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国家环保标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2018-09-30 17: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污染地块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土壤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3 布点与采样

在更新地块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制定效果评估布点方案,布点方案包括效果评估的对象和范围 、采样节点、采样周期和频次、布点数量和位置、检测指标、评估标准值等内容,并说明上述内容确定的依据。

根据布点方案,制定采样计划,确定检测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开展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明确现场和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4.4 效果评估

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地块修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或修复后地块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

4.5 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

根据修复工程实施情况与效果评估结论,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

4.6 编制效果评估报告

汇总前述工作内容,编制效果评估报告,报告应包括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概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监测结果、评估结论及后期环境监管建议等内容。

3.jpg

5 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5.1 总体要求

效果评估机构应收集与地块污染和地块修复相关的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并通过与地块责任人、修复施工负责人、监理人员等进行沟通和访谈,了解污染地块调查评估结论、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等,掌握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空间分布、污染土壤去向、修复设施设置、修复过程监测数据等关键信息,构建风险管控与修复过程中的地块概念型。

5.2 资料回顾

5.2.1 资料回顾清单

在效果评估工作开展之前,应收集污染地块修复相关资料,资料清单主要包括:

a) 地块环境调查评估报告;

b) 地块修复技术方案;

c) 地块修复实施方案;

d) 修复工程施工与运行过程中检测资料;

e) 地块修复工程监理数据、资料和报告;

f) 地块修复环境监理数据、资料和报告;

g) 相关合同协议,如污染土运输与接收的协议和记录、实施方案变更协议等;

h) 其它相关文件,如地块施工管理文件等。

5.2.2 资料回顾要点

5.2.2.1资料回顾要点主要包括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概况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5.2.2.2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概况主要通过修复技术方案、实施方案、以及修复过程中的其他文件,了解修复范围、修复目标、修复工程设计、修复工程施工、修复起始时间、运输记录、运行监测数据等,了解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

5.2.2.3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主要通过对环境监理数据、资料和报告的梳理,了解修复实施过程中废气、废水和废渣等的处理处置措施和处理情况,分析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物排放是否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或排放标准,环境监理涉及的监督工作是否落实等。

5.3 现场踏勘

5.3.1 应开展现场踏勘工作,了解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包括修复设施运行情况、修复工程施工进度、基坑清理情况、污染土暂存和外运情况、地块内临时道路使用情况、修复施工管理情况等。

5.3.2 调查人员可通过照片、视频、录音、文字等方式,记录地块勘察情况。

5.4 人员访谈

5.4.1 应开展人员访谈工作,对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5.4.2 访谈对象包括地块责任单位、地块调查单位、地块修复方案编制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环境监理单位、修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参与人员。

5.5 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5.5.1 在资料回顾、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的基础上,掌握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情况,结合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空间分布、修复技术特点、修复设施布局等,对地块概念模型进行更新,完善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实施后的概念模型。

5.5.2 地块概念模型一般包括下列信息:

a) 地块修复概况:修复起始时间、修复范围、修复目标、修复设施设计参数、修复过程运行监测数据、技术调整和运行优化、修复过程中废水和废气排放数据、药剂添加量等情况;

b) 关注污染物情况:目标污染物原始浓度、运行过程中的浓度变化、潜在二次污染物和中间产物产生情况、土壤异位修复地块污染源清挖和运输情况、异位/原位修复技术去除率、原位修复地块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等;

c) 水文地质情况:关注地块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修复设施的设置有可能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包括修复设施运行前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流场变化、是否存在优先流路径、土壤性质变化情况等;

d) 潜在受体与周边环境情况:结合地块规划用途和建筑结构设计资料,分析修复工程结束后污染介质与受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受体的关键暴露途径等。

5.5.3 地块概念模型可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便于指导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范围的确定、采样介入节点、采样位置等关键问题。

5.5.4 地块概念模型涉及信息及其作用见附录 A。

6 土壤修复效果评估


6.1 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程序

土壤修复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为:在更新地块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确定采样节点,制定布点和采样方案,明确评估范围、布点数量与位置、检测指标、评估标准值,开展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进行修复效果达标判断。

可采用逐一对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若达到修复效果,则根据情况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并编制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若未达到修复效果,则应开展补充治理修复。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工作程序见图 2。

3.jpg

6.2 基坑清理效果评估技术要点


6.2.1 评估范围

6.2.1.1修复效果评估范围一般与地块修复方案中的修复范围一致。

6.2.1.2若由于地块利用方式变更、污染物毒性参数变化或调整等因素 致使修复范围有变,应结合修复工程实际情况与管理要求调整修复效果评估范围。

6.2.1.3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应包含潜在二次污染区域,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包括但不限于:

a) 污染土壤暂存区;

b) 修复设施所在区;

c) 固体废物或危险废物堆存区;

d) 运输车辆临时道路;

e) 其他可能的二次污染区域。

6.2.2 采样节点

6.2.2.1污染土壤清理后遗留的基坑底部与侧壁,应在基坑清理之后、回填之前进行采样。

6.2.2.2若基坑侧壁采用基础维护,则宜在基坑清理同时开展基坑侧壁采样,或于基础维护实施后在基础外边缘采样。

6.2.2.3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土壤应在此区域开发使用之前进行采样。

6.2.2.4可根据工程进度对基坑与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开展分批次采样。

6.2.3 布点数量与位置

6.2.3.1基坑底部采用系统布点法,推荐采样网格大小见表 1,布点位置参见图 3。

6.2.3.2基坑侧壁采用等距离布点法,推荐采样间隔见表 2,布点位置参见图 2。当基坑相对深度大于 1m时,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应考虑地块土层性质与污染垂向分布特征,在污染物易富集位置设置采样点,各层采样点之间垂向距离不大于 3m。

6.2.3.3坑底与侧壁布点数量可采用本导则推荐采样数量(表 1 和表 2),也可根据基坑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参数计算差变系数,根据不同差变系数采用对应的推荐采样网格(见表3),差变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 B。

6.2.3.4对于潜在二次污染区域土壤,原则上采用判断布点法根据修复设施设置、潜在二次污染来源等资料设置采样点,也可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布点数量参照表 1 推荐网格大小计算。

6.2.3.5基坑坑底和侧壁、潜在二次污染区域样品,以去除杂质后的土壤表层样为主(0~30cm),不排除深层采样。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地块查看更多>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