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日前,《河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将逐步解决混编混岗、超编等问题。对不符合上划条件人员,由属地党委和政府按规定妥善安置。
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河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2月4日
河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加快解决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督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为生态文明和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要有利于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的明确、分解及落实,有利于调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有利于新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平稳过渡,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强化履职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生态环境负总责。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失职失责的,严肃追究责任。
——确保顺畅高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省生态环境厅对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的管理和指导,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与属地管理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关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搞好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注重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相联动,与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衔接,统筹考虑,一并推进,提升改革综合效能。
二、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落实党委和政府对生态环境负总责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统筹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大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对所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督促、指导和处置;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建立健全和实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活动、插手具体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查处的责任追究制度,支持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四)强化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职责。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制度,分解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经省委、省政府授权,对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进行督察;研究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和形势,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决策建议;统一规划、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各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考核;依法依规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许可事项等进行执法,对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给予指导;对跨省辖市相关纠纷及重大案件进行调查处理。
各省辖市生态环境部门在省生态环境厅及属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工作部署,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属地生态环境执法、执法监测及生态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组织协调辖区内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向属地党委和政府提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评估和综合决策意见。
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省辖市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部署,强化现场生态环境执法,负责属地生态环境执法监测;在省辖市生态环境部门授权范围内承担部分行政许可具体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
(五)明确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把责任分解到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关部门,并将其纳入对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结果向社会公开。各相关部门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三、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六)调整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各省辖市生态环境局实行以省生态环境厅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仍为本级政府工作部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负责提名省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副局长,会同当地党委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征求当地党委意见后,提交当地党委和政府按有关程序办理,其中局长提交当地人大常委会按法定程序任免。各省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副书记、成员,征求当地党委意见后,由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审批任免。
县(市、区)生态环境局调整为省辖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名称规范为“××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由省辖市生态环境局直接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由省辖市生态环境局任免。
省辖市管理的开发区已设立生态环境分局的,仍作为其派出机构;其他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由各省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县(市、区)管理的开发区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统筹做好环保干部的交流使用工作。
(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职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经省委、省政府授权,省生态环境厅统一行使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职能,对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执行情况,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制度,在省生态环境厅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跨区域设立驻省辖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作为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机构,派驻督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派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日常督察,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人员和工作经费由省级承担。驻省辖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负责人可根据工作需要列席所辖市级党委和政府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议题的重要会议。
(八)调整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实行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考核。上收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省辖市、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和考核工作由省生态环境厅统一负责。
各省辖市和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机构调整为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机构,由省生态环境厅直接管理,名称规范为“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要负责本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同时继续做好生态环境应急和相关执法监测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由省级承担,领导班子成员由省生态环境厅任免;主要负责人任省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事先应征求省辖市生态环境局意见。省、省辖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现有聘用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公开招聘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择优保留使用,确保满足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
县(市、区)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随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一并上收到省辖市,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市级承担,具体工作接受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领导,支持配合属地生态环境执法,形成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有效联动、快速响应,同时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
(九)加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另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四、规范和加强生态环境机构和队伍建设
(十)加强生态环境机构规范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与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相适应原则,在不突破各地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前提下,统筹调剂本地编制资源,解决体制改革涉及的生态环境机构编制和人员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混编混岗、超编等问题,确保满足工作需要;涉及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结合改革统筹加以解决。目前仍为事业机构、使用事业编制的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局,要结合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转为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规范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强化生态环境部门对社会监测机构和运营维护机构的管理。
根据工作需要,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要统筹整合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将人员编制向执法岗位倾斜,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
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干。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明确网格监管单元、监管对象、监管职责,实现污染源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
