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杭州市净土行动暨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送审稿)

2018-07-30 09:5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杭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规范防渗设施。

加强防渗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石化存贮销售企业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对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市商务委牵头,市环保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国土资源局、中石油杭州分公司、中石化杭州分公司等配合)

严格规范垃圾填埋场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完善防渗漏、防扬散等措施。(市城管委牵头,市建委、市环保局、市城投集团等配合)

(七)推进污染地块风险安全利用。

1.强化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

结合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原址地块调查评估,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10个重点行业和节能灯制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等行业的土地,以及拟变更为住宅、商服、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途的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由当地政府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配合)

重度污染农用地拟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当地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环保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调查评估。(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农业局等配合)

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杭州市污染地块名录,纳入市级污染地块数据库,实行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同时向社会公开,并通报各污染地块所在地县级政府。(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配合)

2.加强开发利用监管。

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市规划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农业局等配合)

加强土地收储和流转、规划选址等环节的审查把关,防止未按要求进行调查评估、环境风险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复不符合要求的污染地块被开发利用,切实保障住宅、商服、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的环境安全。(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规划局牵头,市环保局等配合)

对暂不具备开发利用或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划定管控区域、督促落实禁止或限制开发要求,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项目负面清单。(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配合)

3.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

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状况,重点在安全利用类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县(市)开展农田土壤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分类治理机制。继续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加强治理效果评价,加快推广一批适用治理模式。2020年年底前,完成轻度和中度污染土壤耕地治理修复5万亩。(市农业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建委等配合)

落实国家开展污染地块修复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库管理机制,以拟开发利用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功能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修复工程,落实项目建设、动态调整和管理要求,完善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制度,督促落实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和信息公开制度。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均要根据《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的要求,开展污染地块修复试点项目。到2020年年底前,开展10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试点工程。(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林水局、等配合)

(八)落实固体废物闭环式管理。

1.抓好固体废物源头减排。

加强固体废物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加快淘汰搬迁改造一批工艺落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农业局等配合)

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内部综合利用处置,有效减少源头固体废物产生量。(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农业局等配合)

2.健全固体废物收集体系。

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家电、电子废物、农业废弃物、农药废弃包装物、病死动物等分类收集网络和机制。[市城管委(市治废办)牵头,市环保局、市建委、市卫计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委等配合]

2020年年底前,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全覆盖。推广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收集机制。(市卫生计生委牵头,市环保局、市城管委、市规划局、市城投集团等配合)

3.提高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贯彻落实《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企业建设资源化回收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率;适时启动污水和污泥、废气与废渣协同治理试点工作,推进固体废物可用尽用。(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建委、市环保局、市供销社等配合)

重点针对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煤矸石、冶炼废渣、脱硫脱硝副产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全面排查贮存和利用环节的污染风险,2020年年底前,制订并落实污染整治方案。(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配合)

以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纺织品等再生资源为重点,同步推动电子废物、废旧轮胎、矿渣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推进废旧汽车拆解项目规划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制,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推进再生固废区域化回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市商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供销社等配合)

严禁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造纸、印染等行业的污泥,以及工业废物和未检测或经检测不合格的河湖库塘淤泥用于商品有机肥生产。(市环保局牵头,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林水局、市城管委等配合)

4.加强固体废物转运管理。

实施固体废物规范化贮存和转运,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交接记录制度,切实加大固体废物转运环节管控力度。强化运输过程风险防控,严控长距离运输。市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优先选择市内具有相应利用处置能力的单位;市内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应本着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消纳市内产生的危险废物;根据辖区内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经营能力及上年实际处置等情况对跨省转入实行分次分量核准,以保障市内危险废物规范化利用处置。到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废不出县、危险废物不出市。(市环保局牵头,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商务委、市卫生计生委等配合)

5.规范固体废物利用处置。

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单位应严格落实相关污染防治要求,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严防二次污染。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整治提升行动,2019年底前,完成“整顿淘汰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规范管理一批”目标。(市环保局牵头,市卫生计生委、市城管委、市规划局、市城投集团等配合)

(九)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

1.增强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

2018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第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到2020年完成建设;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处置能力。(市环保局牵头,市城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配合)

2.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深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分类处置设施。2018年年底前,完成20个整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基本实现涉村乡镇全覆盖;城区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0%,县(市)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20年年底前,全市各区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所有县级城市均具备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市城管委、市农办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等配合)

