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政策正文

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征求意见稿)》

2018-05-25 12:36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总则

4.1评价目的

识别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确定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结合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分析现状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后能否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提出分区环境管控要求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规划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4.2评价原则

4.2.1早期介入、过程互动

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早期阶段介入,并与规划前期研究和方案编制、论证、审定等关键环节和过程充分互动。

4.2.2依法依规、突出重点

评价的目的、原则、依据等应与环境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等相符合,评价内容和专题设置应突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规划的编制特点和环境影响特点。

4.2.3科学客观、优化规划

评价依据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信息应完整、真实、可信,选择的因子和指标应有针对性,采取的评价方法应科学可靠,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应具体明确并为优化规划提供支撑。

4.3评价范围

按照规划实施的时间维度和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来界定评价范围。

4.3.1时间维度上,应包括整个规划期,并根据规划方案的内容、年限等选择评价的重点时段。

4.3.2空间尺度上,应包括规划空间范围以及可能受到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区域。周边区域确定应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行政边界。

4.4评价流程

4.4.1工作流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早期阶段介入,并与规划编制充分互动,一般工作流程见附录A。

4.4.2技术流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见图1。

4.5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各工作环节常用方法和部分常用方法的介绍及应用示例参见附录F。开展具体评价工作时可根据需要选用,也可选用其他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法。

图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流程图

(注:编写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技术流程可参照图1执行)

5规划分析

5.1基本要求

规划分析包括规划概述和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概述应明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规划协调性分析应明确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在空间利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目标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5.2规划概述

介绍规划编制背景和定位,结合图、表梳理分析规划的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不同阶段目标、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等)、建设时序,配套基础设施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梳理规划的环保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如规划方案包含具体建设项目,应说明其建设性质、内容、规模、选址等。

5.3规划协调性分析

5.3.1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与技术政策、资源利用和产业政策,并分析本规划与其相关要求的符合性。

5.3.2分析规划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要素与上层位规划、规划环评以及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符合性,识别并明确在空间布局、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要求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5.3.3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同层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分析与同层位规划在关键资源和环境利用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规划与同层位规划间的冲突和矛盾。

6现状调查与评价

6.1基本要求

6.1.1开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明确规划区域生态功能、环境质量现状和资源利用水平,明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6.1.2评价区域尚未明确“三线一单”的,根据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要求,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根据区域环境功能属性、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确定环境质量底线;从生态环境质量维护改善、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等角度,确定水、土地等重要资源开发利用和能源消耗上线要求,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6.1.3现状调查应立足于收集和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常规现状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和有效性。资料原则上包括近5年或更长时间段资料,能够说明各项调查内容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给出监测点位分布图、监测因子、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等,分析说明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6.1.4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或评价范围内有需要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时,可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必要时进行补充调查或监测。

6.2现状调查

调查应包括社会经济概况、自然地理状况、环境质量和环境目标、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环境敏感区、资源利用现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环境影响特点和区域环境目标要求,从附录B中选择相应内容开展调查和资料收集,并附相应图件。

6.3现状分析与评价

6.3.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明确与规划实施相关的自然资源、能源种类,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资源利用上线,分析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利用的现状水平和变化趋势。

6.3.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

a)结合各类环境功能区划及其目标质量要求,评价区域水、大气、土壤、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明确主要和特征污染因子,并分析其来源;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主要环境敏感区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b)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评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脆弱性,分析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当评价区域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其他环境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关键物种时,应分析该物种种群与重要生境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问题。

6.3.3主要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规划,分析评价区域主要行业的资源消耗率(该行业的资源消耗量占资源消耗总量之比)和污染贡献率(该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之比),并与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区域主要行业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

6.4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结合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或区域发展历史,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关系。提出本

次评价应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6.5制约因素分析

分析评价区域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状况、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等管控要求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基本要求

识别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初步判断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明确环境目标,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7.2环境影响识别

7.2.1根据规划方案的内容、年限,分时段识别规划要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的途径、方式,以及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识别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重点识别可能造成的区域性、综合性、累积性等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

7.2.2对于可能产生具有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重金属污染物、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规划,还应识别规划实施产生的污染物与人体接触的途径以及可能造成的人群健康影响。

7.2.3对于可能引起交通方式改变或交通运力增加的规划,还应识别规划相关交通运输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

7.2.4对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重大不良影响,可从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严重受损、资源与环境利用冲突加剧、人居环境明显恶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具体判断标准详见附录C。

7.2.5通过环境影响识别,筛选出受规划实施影响显著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作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重点。

7.3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7.3.1确定环境目标。分析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资源利用法规与政策等的目标及要求,重点依据评价范围涉及的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衔接区域“三线一单”,设定各评价时段有关生态功能保护、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具体目标及要求。

7.3.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从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符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体现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改善的要求,体现规划的行业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响特征。

7.3.3确定评价指标值。评价指标应易于统计、比较和量化,指标值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规定或标准,也可参考国际标准来确定;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影响评价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