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全文 |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2017-12-13 11:00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关键词:海岸带综合保护生态环境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节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陆域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市,海域主要包含大亚湾、珠江口、广海湾等海域。湾区东至115°25′18″E,西至111°59′52″E,南至21°1′44″N,北至23°37′20″N,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0.6%,2016年经济总量9.2万亿元,占全国12.4%。除佛山高明区、三水区和肇庆市外,其余纳入规划范围,规划总面积4.56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2.55万平方千米,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4.8%,海域2.01万平方千米,规划范围内海岛850个,大陆海岸线长1479.9千米,分布有4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73个4A级以上景区、11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8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个省级以上地质公园、1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一、战略定位

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要的国际开放合作枢纽门户、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国际航运中心、全球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沿海生态防护带和珠江水网生态廊道核心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的美丽湾区。

二、生态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保护中华白海豚、黄唇鱼、猕猴等国家野生珍稀生物物种及大鹏半岛等地区特殊地质地貌,保护川山群岛、万山群岛等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及珠江流域生态,维护镇海湾等红树林湿地,保障考洲洋等海湾水体环境的稳定,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评价能力。推进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岛礁和美丽海湾建设。加强珠江等河流的陆源污染排海控制,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岸段综合减灾能力,开展湾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隐患排查及治理,在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提高核电、石化工业园区及港口物流基地的海洋灾害防御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源头治理及监测,并建立清理防治协调机制。推动一批生态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升湾区生态功能。

三、发展指引

空间格局。湾区共划定严格保护岸线482.3千米,限制开发岸线234.4千米,优化利用岸线763.3千米。湾区陆域共划定生态空间面积1.29万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50.6%;农业空间面积为6106.6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24.0%;城镇空间面积为6467.3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25.4%。湾区海域共划定海洋生态空间面积9815.4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48.7%;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面积为9119.0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45.3%;建设用海空间面积为1212.4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6.0%.湾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2948.8平方千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903.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4429.6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6690.9平方千米,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面积为412.9平方千米。

港口发展。推进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群,提升广州、深圳、珠海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珠江口东西岸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东莞港、惠州港等区域港口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航运、物流设施和航运服务体系,提升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港口运输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沿海主要港口深水码头和专业化泊位建设,完善广州南沙港铁路、平南铁路、珠海高栏港疏港铁路等港口集输运系统。

产业发展。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发挥深圳、广州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信息经济高地、智能制造高地,重点布局在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建设世界级先进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基地,重点布局在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重点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全球贸易中心、全球物流中心、国际化的消费中心、世界休闲旅游中心,主要布局在广州、深圳。大力发展广深珠高端制造业,支持珠海培育智能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珠江西岸产业发展。大力建设佛山和东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惠州、中山、江门等区域生产制造基地。加快构筑区域发展重大平台。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保障基地,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推动江门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示范区建设;在港口、桂山、金湾等海域发展海上风电。

城市发展。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改善宜居、宜业、宜游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机制体制,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积极推进深圳、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及珠海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第六节海陵湾区

海陵湾区位于粤西地区,陆域涉及阳江市,海域主要包括北津港、海陵湾、沙扒港等海域。湾区总面积1.40万平方千米,东至112°21′54″E,西至111°22′8″E,南至20°9′2″N,北至22°15′51″N,其中陆域3731.9平方千米,海域10316.5平方千米,海岛122个,大陆海岸线长323.5千米,分布有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2个4A级以上景区、1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

一、战略定位

建设我国一带一路重要支点、重要的国家新能源基地、中国五金刀剪基地、国家园林城市;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度假胜地,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岸岛链保护屏障的核心区。

二、生态保障

海陵湾区主要保护南鹏列岛、海陵岛等典型海岛生态及近江牡蛎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漠阳江等重要流域生态,维护阳江港等海湾水体环境及海陵岛等岸段沙滩环境的稳定,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评价能力。加强漠阳江等河流的陆源污染控制,提升阳江市阳东、江城等重要岸段综合减灾能力,开展湾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隐患排查及治理,在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提高阳江核电站、阳江港的海洋灾害防御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科学论证,探索拆除海陵岛连陆大堤。

湾区重点开展海陵湾和程村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海陵岛生态岛礁工程;推动海陵岛和阳西月亮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工程;开展阳江核电站、阳江港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三、发展指引

空间格局。湾区共划定严格保护岸线114.8千米,限制开发岸线129.8千米,优化利用岸线78.9千米。湾区陆域共划定生态空间面积819.5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22.0%;农业空间面积为2432.4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65.2%;城镇空间面积为479.9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12.8%.湾区海域共划定海洋生态空间面积2346.8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22.7%;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面积为7227.2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70.1%;建设用海空间面积为742.6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7.2%。湾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993.6平方千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736.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31.1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582.3平方千米,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面积为138.0平方千米。

港口发展。湾区港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临港产业组团的阳江港和丰头港区域,建设规模为东西两岸的两个集约式航运基地。积极推进吉树作业区和东平、闸坡渔港区建设。

产业发展。发挥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仓储、港口物流等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石化、冶金、风电、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滨海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海陵岛、沙扒等旅游区为重点的滨海旅游业,优化发展国家5A级景区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加快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等建设,大力发展休闲疗养和海上运动等多种滨海旅游产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海洋文化基地建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推动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阳江临港工业区、阳江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等产业园区发展,在沙扒、南鹏岛海域布局海上风电。

城市发展。以阳江滨海新区核心区为重点,深入实施阳江中心城区南拓战略,打造成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粤西对接珠三角首要门户和江海交汇生态宜居新城。