(十一)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落实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督察、执法等规范化建设意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督察、执法等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督察、执法业务培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监测执法能力建设,按照配强省级、配全市级、选配县级的原则,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十二)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按照规定在各省辖市生态环境局设立党组,接受批准其设立的市委领导,并同时向省生态环境厅党组请示报告党的工作。省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报市委组织部审批后,可在所辖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设立分党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基层党组织接受所在地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领导和本级生态环境局(分局)党组(分党组)的指导。省辖市纪委监委派驻同级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的设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建立健全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
(十三)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按流域设置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跨地区生态环境机构,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配合做好京津冀空气质量的联防联控工作,结合国家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试点建设,建立健全联合会商、应急会商和信息通报机制。完善全省域跨界断面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考核标准,加大奖惩力度,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构建合力治污的工作格局。
鼓励各省辖市党委和政府根据工作实际,在全市域范围内按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施统筹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整合设置跨市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和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十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研究解决本地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组织协调,依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统筹推动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主任,成员包括本级政府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应包括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同级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日常工作由同级生态环境部门承担。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相关部门协作。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为属地党委和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供相关保障。省辖市生态环境部门要协助做好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谋划和科学决策。省驻省辖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主动加强与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的协调联动,参加驻地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会议,为市县生态环境管理、监测和执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目前未设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县(市、区),其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由省辖市生态环境局整合现有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或由省驻省辖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协助承担。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部门以及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等的联系会商、联动执法和沟通协调。各地可结合工作实际,配备专职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警察力量,为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十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执法信息共享。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运行信息传输网络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与市县两级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成果共用。省驻省辖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时报送属地党委和政府。各省辖市生态环境部门要将监测、督察、执法等情况及时通报属地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六、确保新老体制平稳过渡
(十七)稳妥开展人员划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现有制度框架内,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规范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部门的机构和编制优化配置和合理调整,实现人事相符。要厘清现有人员基本情况,严格按有关规定确定人员划转的条件、数量、程序等,解决人员划转和转岗、安置等问题,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划转工作,确保生态环保队伍稳定。市县级生态环境机构隶属关系调整后,人员身份维持不变,按照有关规定逐步规范。对不符合上划条件人员,由属地党委和政府按规定妥善安置。鼓励生态环境机构、监测、执法人员横向交流、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相结合,促进人才在机构间合理配置。改革后,纳入行政及参公管理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继续按国家规定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十八)妥善处理资产债务。根据有关规定开展资产清查,做好账务清理和清产核资工作,确保账实相符,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对清查中发现的国有资产损益,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实并报经同级政府同意后处理。按照资产随机构走的原则及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做好资产划转和交接工作。按照债权债务随资产(机构)走的原则,明确债权债务责任人,做好债权债务划转和交接工作。对政府有承诺需要通过以后年度财政资金或其他资金安排解决的债务,由同级政府依法依规处理稳妥后再划转。
(十九)调整经费保障渠道。改革完成前,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正常工作所需的基本支出和相应的工作经费由原渠道解决。各省辖市、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环境监测机构调整为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机构后,核定其支出基数并随机构调整划转。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调整为省辖市生态环境局派出机构后,核定部门支出基数并随机构调整划转。各级财政要充分考虑人员转岗安置经费,做好改革经费保障工作。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将生态环境部门纳入相应级次的财政预算体系给予保障。人员待遇按属地化原则处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经费保障标准由各地依法在现有制度框架内结合实际确定。各级财政部门要衔接好改革前后的经费保障水平,确保生态环保工作正常开展。
七、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强化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稳妥实施改革。省直有关责任部门要制定省级工作方案和对市县的指导意见,在做好省级改革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和支持。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负总责,要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把握改革方向,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本地改革具体方案,确保改革顺利开展、生态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十一)明确责任分工。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等工作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干部管理和党的机构(含纪检监察)设置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人员调整划转、招录、招聘、工资、社保及人事档案移交等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经费、资产、债权债务划转等工作由财政部门牵头,审计工作由审计部门负责,保密工作由保密部门负责指导,档案移交工作由档案部门负责指导。
(二十二)建立工作机制。改革过程中,省直有关责任部门要建立会商机制,及时沟通,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协调指导和跟踪分析,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二十三)严明改革纪律。改革期间,严肃政治纪律、廉洁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等各项纪律。严禁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档案造假、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干部等现象,严禁擅自转移、处置国有资产和违规调整资金,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凡涉及改革方案制定、机构设置、人员调整、资产处置、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必须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按照程序报批。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要强化督促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情节严重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十四)营造良好环境。扎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改革氛围。认真做好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各项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平稳运行,做到思想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积极稳妥有序完成改革任务。
省直有关责任部门和各省辖市政府要在本实施方案印发后1个月内制定完成具体工作方案,省直部门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报批实施,各省辖市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须经省委编办、省生态环境厅备案同意后组织实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12月11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综合监管的实施方案》,其中规定,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各自职责对在本市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进行监管。其中,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对本市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活动的机构进行备案,对备案事项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生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11月18日印发《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合规经营指南》,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主体机构合规、从业人员合规、经营场所合规、设施设备合规、管理制度合规、技术要求合规六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合规经营指南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第二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监管工作,2024年8月7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
