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环保行业2018年发展策略:“十九大“后新起点 绿水青山的远征

2018-01-04 09:43来源:中金公司作者:戚政韬关键词:PPP项目环保项目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对比传统焚烧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利润率高。我们对比了目前市场上几家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固废的企业,发现他们的净利润率普遍要比单纯的危废处置企业要高,比如根据红狮控股的17年中期票据发行书中披露的数据,旗下红狮环保的净利润率高达85%+,而金隅红树林因为协同处置很多工业固废,实际利润率只有20%+,我们预计危废部分的利润率远不止这个水平。海螺创业的焚烧分类更纯正一些,更多的是危废和生活垃圾协同焚烧,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可以达到30%+。而对比东江环保来看,营业利润率维持在15-20%的水平,焚烧比例更高的光大绿色环保,净利润率也在19-21%左右。


造成利润率显著差异的原因来自几方面:第一,协同处置投资少。一般协同处置万吨投资在1000-2000万元的水平,导致10万吨的焚烧装置投资才1亿元,而专业焚烧企业万吨投资额在3000-5000万的水平,低投入导致了低折旧;第二,协同处置运营成本低,一般在800-1500元/吨的水平,因为可以综合利用水泥生产的热能,并且尾端残渣直接和熟料混合,不需后续处理成本,而专业危废处置企业运营成本要在2000-2500元/吨。

所以,在固定投资以及运营成本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并且让整个产业逐渐成为企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同时,资本市场对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关心,水泥窑协同处置依托于水泥熟料生产线,所以单体项目的规模取决与依托生产线的熟料生产规模和掺烧比例。

2016年12月8日,中国环保部在2013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发布了最新一版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政策领域完善了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新一版的技术政策提出,今后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危废协同处置规模单条线应在4000吨/天以上,比之前13版的政策要求的2000吨/天的水平提高了一倍。同时,对于水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水泥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而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指南》要求,不同热值与成分的危废掺烧比例,约为熟料生产能力的4-15%之间。目前5000吨/天的水泥窑批复产能一般为10万吨/年,危废实际掺烧比例约6-7%。

我们统计了目前为止全国排名前28名的水泥企业4000吨/天及以上的水泥熟料线数目和规模,目前全国符合最新政策要求的水泥熟料线有344条,合集熟料产能在57000万吨/年,按照5%的掺烧比例计算,潜在的市场空间在2800万吨/年左右。如果考虑到目前大量新批产能都属于5000吨/天的水泥窑生产线,则潜在掺烧空间为2200万吨/年。


从地域上看,这些潜在生产线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危废产生大省。安徽满足5000t/d以上的产能最多,总产能为10万吨/天。广东、广西、湖北、浙江、山东等省的水泥产能超过4万吨/天。我们认为水泥生产线集中的省市本身就具有迫切的危废处置需求,将会有助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共同发展。


根据中国水泥网统计[1],“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水泥企业有35家,数量占全国具有危废处理资质企业总数(超过1720家)不足2%,比重很低,但是总数及核准处置规模近三年来已经实现翻番,核准处置规模超过200万吨。”我们认为,200万吨仅仅是理论核准处置量,并且很多危废是和生活固废,建材废物结合处置的,实际的处置能力远远低于200万吨/年,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资本市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协同处置会对传统焚烧处置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短期内,如果大量的产能涌入(目前来看概率非常大),短期内一定会对焚烧市场造成影响,但是中长期来看,高高在上的行业天花板和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处置需求的产能将会让行业在进入残酷价格战前就寻找到平衡点。根据E20环境集团估计,全国最终的危废焚烧和无害化比例可能要达到4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估计的全国危废8000万-1亿吨的产量是准确的话,未来3-5年危废市场主要的增量在无害化、尤其是焚烧。


全国对于焚烧的需求如果是3200-4000万吨/年,那么理论上水泥窑协同焚烧最终将占行业整体焚烧的比例可能超过5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理论值。因为水泥窑协同焚烧的处理能力受制于水泥窑熟料生产线的达产率,如果熟料生产线开工率不足,则危废处置量可能显著低于理论处理能力。

原标题:环保行业2018年策略-“十九大“后新起点,绿水青山的远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PP项目查看更多>环保项目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