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公布《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其中“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内容如下: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018—2022年。2018年拟安排33个研究方向,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6.5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基础研究类)
1.1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内在关系,研发特征污染物识别方法,提出有毒有害物质名录;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方法,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揭示场地污染形成机制;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研究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据库1套;阐明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污染物构成与产业行业关系;明确污染场地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5篇。
1.2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大数据系统,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场地污染智能识别模式;探讨区域尺度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的源—汇关系,创建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评估与风险预测系统;研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行业的风险管控方式,研发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中长期风险管控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估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开发出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汇与风险识别方法1套;建立区域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体系,提出重点监管行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成果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5篇。
1.3经济快速发展区场地土壤污染源识别与源—汇关系
研究内容: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不同区域的场地特性、污染特征、污染源与排放强度;筛选不同区域场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物,建立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溯源方法,阐明优先管控污染物源—汇关系;识别污染源主控因子和优先管控污染源,评估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明确污染源的防控要素;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和方法学。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区域的场地土壤污染源—汇关系,形成污染源识别技术与方法体系1套;建立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排放强度评估方法,提出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清单1套;编制场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源识别与排放强度评估技术规范4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篇。
1.4重点行业场地污染形成机制与源解析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与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发生规律,解析典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优控污染物排放清单;揭示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相分布特征和源—汇关系,研究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提出重点污染源的环境风险防控要素与防治途径;为我国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源监管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阐明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特征污染物清单1套;建立示踪指标体系1套,形成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体系,提出污染源—汇机制和风险防控途径;制定场地土壤污染源解析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2套,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篇。
1.5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转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赋存特性与积累规律,解析重金属形态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建立调控重金属形态转化的技术原理;阐明不同区域及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转化条件、潜力及其生物效应,揭示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开发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阐明场地重金属不同尺度下的动力学行为机制,量化和模拟不同场地条件下重金属多尺度动态行为;精准评估污染场地的生态环境风险,形成风险防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方案。
考核指标:确定不同区域和行业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提出场地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与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开发出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建立预测场地重金属多尺度动力学行为模型1套,形成风险防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体系,制定出调控场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系统方案,选择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验证和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
1.6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扩散与预测
研究内容: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重点区域,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规律,揭示不同类型重金属在不同场地介质中多相分配、空间分布及其与介质组成结构的关系;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土壤—地下水重金属的迁移、扩散动态及通量,阐明迁移扩散过程与机制;探明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主控因素,为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转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考核指标:明确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迁移规律、扩散通量及主控机制;建立示踪指标体系1套,阐明重金属迁移驱动机制,建立非均质多相介质重金属运移扩散模型1套,提出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策略,并选择不同区域污染场地开展试验性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
1.7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表征多介质、多界面、多过程复合的环境行为,阐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耦合过程,揭示基于化学质量平衡及区域多介质间的传质机制;研究场地工程管控和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多界面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发展多组分可分辨的高灵敏表征技术;开发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原位表征方法,创建多介质界面污染过程调控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多介质界面污染过程调控方法体系。
考核指标:明确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作用机制和界面传质过程,建立示踪指标体系1套;建立场地土壤污染物界面机制与刻画模型1套;开发出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通量计算方法1套,形成界面反应原位表征新技术1套;发表高质量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
2. 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
2.1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我国场地土壤弱扰动原位采样的高频声波钻进设备、全液压直推式钻进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低扰动土壤采样、地下水快速建井采样技术与装备;研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膜界面探测器等原位检测工具,开发地下水分层快速取样新技术与设备,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采样技术规范,研究产业化发展模式。