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有效发挥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助推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江西省生态环境厅从各地查处的案件中选取7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执法大练兵|2024年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详情如下::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环办
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浙江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公布一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参考和借鉴。案例一、杭州市临平区某检测技术有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26日发布关于做好检验检测领域综合治理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出开展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专项整治,开展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领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活动,促进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互认。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检验检测领域综合治理行动的通知各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市场监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9月20日发布关于严厉打击涉企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通告,重点整治杭州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机动车排放检测及相关联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9月10容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计划抽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40家,重点检查超出资质认定能力范围、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出具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出具不实、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关于组织开展2024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公安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文,组织开展2024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其中提出山西省将联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双随机”监督抽查。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对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不含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计划抽查机构数8
为深入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监管工作,持续保持对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部署深入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相关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项目概况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支撑体系(质量管理LIMS系统)信息化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获取(交易中心网址:http://ggzy.guizhou.gov.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0-09-2111:00:0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
日前,杭州发布《杭州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如下:杭州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为稳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
日前,湖南常德印发《常德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常德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
日前,浙江发布《浙江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详情如下:浙江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加快解决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12月26日,记者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重点围绕调整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规范州(市)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模式,加强地方党委、
12月5日上午,长沙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管理权限及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挂牌仪式顺利完成。至此,从11月18日开始的湖南省14个市州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管理权限交接及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挂牌已全部完成,全省生态环境垂直管理改革征程上又取得一项标志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
2019年10月29日,云南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省环保垂改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环保垂
海南省近日印发《海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根据《方案》,改革后的主要变化包括: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实行以省生态环境厅为主的双重管理;地级市设区级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的,统一调整为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
当前,各省市环保垂直管理改革处于实质性实施阶段,其中不少地区刚刚挂牌,很多工作正在磨合深化。环境行政复议虽然只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却直接关系到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由于改革本身的探索性,过渡期间如何处理好行政复议,目前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各地应按照法律的
日前,山东潍坊印发《潍坊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文如下:中共潍坊市委办公室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重点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启动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公开报道,《指导意见》印发后,就有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贵州、陕西、青海等12个省(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
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持续加大对排污许可领域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查办了一批违反排污许可管理规定的违法案件,依法精准高效打击震慑环境违法行为。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慑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现发布2024年排污许可领域环境违法典
12月13日15时26分,民权公司龙门污水处理厂光伏项目顺利完成首批光伏组件并网发电,并网容量0.79兆瓦。该项目位于河南省民权县龙门污水处理厂院内,是河南公司首个柔性支架光伏项目。利用龙门污水处理厂彩钢瓦屋顶及污水池上方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容量4.35兆瓦,分两个区域安装7501块580兆单晶硅光伏
12月1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济源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当有记者提问作为黄河岸边的一座工业城市,济源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奎明给出了
12月12日至14日午间,华中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河南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接近历史最高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中分部统筹优化运行方式,保障河南地区分布式光伏电量全额消纳。该分部安排火电最小开机方式运行,通过调整检修计划,保障河南电力外送能力。同时,该分部在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支持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河南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试点开展负荷聚合商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注册的公告,负荷聚合商注册条件初期参照“1595号文件”执行,资产总额不低于2千万元人民币。公司应拥有10名及以上具有劳动关系的全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应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技术、经济专业知识,具备风险管理、电能管理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进我省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方案》明确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范围,包括增量配电网场景、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工业场景、整村开发等农村地区场景、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场景、学校等
12月16日、17日,襄城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试点项目、封丘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项目、鄢陵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项目、新安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项目、内黄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项目、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开发试点项目投资主体竞争性比选公告发布。公告显
12月18日,国网济源供电公司按照网格化管理,分片划区对人员密集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施进行仔细把脉,针对发现的问题或不足,及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电力安全畅通。当前,寒潮天气频繁,度冬保供进入关键期,人员密集场所用电负荷不断攀升,涉电安全风险随之增多。国网济源供电公司以优质服务为导
11月28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经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的基准线,还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管理与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进行了明确,以期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
近期,华中区域先雨后晴,新能源发电量大幅波动。12月12日至14日午间,华中电网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河南新能源最大发电电力均接近历史最高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中分部在电网调度工作中统筹优化运行方式,全力消纳新能源电量,保障了河南地区分布式光伏电量全额消纳。该分部安排火电最小开机方式运行
12月15日,河南电网正式进入迎峰度冬阶段。为确保全省电力持续可靠供应,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以“保电网安全稳定、保主设备安全可靠、保重要客户供电、保民生单位和居民生活供电”为整体目标,全力应对迎峰度冬供暖保供复杂局面,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外电入豫、电煤供应协调和负荷管理执行,保障群众生活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