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政策正文

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9-04-08 10:2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天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探索开展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工作。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骨干力量,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增值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管理等优势,实施智能农业、循环农业、环境整治、休闲农业等项目,与当地农户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加快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市民、企业相结合,以自主开发、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展农事体验,提供定制服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五、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统筹资源配置,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水源保护、水环境治理、防汛抗旱能力提升等。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制度,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耕地地力保护等直接补贴力度,重点向普通农户倾斜。完善结构调整补助政策,支持开展轮作和休耕试点,结合规模化、规范化设施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种植业标准化设施新建及改造工程,支持开展畜牧业、水产业标准化设施改造和提升工程,支持开展耕地深松、平地、秸秆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的农机作业补贴。落实渔业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调整政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和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绿色生态环保机具、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型机具和优势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机具。

(三)完善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落实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措施,鼓励各类有资质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指导国有企业主动与农民对接落实粮源,将我市地产粮食纳入政策性粮食储备轮换的粮源补充,拓宽农民卖粮渠道。加强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和收购市场检查,规范收购行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持续推进粮库功能提升改造,为储备粮安全储存提供良好条件。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监管方式,开展智能化粮库建设,提升储备粮科学化监管水平。做好粮食质量风险监测工作,从源头把好质量关,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四)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保险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优化服务质量。鼓励保险经办机构设计多层次、可选择、满足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和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监督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提高抗御大灾风险能力。鼓励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

第五章 完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的方针,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一、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快建立集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做强做大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引领作用,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鼓励种养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供给、技术与市场信息咨询、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等,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显著提升价值链。通过加工增值、品牌塑造、功能拓展等多种途径,着力提升农产品价值。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推广农产品加工、包装和贮运保鲜技术,延伸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积极推进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农产品产地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原料基地。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特别是杂粮、果品、蔬菜、茶叶、菌类和中药材等营养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及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加工食品的开发。

(三)建立现代购销体系。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提升农村供应链建设水平。优化产地批发、直供直销等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动商贸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实施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工程,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供销社企业对接,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加强农产品产地直销店建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

二、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

(一)发掘新功能新价值。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提升农业的文化、科技、教育、观光、休闲度假和休闲运动价值。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推动农业节庆活动提档升级,增强节庆衍生产品开发能力。结合保留村庄整体规划设计和保护村庄原有风貌,深入开发改造农村民居,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风光,提升民居使用价值,吸引市民下乡休闲旅游、创新创业、养生养老。规划创建能传承文化、有历史记忆、富地域特色、具民族特点的美丽村镇,使其成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大平台载体。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依托适合条件的农村居住区建设农村文化体验区和城乡消费亮点区。

(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互联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新理念新技术向农业农村融合渗透,促进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协调互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人文元素等,推动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高科技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等休闲产品。扶持创意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品符号化、品牌化、仪式化,创新应用科技、人文、节庆等创意元素,因地制宜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节庆活动和农业科技创意产业。清理规范制约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打造新载体新模式。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聚集群发展。实施产城融合示范区工程,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推动农村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统筹发展。依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纽带,打造专业化和区域品牌化产业集群。

三、协同推进城乡统筹与产业融合发展

(一)发挥城市辐射作用,推动郊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郊区传统批发市场向平台化转型,加快建设商品展销交易中心,形成一批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市场。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和连锁企业利用品牌及渠道优势向农村拓展,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商业发展。鼓励发展现货质押、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打造华北及中国北方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网络中心、快递物流综合服务中心。

(二)推动郊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载体功能,推动农产品加工等向工业园区集中,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提升郊区工业化水平。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注重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道路,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品牌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坚持不懈培育内生动力,大力引进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领军型高科技人才,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高科技项目产业化,为园区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加大园区低效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项目进行清理,明确措施和进度,盘活土地资源。在全市开展工业园区(集聚区)治理工作,打造创新型、开放型、生态型工业园区。

四、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一)增强农民参与能力。创新政策措施,调动普通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让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掉队。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动、技术、产品等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增强农民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支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资产,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主动参与产业整合发展。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为农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农技指导、市场预测、产品营销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二)创新收益分享模式。以发展、保障和支持农民用好合法权益为核心,创建农民与市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受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推广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推动产销联动型利益联结,强化链式利益联结,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与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把政府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与受益企业和农户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确保农户从政策中获益。逐步建立产业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支持龙头企业为土地流转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

五、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一)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支持和引导能人返乡、市民下乡、工商企业兴乡,以租赁、合作方式整合利用农村空闲民居创新创业、发展休闲养老养生产业,投资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任职兼职,不断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培育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每年培育10个农村创业创新镇、50个创业创新村、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和农村创业创新导师,宣传推介一批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全国农村双创优秀企业家、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工匠和区级典型范例。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依托骨干企业、供销社等生产经营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民办公助等方式,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创业孵化平台、法律援助平台、农产品公共营销平台和农村产权评估与交易平台,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采取政府购买、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性服务机构、龙头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标准高、服务优、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推动区政府设立农村创业创新联合服务窗口。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指数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加强农村创业创新监测调查。

(三)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将现有支持创新创业的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研究创设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用水、科技、信息、人才等政策支持措施,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分区域、分层次促进乡村创新创业。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好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服务,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乡村振兴战略查看更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查看更多>天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