考核指标:研制场地土壤原位采样的高频声波钻进和全液压直推式钻进设备各1套,最大采样深度不少于30m,其他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整机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80%,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30%以上;研制出原位VOC膜界面探测器等场地检测工具3套,开发出地下水分层快速取样技术与设备1套;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场地验证与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编制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技术规范1套,编写技术应用案例10套;提出可应用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报告。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2.2场地污染实时响应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冶炼、焦化、化工、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场地污染特征,研发场地新型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及数据分析平台;研究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源泄露无损监测技术,开发场地污染物监测筛选技术,开发污染场地多要素、全过程综合在线监测体系;建立集成污染场地一体化模拟系统,研发场地污染的智能预测技术,实现污染物分布、迁移的可视化模拟;研究建立场地污染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平台;选择不同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研究产业化发展模式。
考核指标:研制出典型行业场地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采集与传感成套仪器各1套;研发场地土壤污染源定位预警小型自动化设备1套;建立污染场地监测筛选技术体系,开发出场地重点污染风险源泄露实时响应的无损监测技术,实现泄漏点精准定位,最小响应泄露量低于0.1m3,漏点定位精度达到米级,漏点检率不低于90%;形成智慧型、可视化场地环境污染预警技术和辅助决策技术体系,建立典型重点行业企业多维度、多组分场地监测—模拟—预警综合平台2套;选择重点行业场地开展验证性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提出可应用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报告。
2.3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测定方法与标准化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污染行业场地土壤中各类典型污染物形态的原位表征技术;开发基于生物、化学、生态学等耦合手段的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试方法,形成适用我国场地土壤主要重金属类和有机类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标准技术体系;采用标准化技术研究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的时空变异特征及主控因子,构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有效性预测模型;选择不同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场地污染物形态原位表征方法不少于2种;创建场地土壤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国际标准技术体系1套,形成不少于15种的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技术指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提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有效性预测模型2个;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的场地应用验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
2.4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基准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中的污染物形态归趋、生物有效性等问题,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本土化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基于污染物的有效剂量—形态—效应关系,研究建立涵盖多污染物的我国场地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体系;针对场地特征及再利用方式,开展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安全利用指标和阈值体系研究;选择典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1套,编写分别针对人体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场地土壤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各1套;形成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基准体系1套,建立基于开发用途与保护目标的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安全利用阈值体系1套,包含污染物不少于80种;所研发的指南、基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场地的风险评估应用验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
2.5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标准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污染物性质鉴定标准与技术方法,建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基线确定与污染损害调查技术方法,构建基于场地污染物迁移与归趋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多证据判定技术;研究场地污染损害实物量化和价值评估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损害费用核算标准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和行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制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损害评估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基于生物毒性的环境污染物有毒有害特性评估方法与危险特性鉴别技术,建立场地生态环境损害基线确定与损害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提出基于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与责任分配原则与技术方法体系,开发出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量化工具包1套;编制场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10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的场地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应用示范与验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
2.6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体系与方法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管理体系、评价指标和方法框架,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发展战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实际案例研究,分类构建我国污染场地全过程可持续管理方法和标准规范;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构建区域尺度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再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及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形成我国污染场地再开发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中国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管理框架体系和发展战略,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形成典型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1套;编制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不少于7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开发场地修复绿色可持续评估软件工具、区域尺度场地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可持续性评估软件工具各1套;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或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
