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会展正文

青岛水大会专家访谈 | 王爱杰教授:环境保护要从教育着手

2018-03-19 15:43来源:脱盐中心关键词:王爱杰青岛国际水大会厌氧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题记:

王爱杰老师认为:“厌氧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的研究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但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根植,同样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根源性问题。个人环保意识不提高就难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地在社会发展和个人责任中体现出来。当前,全社会环保意识普及仍较为薄弱,大大影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连同当下生态环境治理,都是亟待提升的重要环节。

王爱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水协会会士。长期从事水质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与水生态安全等研究工作,在厌氧技术主导的水污染控制理论及过程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记得初识王爱杰老师,是去年在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苏州年会上,聆听了王老师的报告,还有幸同桌就餐,内心不禁为这位治学严谨、态度谦和、气质优雅 、平易近人的女教授点赞。近日,小编陪同郭有智会长一行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程拜访王爱杰老师。

且听小编细述在辉煌背后仍脚踏实地、默默奋进的王爱杰老师。

编者:

王老师您好,您从事环境领域的研究以来,一直不断创新、走在前沿,杰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万人计划等诸多荣誉令人望尘莫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能多年如一日地在这个领域孜孜奉献?

王教授:

我觉得从事环境领域研究,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其实,我2000年博士毕业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期。攻读博士的时侯目标最明确,就是一心要毕业。不知道你们读书的时候是否也有同感。但是,突一毕业反而特别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步目标是什么了。庆幸的是那个时候的哈工大,在我周围最不缺的就是优秀的人才和榜样。我们学院有“四大金刚”学术带头人个个水平了得;我的师爷爷王宝贞老师是国际水协会亚洲两位理事之一;我的导师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是杰青和长江学者,在业内有很高的影响力;学院的马军老师,集多种学术光环于一身确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连研究生都不一定能坚持参加的“英语角”都每每能看到他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感召,这些榜样“时刻都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促使我坚定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初踏科研征程,周围优秀的人太多,我觉得自己太普通,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没有过人之处。唯一让自己谨记的就是“努力,不要让自己掉队”。因此,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看看周围,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自然便会给自己提更高些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慢慢地去发现去学习他们宝贵的精神特质,慢慢地会发现很多品质已经不自觉地融合在自己身体里啦。就像今天我看待科研工作,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有责任和使命感在里面的。

简单理解这种使命感或责任感,比如我的团队,当我与几十名优秀的人才为伍,别人期待共事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动力时,我就感觉到了这种责任感,就像企业家,尽管现今中国的企业家们,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他们的价值,因为他给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提供了他人生存的空间,他们身上自然肩负着这样的责任感。

编者:

王老师,在您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有没有哪些难忘的经历,给您的研究带来了灵感?

王教授:

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科研提倡的是创新,但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都不一样。

我在哈工大的岁月里,有过一件事情对我触动是极大的,那就是“敢想”。从古至今科学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似乎都不是在某种精心设计或预期的情景内发生的,很多恰恰是在研究过程中不经意间想到的,或者是由“想”派生出来的。

我早期研究包括博士课题在工业废水脱硫方面。常规的方法是将水中的污染物(如硫酸盐)削减掉,费时又费力,效果却并不显著。虽然我国水处理标准对硫酸盐的要求很宽松,但是硫系污染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国家的油田在开采过程中,硫化物对石油开采过程及管道等设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硫的各种价态中,只有单质硫是可以把硫化物的影响固化。因此,我在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突然想到,为什么非得花这么大的气力脱硫呢?为何不把它从不受控制的状态转变成一个固化的状态呢?这不仅能减少硫系物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得到硫资源。

从我有了这个想法开始,到后来申请项目开展研究,再到2010年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件事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此后一些科研选题时,我尽量鼓励自己敢于去想,在原理上行得通的好想法就鼓励自己和团队的师生要敢于坚持去试试。多年来,敢于去想,敢于去做,敢于坚持做,还算是一点点值得自己窃喜的小体会。

编者:

环境治理与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重大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您认为政府、企业和公民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减少或者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王教授:

我觉得不能直接说得清是谁的责任,但是在中国有一件令人很痛心的事情,那就是犯错甚至做恶的成本几乎为零。

过去往往缺乏此类的约束、标准,或者有相关规定,但缺乏真正的执行力。导致大家认为做了某一件错事并为受到任何的处罚或者承担相应的成本。所幸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真正开始严格执法,这让很多个人或企业不敢再铤而走险。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但当这类问题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想是谁的责任,而是思考它的源头或者症结在什么地方,以后才能真正的规避以及杜绝它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公众的角度来看,我们环保意识的普及距离西方差得太远。记得有次我参加一个座谈会,其中一位教授提问,大家对垃圾分拣怎么看?他对垃圾分拣这件事是感到困惑的,因为在我国对垃圾分拣的执行力太低。比如我们在家里的时候力图将垃圾分成餐厨类、可回收类等,之后送去小区垃圾回收处,也按照分类投掷,然而问题是接下来收垃圾的却不由分说地把所有分拣完成的垃圾毫无分类的汇集运走。这跟个人是否受到过高等教育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普遍不足关系更大。

环保不分男女老幼,即使是一个没有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应该认识到这一行为。但现实是哪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乏在马路上开着豪车,却把车窗摇下随手丢弃垃圾。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化的,正是环保意识的普及,这跟我们的教育和文明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自律才是体现它的标识。

编者:

听说“2018青岛国际水大会”组委会邀请到您和您的团队,将为水行业奉上一场关于厌氧处理技术和应用的视听盛宴。请问您对本次大会有哪些预期,同时带来哪些话题的分享?

王教授:

青岛国际水大会已成功举办十二载,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国内外行业同仁的交流搭建了宝贵的平台。

今年我会带领团队,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于本届青岛国际水大会期间召开“厌氧分论坛”,分享交流多年来大家在厌氧技术原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经验,并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围绕微生物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废水(物)处理厌氧生物技术的特性及其内容、厌氧新技术等。

另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政府一直宣传贯彻的理念。但这样的理念最缺乏的是如何根植在每个人内心的路径,并引导它成为全民共有的基本责任意识。所以我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告诉大家,我们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应该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

这就需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唤醒每个人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觉悟,明白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和谐共生,是每一个人意识引导行为的最终结果。而现在我国如果想做到这点,是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但最终它的影响是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改变的不只是提升我们每个人,还有这个世界。

原标题:青岛水大会专家访谈 | 王爱杰教授:环境保护要从教育着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王爱杰查看更多>青岛国际水大会查看更多>厌氧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