第七节水东湾区

水东湾区位于粤西地区,陆域涉及茂名市,海域主要包括博贺港、水东湾等海域。湾区总面积6119.1平方千米,东至111°39′33″E,西至110°51′45″E,南至20°9′3″N,北至21°59′29″N,其中陆域2146.8平方千米,海域3972.3平方千米,海岛21个,大陆海岸线长182.1千米,分布有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4个4A级以上景区、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一、战略定位

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重要能源物流基地、粤西组团式海滨城市;在石化产业基础上,发展海洋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打造区域性交通运输和物流中心;沿海绿色防护带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保障

水东湾区主要保护水东湾等红树林滨海湿地及放鸡岛等重要海岛生态,维系博贺内湾、水东湾等水体环境及浪漫海岸等岸段沙滩环境的稳定,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评价能力。提升茂名市电白等重要岸段综合减灾能力,开展湾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隐患排查及治理,在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提高茂名石化基地的海洋灾害防御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

湾区重点开展龙头山“浪漫海岸”岸线整治工程;推进放鸡岛生态岛礁工程和水东湾美丽海湾建设;开展茂名石化基地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三、发展指引

空间格局。湾区共划定严格保护岸线75.0千米,限制开发岸线18.4千米,优化利用岸线88.7千米。湾区陆域共划定生态空间面积468.4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21.8%;农业空间面积为1425.3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66.4%;城镇空间面积为253.1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11.8%。湾区海域共划定海洋生态空间面积892.5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22.6%;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面积为2932.7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73.8%;建设用海空间面积为147.1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3.6%。湾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585.3平方千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98.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39.9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909.8平方千米,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面积为83.7平方千米。

港口发展。构建以博贺新港区为主体港区,以吉达港区、水东港区和博贺港区为辅助的“一主三辅”总体格局。推动茂名港初步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综合型港口。

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以石化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渔业、旅游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茂名港、茂名博贺临港工业区、茂名石化工业园等港口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仓储、港口物流业,以及石化、电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积极推动放鸡岛、浪漫海岸等地的旅游业发展,推进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茂名滨海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及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城市发展。以水东湾新城为重点,建设环水东湾发展的新城区,打造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聚集区和高品质城市生活居住区。

第八节湛江湾区

湛江湾区陆域范围涉及麻章区、坡头区、霞山区、赤坎区、雷州、廉江、吴川、徐闻、遂溪9个县(市、区),海域范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西侧海域及湛江港、雷州湾、博茂港等海域。湛江湾区总面积2.92万平方千米,东至111°39′31″E,西至109°24′40″E,南至20°7′1″N,北至21°57′28″N,其中陆域1.22万平方千米,海域1.70万平方千米,海岛96个,大陆海岸线长1243.7千米,分布有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2个4A级以上景区、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个省级以上地质公园、1个世界级重要湿地、1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

一、战略定位

建设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桥头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环北部湾城市群的中心;重点打造国际旅游半岛、临港重化工业及物流基地、渔业发展基地;沿海生态防护带、生态廊道和近岸岛链保护屏障的核心区。

二、生态保障

湛江湾区主要保护沿岸红树林滨海湿地及珊瑚礁、白蝶贝等珍稀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南三岛等重要海岛生态及鉴江等重要流域生态,维系湛江港等重要海湾水体环境及吴阳等岸段沙滩环境的稳定,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评价能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岛礁、美丽海湾建设。加强鉴江等河流的陆源污染控制,提升吴川、麻章、遂溪、雷州、徐闻等重要岸段综合减灾能力,开展湾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隐患排查及治理,在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提高海洋灾害防御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源头治理及监测,并建立清理防治协调机制。

湾区重点开展吴川砂质海岸保护与修复工程、廉州湾、湛江港、南三岛红树林、徐闻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南三岛生态岛礁工程和湛江港、雷州湾、安铺港美丽海湾建设;开展特呈岛和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和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三、发展指引

空间格局。湾区共划定严格保护岸线501.9千米,限制开发岸线530.6千米,优化利用岸线211.2千米。湾区陆域共划定生态空间面积7389.9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60.7%;农业空间面积为3934.8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32.3%;城镇空间面积为857.2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7.0%。湾区海域共划定海洋生态空间面积1.1万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64.7%;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面积为4884.3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28.7%;建设用海空间面积为1127.7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6.6%。湾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4807.3平方千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820.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574.9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4354.8平方千米,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面积为1834.3平方千米。

港口发展。推动湛江港区和徐闻南山港发展。根据粤琼海上通道发展需要,完善航道、散货泊位和车渡泊位、集输运系统,稳步提升湛江港货运综合能力。

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及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钢铁、石化产业及其园区发展,建设东海岛高端临海现代制造业集群;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以及物流园区和产学研合作园区建设;发挥渔业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渔业,推动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对接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共同打造粤桂琼滨海旅游“金三角”,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新寮群岛、外罗水道、徐闻等海域布局海上风电,推动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推进“南方海谷”等一批湾区重大发展平台建设。以高铁西站为中心,加快城区西扩提质工程;以湛江国际机场为契机,加快建设吴川新城;以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为抓手,推动徐闻海安新城建设。大力推进海东新区建设,在环湾滨海区域和内部滨水地区,打造城市生活圈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将都市景观与南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注重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低碳、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充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建设特色景观带。积极推进徐闻琼州海峡北岸经济新区、旅游风景区和度假区、环岛线(滨海大道)-徐闻段等的建设,依托徐闻丰富的历史、文化、区位交通、旅游资源、海岸线资源、生态环境等优势,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突出徐闻生态度假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原标题:广东省人民政府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 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 总体规划的通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岸带综合保护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广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