2.7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与场地安全利用监管技术和标准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利用过程不关联的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安全处置研究滞后的状况,研究不同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及利用处置技术,建立不同区域、行业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处置技术体系;研究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控制技术体系、长期监管技术与评判标准,提出修复后不同用地功能场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方案;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编制不同应用情景的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3套;制定不同区域、行业和土地利用方式场地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等级划分标准;建立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控制技术体系,编制技术指南5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建立修复后场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开展不少于20个案例的场地应用示范验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
2.8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场景与定量估算方法
研究内容:选择制药、印染、涂料生产与使用等重点行业,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排放特征,筛选重点行业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清单,构建典型行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场景,阐明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环境转归机制,发展多介质环境暴露估算方法,评估潜在土壤环境风险,研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定量估算软件,为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重点行业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清单,建立多介质环境暴露估算方法,研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预测模型1套,形成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与暴露模拟软件5套,制定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暴露参数手册1套,上述清单、模型需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8项以上,发表论文15篇以上。
2.9高关注化学品风险管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化工企业集聚、化学品种类繁多、风险高的典型区域,研究高关注化学品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识别化学品重点风险源;研究建立土壤及环境生物中高关注化学品的分析方法,评估高关注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选择典型化工园区开展应用示范,确定我国典型区域优先控制化学品目录,并提出风险控制综合管理对策。
考核指标:完善和建立300种高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分析方法,研发化学品危害信息流转识别软件系统1套,完成优先级别最高的20种高关注化学品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提出典型区域优先控制化学品目录和空间分布图谱,完成1个省域和2个不同类型化工园区化学品风险管控的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
3. 矿区和油田场地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
3.1重金属尾矿库污染高效固化/稳定化材料、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矿种尾矿重金属释放特点与污染规律;研发重金属尾矿污染长效固化/稳定化功能材料和技术;研发重金属尾矿库表面高效生物/物化覆盖材料,以及重金属尾矿库污染土壤稳定层构建与快速中间覆盖技术与装备;开发重金属尾矿库深层尾砂高压旋喷注浆等固化/稳定化技术与装备;形成重金属尾矿侵蚀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现场技术应用验证,建立工程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创制重金属尾矿污染长效固化剂/稳定化剂、高效生物/物化覆盖材料等环境友好的修复功能材料6种;研发重金属尾矿库固化/稳定化装备4套,建设功能材料及装备生产线1条;生产和应用成本明显低于国际同类产品;选择西南金属采选区,开展不少于10个案例场地应用示范验证,实现重金属稳定化率达到90%以上;编制重金属尾矿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规范2项,形成重金属尾矿库固化/稳定化、生物/物化覆盖技术方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3.2浸矿场地残留浸矿剂高效淋洗材料、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金属矿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残留浸矿剂释放特征,以及残留浸矿剂的迁移富集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关联的源—汇关系;开发低残留、低毒高效浸矿剂及其应用工艺;研发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残留浸矿剂绿色淋洗剂等修复材料和快速淋洗工艺及技术,开发浸矿场地淋洗液可移动处理利用设备;研究建立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金属矿低残留浸矿剂和典型浸矿场残留浸矿剂的绿色淋洗剂等6种以上,性能指标不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形成低残留浸矿、残留浸矿剂快速淋洗工艺与技术不少于5项;研发浸矿场淋洗液处理和利用技术装备4套,每套处理规模不小于500m3/d;开展不少于6个案例场地示范应用验证,浸矿场最终淋洗液达到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产生二次污染;提出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制定浸矿场治理技术规范3套,被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
3.3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油田土壤高浓度石油污染时空分布特点与规律;研发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友好型清洗剂和增溶剂等功能材料;研发高浓度石油污染绿色清洗—高效热脱附集成修复技术;研制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模块化、自动化、低能耗、智能型的高效快速移动式洗脱成套装备,以及清洗液高效处理成套装备;构建油田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技术示范验证。
考核指标:开发友好型清洗剂和增溶剂等修复材料不少于6种,创制先进的绿色清洗—高效热脱附技术与装备各1套,研制移动式高效绿色洗脱成套装备1套,生产和应用成本比国际同类产品降低20%以上;建设修复材料及装备生产线2条,提出油田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不少于6个案例场地示范应用验证,单套装备的处理规模不低于4t/h,修复后土壤石油烃(TPH)含量低于0.2%,实现土壤安全利用;制定油田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2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
4. 城市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
4.1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土壤高效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农药、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场地污染问题,创制高传质性并具有亲水亲脂双重特性的还原材料及强化辅助材料,开发典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污染原位高效还原修复技术;创制高传质性缓释氧化材料、增溶脱附及强化辅助材料,评估材料用于土壤污染物脱附和氧化效果,突破场地土壤多环芳烃和农药等有机污染物高效氧化技术;研发场地土壤污染原位物理强化—高效化学氧化/还原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开展规模化集成与试验示范,创建可推广应用的产业化模式。
考核指标:研制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土壤高传质、高效氧化/还原功能材料不少于3种,增溶和辅助材料不少于3种,材料成本比国际同类降低30%以上,典型行业场地土壤有机复合污染物的去除率不低于90%。研发原位氧化/还原修复技术和装备2套,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形成高效氧化/还原修复技术规范3套;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开展不少于3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产业化模式。
4.2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焦化、石油化工等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研究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在高温条件下理化性质变化,创新具备热回用单元的低能耗、智能化、集约化、可快速移动及组装的成套热脱附技术与装备,研发配套的安全、高效、集成化的水气处理系统,开展热脱附后的尾气二次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并进行规模化集成与试验示范,提升异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的修复能力与能效水平。