在满足生活垃圾处置的同时,与生活垃圾性质相近的一般工业固废可进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置;对于生活垃圾处置能力饱和的地区,应加快建立一般工业固废应急贮存、处置场,解决一般工业固废出路问题。(市城管委、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等配合)

进一步以“厕所革命”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覆盖、高水平。(市城管委、市旅委、市农办牵头)

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建委等配合)

鼓励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工程示范。(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城管委、市城投集团等配合)

3.落实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规范化处置。

2018年10月底前,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的飞灰处置项目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市环保局牵头,市城管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城投集团等配合)

4.加强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堆放)场整治。

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街道)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堆放)场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市城管委牵头,市建委、市环保局等配合)

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堆放)场的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市农办牵头,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市建委等配合)

5.规范污泥固废处置途径

建设集中式污泥处理设施,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规范处置。(市建委牵头,市城管委、市城投集团、市环保局等配合)

2018年9月底前,萧山区4000吨/天污泥处置项目三台焚烧炉建成投入运行。(市建委牵头,萧山区政府实施,市环保局等配合)

2018年年底前,七格污水处理厂1600吨/日污泥处理项目实现开工并完成土建至50%,完成设备招标。2019年6月底前,项目建成并配套建成末端处理设施。(市建委牵头,市城投集团实施,市环保局等配合)

余杭区规划建设污泥处置设施并于2020年建成。(余杭区政府实施,市环保局等配合)

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使用规范化管理制度,实现污泥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过程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用于农业生产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规定,并建立台账。(市城管委牵头,市建委、市环保局等配合)

(十)强化固体废物监管。

1.实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工程。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成覆盖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处置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平台。加快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物流出入口、贮存场所、处置设施和厂内流转途径“三点一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设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固体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跟踪监管。(市环保局牵头,市建委、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等配合)

2.完善固体废物监管体系。

落实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等级制度,督促企业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进行核查。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利用处置无害化,实施超期贮存危废动态清零。各级卫生计生、环保部门要加强医疗废物联动监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医疗废物监管信息共享。(市环保局牵头,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等配合)

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非法倾倒、非法处置等行为。严厉查处污泥还田和向农田堆放、倾倒等违法行为。(市环保局牵头,市农业局、市建委、市城管委、市林水局等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协调推进机制,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级有关部门生态环保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市环保局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

研究制订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2018年年底前,制定出台杭州市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监督管理办法。2020年年底前,建立全市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方面的制度。(市环保局牵头,市法制办、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2.严格目标考核。

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各区、县(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依据,并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专项资金分配挂钩。对未完成土壤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或工作责任不落实的,将采取通报预警、环评限批、挂牌督办、约谈有关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等措施,督促整改落实。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考评办、市监察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城管委、市林水局、市审计局等配合)

(三)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技术支撑。

1.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查处土壤污染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公安机关查处。(市环保局、市公安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等配合)

将相关主体的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严重失信行为纳入环境违法黑名单,依法采取公开曝光、行为限制和失信惩戒等措施。(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等配合)

2.提高土壤环境监管水平。

排查梳理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中排放重点污染物(镉、汞、砷、铅、铬等5种无机污染物和多环芳烃、石油烃、多氯联苯等3类有机污染物)的企业,2018年起,督促列入市、县两级土壤环境重点监控名单的企业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列入重点监控名单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中重点污染物的监督性监测。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监察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中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及时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土壤环境风险隐患。(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建委等配合)

3.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

加强全市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全市土壤环境和污染源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和人员,形成满足各级环保部门监管需求的现代化监测体系。(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4.推动科研发展。

鼓励围绕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土壤环境监测、土壤质量研判和污染防治监管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市科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三)强化经济保障,推动社会共治。

1.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对受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和列入市级污染地块数据库的重点修复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永久基本农田污染状况调查建档、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土壤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所需费用,各级财政应予以必要保障。(市财政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金融办、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规范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等配合)

2.落实企业污染防治责任。

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控企业,要按国家要求定期公开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重点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等情况。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试点推行列入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企业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签订和公开制度。(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等配合)

3.引导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应适时公布本区域内土壤环境状况。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污染土壤、破坏农用地、擅自开发未利用地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水局、市商务委、市科委等配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环境质量查看更多>杭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