206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70元,建筑业162元,仪器仪表制造业150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35元,这表明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金融业的直接投入,同时也需要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等部门提供必要的相关服务,环保产业的发展对这些产业有着直接拉动作用。

再比如,环保产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会作为中间品投入到旅游业255元,投入到环境管理业108元,投入到公共设施管理业107元。可见,环保产业对这些产业有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次,环保产业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不论是环保装备业,还是环保服务业,都具有显著就业拉动作用。

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因果效应,环保产业占GDP总额的百分比每增加1%,大约可以使TFP增长率提高14%,环保产业对TFP的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以上证明,环保产业产值贡献度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

环保产业的现存问题

尽管我国环保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渐渐优化,技术不断升级,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环保产业相比,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进入门槛低、产业细分不完备等问题。

产业集中度不高

据统计,全球最大的50家环保企业,其产值达86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与此相比,我国环保产业的集中度不高,专业化分工体系还不是很清晰,尚未形成完整顺畅的产业链,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目前,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实力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且专业化程度低。

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大型环保企业集团较少,对资本、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吸引力不够,产业聚集性不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建设,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不仅如此,环保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小型企业无长远发展定位,技术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随着我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近几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经常出现单价超低现象,这些超低价中标项目不仅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导致产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

产业进入门槛低

环保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小,其产值和规模甚至抵不上一个大型企业。因此,即使当时的利润比较高,但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大型企业也不会进入环保市场。技术、设备落后的小企业则由于其资金投入少、经营方式灵活、技术易模仿、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等特点,在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野蛮进入。其中,有不少是乡镇企业,目前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而那些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却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进入。

这样的市场结构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随着排放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治理技术正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不具备深厚技术基础和技术发展潜力的企业,将难以在市场上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环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产业技术细分程度不够

环保产业强调全产业链概念,即强调推进从产品销售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大专业化工程成套总承包、运营服务业务,促进向产业链一体化的特许经营、BOT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发展。现阶段,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性企业将脱颖而出,并会带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加速环保企业通过提高细分市场技术优势确保市场份额。尽管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境技术开发能力逐渐增强,环保产品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科研投入连年增加,但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环境服务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个别细分环保产业缺失待补等短板。

产业分布“亲资本”

我国环保产业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一纵一横”的特点明显,“一纵”即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主要产业聚集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为我国环保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展策源地;“一横”即沿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产业发展的增速明显,正在逐步形成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

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配置与我国资本要素的空间配置是基本重合的,充分体现出环保产业“亲资本”的特点,其原因直观简单: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追逐资本的,没有资本支撑,产业发展无从谈起。但是产业可以因资本而分布,污染却不是因资本而分布,环境保护的需求更不是因资本而分布。环保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就要求环保产业的空间配置不能是亲资本的,而应当是均等化的。否则,环保产业势必被作为追逐商业利润的工具,丧失其公共品属性。

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在环保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就算走的再远也必须牢记初心。

促进绿色发展,不忘治理污染的初心。保护生态环境要以环境质量改善优先,而不是追求产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增长优先。过多强调环保产业的经济利益导向,只会误导企业,使其误以为环保产业同一般产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出现环保企业违规排放的事件;也会误导政府,使其误以为环保产业可以快速带来税收,进而出现环保企业的野蛮进入,阻碍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只是环保产业的利好,能否真正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才是评价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的标尺,才是指引环保产业未来走向的明灯,才是环保产业出发的起点。

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就是不能忘记国际上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心无不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求。美国的脱硫、脱氮技术世界领先,是因为二战后迅猛发展的工业使得能源消耗激增,如何有效解决燃煤电厂带来的大气污染成为美国环保产业的核心。日本的除尘、垃圾处理技术全球一流,是因为国土面积有限,能否有效降低垃圾对空间的无效占用成为发展的前提。德国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其发展也是源自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遭遇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展什么样的环保产业其实并不难回答,能尽快解决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问题的环保产业是众望所归。以往,我们在发展环保产业时强调比较优势,今后,发展环保产业还要强调比较优势。不过,过去强调比较优势是从供给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发展有一定生产基础的环保技术;未来强调比较优势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要发展能够解决大部分地区面临的共性环保问题的环保产业,这样才能以逸待劳。

认识和尊重经济、自然、社会三大规律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认识和尊重经济、自然、社会三大规律,牢记环保产业的基本取向,不断提高科学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认识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是推进环保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客观性和规律性,违背规律,将难以持久。一方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利用环保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向社会提供符合群众环境需求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强调生态服务的基本功能,保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统筹绿色、循环、低碳三大主题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绿色、循环、低碳三大主题,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提高先导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基。小康社会进程中,环境问题是短板,也是破窗。短板补不齐,再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枉然;破窗补不上,再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打折扣。如何补齐环境短板,让环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环保产业是突破。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为,切实承担起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企业所不及。另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不为,让市场办环保,才能彻底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对环保资源的配置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始终不渝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提高持续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本。如何检验人民的幸福是否实现,环保产业是标准。一方面,产品的环保化程度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也反映出市场对环保需求的回应,当人民群众逐渐将是否环保纳入到消费的目标函数,绿色成为除价格外以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时,就是从需求方面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之日。另一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检验环保供给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准,只有环保产业繁荣了,形成消费乘数,才能彻底解决环保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力问题。需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强发展动力、成长活力、持续能力,充分发挥环保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自作用,集合企业、科研单位优势,突破科研、生产的瓶颈,大力培育环境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统筹政府、企业、用户三大主体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政府、企业、用户三大主体,坚持过去的基本经验,提高积极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要。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的必然。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竞争是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快马加鞭赶上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列车,基本经验就是要加快先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重点环保产品的推广、加快环保服务体系的完善、加快高端环保人员的培养、加快环保企业创新主体的确定、加快环保机制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协调协同,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正能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大格局。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统筹管理、组织协调和任务部署,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等。

统筹调节、积累、创新三大机制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调节、积累、创新三大机制,坚定不移乘势创新,提高全局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道。要树立系统思维,从全过程入手,构建“调节、积累、创新”同步进行的环境管理链条,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采取更多硬措施啃下“硬骨头”。具体到环保产业,创新机制体制就是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PPP、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银行、融资担保、环境产权交易、环保彩票等多种创新模式,形成一个绿色、多元、市场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就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市场调控的作用,营造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就是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组织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小企业理性进入和退出环保产业,整合产业资源,守住产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健康有序的环保产业。

原标题:环保产业的基本态势和发展对策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大气十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