考核指标:创新适用于城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的热脱附技术与装备2套,直接热脱附设备单台套处理规模不低于30t/h,加热单元的容积利用率不低于60%;间接热脱附设备单台套处理规模不低于3t/h;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与同类国际装备相比,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含水率20%)直接和间接热脱附能耗分别不高于3500MJ/t和2500MJ/t,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97%,尾气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标准,二噁英不超过0.1ngTEQ/m3;开展不少于5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产业化模式。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指南3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5项以上。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4.3制革类及铬化工类场地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制革类及铬化工类场地铬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探明场地环境风险构成,建立风险管控技术体系;研制绿色高效修复材料和生产制备先进技术,评估材料安全性、便利性、长效性和修复适用性;开发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进行集成示范和适用性评估;研究建立制革类及铬化工类污染场地风险协同管控与修复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制革类及铬化工类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管控方法体系;研制绿色高效修复药剂和材料2种以上,材料生产成本比国际上同类材料降低30%以上,修复后土壤六价铬浓度降到2mg/kg以下;开展不少于5个案例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形成产业化模式。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指南5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
4.4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净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快速精准识别监测方法与深层检测技术;开发填埋堆体固体废物开采、分质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耐久性、抗侵蚀的新型阻隔防渗屏障材料,研发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垂直多层抗侵蚀屏障防污染技术、渗漏点微创修补技术;研发土壤和地下水高效协同修复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漏快速精准监测与检测技术;形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长效阻控技术体系,阻隔能力提升100倍以上;形成的填埋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净化技术,有机物去除率90%以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70%以上,较常规原位修复技术节省修复成本60%;开展不少于3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填埋场源控与污染协同治理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3套;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以上。
4.5地下水原位修复功能材料定向注入与强化传输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修复功能材料投放工艺粗糙、在含水介质中难扩散的问题,研发修复功能材料定向注入、分层注入等精准注入方式,开发功能材料强化传输技术,突破钻进与注入耦合的一体化智能化装备,形成地下水污染强化原位注入创新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研发修复功能材料定向精准注入及强化传输技术和装备,突破钻进与注入耦合的一体化智能化装备,最大钻进与注入深度不低于30m,低渗透地层注入材料扩散半径不低于3m,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60%;研发技术装备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编制原位修复功能材料注入技术规范2套。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项。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申报。
4.6场地地下水卤代溶剂污染高效修复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低渗透场地地下水卤代溶剂移动性差、脱附效率低的瓶颈问题,研发高增溶表面活性材料,研究低能耗、能量高效利用的原位热强化驱动与氧化耦合修复技术;开展原位、异位卤代溶剂分离与净化技术研究,创建原位热驱动—增溶脱附—氧化降解协同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形成场地地下水卤代溶剂污染高效修复创新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开发高增溶表面活性材料3~5种,增溶效果与清水相比提高2个数量级,生产成本降低30%;研发原位热驱动—强化氧化协同修复装备1套,实现驱动扩散与氧化修复耦合,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60%;形成低渗透场地原位强化增溶、驱动和氧化修复技术体系,研发的技术、材料和装备实现工程化示范应用;编制高效修复技术规范2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永清环保成功中标深圳玉龙填埋场库底土稳定化处理设备运维服务(含设备)采购项目。凭借在土壤修复领域深耕多年所积累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项目经验,此次中标无疑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区域环保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深圳罗湖的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是全国最大的环境修复项目。在同类项目中占据“
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近日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推荐工作。将聚焦工业领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要求,强化创新驱动,突破环保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以及配套零部件、材料、药剂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1371家。详情如下:关于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27号)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噪
汇集高品质企业的西部盛会——第6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与您相约展会时间:2025年6月25-27日展览面积:35,000㎡(预计)展会地点: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展商数量:500家(预计)专业观众:30,000人(预计)组织机构主办单位l慕尼黑博览集团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承办单位l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
日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5年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库清单(第一批)。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详情如下: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库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各市(州)生态环境局:为推动实施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
近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900家,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污染监管、环境风险管控等。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知各开发区、区县(市)分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生态环
3月20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渤中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辉阳渔光互补、通威渔光一体(二期)等重点项目,力争新增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0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征集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根据《上海市工业通信业节能减排和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办法》(沪经信规范〔2023〕5号)的通知的要求,对实现工艺突破或流程再造,以及企业首次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
3月11日,通辽市人民政府印发2025年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计划治沙面积7.2万亩以上,加快推进一期1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二期6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第三批12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光伏帮扶工程、霍煤鸿骏
3月13日下午,江苏省环保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投资控股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太仓市举行。江苏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郭玉臣,太仓市副市长童刚,出席签约仪式为兴太公司揭牌并致辞。郭玉臣代表省环保集团对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挂牌表示祝贺。他指出,省环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第一师阿拉尔市固体废物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决定的公告,项目总投资约3319万元,年处理固体废物15万吨。固体废物填埋场服务年限为5年,服务期满后进行封场处理。批复如下:关于第一师阿拉尔市固体废物填埋场项目环境
近日,广州市天河区广氮马鞍山AT0607019地块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招标,预算金额1877.311918万元。中标人需负责广氮马鞍山AT0607019地块用地红线范围内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负责修复过程的二次污染防治,负责完成项目的各项报批、评审、验收和移出污染地块名录等工作。负责项目的各项报批及内外所需的
2024年2月4日,湖南省2024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拟申报项目公示,公示期限为3个工作日(2024年2月4日-2月6日)。清单包括,尾矿库治理项目13个(含锰污染治理项目),系统整治项目18个,绿色发展示范项目5个。关于湖南省2024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长江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公布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相应代价,各地各部门协同发力,办理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诉讼)案件,体现了各地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
北极星环境修复悉,11月20日,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场地土壤治理项目公开招标。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地块总占地面积1234亩,主要从事磷肥、复合肥等化肥生产活动。根据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结果,该地块需开展治理修复的土壤污染面积为29225.77至38226.75平方米,污染方量为66925.62至8901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9月28日,重庆市大渡口区I01-2-1、I01-2-2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招标,本次招标项目工程总投资额1497.25万元,合同估算金额1329.92万元。本项目地块设计修复方量约为6300m3,修复过程清挖疑似污染土约10900m3,疑似污染土场内临时堆存,经检测合格后最终回填至基坑内;放坡土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统计了近日开标的土壤修复项目,共13个项目,成交总额约6.7亿元,中标供应商包括高能环境联合体、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环境、浙江博世华招商局生态环保、大地益源修复,杰瑞环境等企业。项目汇总如下:1)项目名称:原青岛环海有机化工厂地块和青岛市李沧区原陆丰机械厂地块污
日前,电建生态公司实施的首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武汉铁塔厂土壤修复项目污染治理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武汉铁塔厂地块土壤修复项目是为修复铁塔厂区12.9万平方米范围内的2.8万立方米污染土壤而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该项目采用原地异位化学氧化和酸碱中和、原位中和修复、水泥窑协同处置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6月15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九龙坡区滩子口大杨石组团U标准分区U04-4-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招标公告,本次招标项目合同估算金额:工程费约2456万元(其中:污染治理约1674万元,基坑支护工程约782万元)。项目预计7月6日开标。九龙坡区滩子口大杨石组团U标准分区U04-4-1
2023年4月19日至21日,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技术交流盛会——第24届中国环博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泰州海陵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江苏艾斯蔻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艾斯蔻”)作为环博会密切合作伙伴受邀参加。本次展会,江苏艾斯蔻以“清洁我们的地球”为主题,展示
在经历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后,土壤修复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修复技术也将逐渐向低成本、低碳、绿色高效以及可持续的修复模式发展,对精细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石油石化行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含油污泥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油泥治理工作也将大面积开展。7月13-14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4月4日,重庆市大渡口区H13-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EPC招标,本次招标项目工程总投资额4895.67万元,本次项目招标范围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案、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等,预计4月25日开标。H13-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EPC招标公告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H13-1地块土壤
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近日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推荐工作。将聚焦工业领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要求,强化创新驱动,突破环保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以及配套零部件、材料、药剂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1371家。详情如下:关于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27号)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噪
日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5年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库清单(第一批)。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详情如下: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库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各市(州)生态环境局:为推动实施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0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征集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根据《上海市工业通信业节能减排和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办法》(沪经信规范〔2023〕5号)的通知的要求,对实现工艺突破或流程再造,以及企业首次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
3月11日,通辽市人民政府印发2025年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计划治沙面积7.2万亩以上,加快推进一期1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二期6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第三批12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光伏帮扶工程、霍煤鸿骏
3月13日下午,江苏省环保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投资控股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太仓市举行。江苏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郭玉臣,太仓市副市长童刚,出席签约仪式为兴太公司揭牌并致辞。郭玉臣代表省环保集团对江苏兴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挂牌表示祝贺。他指出,省环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第一师阿拉尔市固体废物填埋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决定的公告,项目总投资约3319万元,年处理固体废物15万吨。固体废物填埋场服务年限为5年,服务期满后进行封场处理。批复如下:关于第一师阿拉尔市固体废物填埋场项目环境
日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情况。其中提及,出台国内最严、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建立每家企业一个包联小组、一本任务台账、每周一次通报的“三个一”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集中举办3次政银企对接,推动全省55家在产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部达到A级。详情
#导读#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段颖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之年。近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召开地方两会,讨论和部署新一年的发展改革工作。笔者梳理发现,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是地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2月24日,博罗县建工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林志强,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由博罗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实控人为博罗县国有资产事务中心。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雨水、微咸水及矿井水的收集处理及利用;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市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