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报道正文

面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我们在行动!

2019-06-11 11:04来源:科学出版社作者:骆永明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_副本.jpg

微塑料传输及其生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途径

国内监管与治理

国家海洋局的调查显示,2014 年我国37 个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中,塑料类占77%,并且86% ~ 91% 来自陆地(国家海洋局,2015)。我国是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国外研究者对全球海上漂浮垃圾的模拟结果显示,我国对北太平洋漂浮垃圾的贡献率为58% ~ 65%(Jambeck et al.,2015)。通过使用沿海国家人口数量及产生废弃物数量估算海洋垃圾入海量,指出全球192 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中,中国被认为对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贡献率高达27.7%,被认为是全球陆地进入海洋塑料垃圾的最大源头(Jambeck et al.,2015)。另有报道认为全球海洋塑料负荷的88% ~ 94%来自10 条河流,而我国的长江、海河、黄河和珠江位列其中(Scht et al.,2017)。这些国际性报道对我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6_副本.jpg

▲山东沿海废弃养殖区潮滩中分离挑出的扁丝薄片类微塑料

2007 年起我国组织开展全国海洋垃圾污染监测工作,于2016 年增加了微塑料试点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塑料垃圾数量约占全部垃圾数量的80%,海洋垃圾局部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在沿海村镇、渔港、流域下游城市,海洋垃圾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塑料垃圾在海洋环境中的逐渐积累,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微塑料在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体内已普遍存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海洋垃圾的法案。针对海洋垃圾的污染防治问题,我国已陆续出台和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此外,我国是较早发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并不断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河长制”等环境保护政策,沿海部分城市也开展了“湾长制”试点工作。上述政策措施对削减陆源塑料污染,控制塑料垃圾入海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始终积极推动海洋垃圾问题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工作。自20 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续缔约或签署了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并参加了包括《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合作计划》(Partnership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e Seas of East Asia,PEMSEA)等在内的国际应对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工作。2005 年以来,我国依托NOWPAP 机制,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政府间共识,处理了中日韩海洋垃圾的争议,并不定期组织海滩清扫活动等。

总体而言,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的实际管理和政策层面上,我国还存在以下两大问题:①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投入不足等问题。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管理涉及环保、海洋、农业、住建、产业等多个部门,缺少国家层面专门性的政策安排和制度体系,国家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的多方合力尚未形成。②塑料污染的监测与影响评估研究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现有监测工作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及有效应对相关国际事务,具体包括(章海波等,2016 ;王菊英和林新珍,2018):一是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通量不明,现有的监测数据仅支持对海洋塑料垃圾赋存现状的评估,无法估算河流、排污口、海上养殖和捕捞、海上勘探开发活动等输入塑料垃圾的通量,导致在应对负面报道时处于被动局面;二是塑料垃圾主要来源亟待查清,现有监测可通过成分鉴定初步判断塑料垃圾的可能来源,但缺少针对不同塑料制品行业的调查数据,无法深入掌握不同海岸和海上活动产生的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的来源,制约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管控措施的制定;三是海洋塑料垃圾迁移路径不清,海洋塑料垃圾涉及跨界污染,现有监测站位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不足以支撑模拟和分析海洋塑料垃圾的迁移路径与扩散范围。此外,对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国际新规则及其对塑料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评估研究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国际应对措施和预案。

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工作,积极应对国际海洋治理形势的变化,建议(骆永明,2018 ;王菊英和林新珍,2018):

一是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强化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工作,修订、完善现行海洋塑料垃圾监测技术规程,建立海洋塑料垃圾重点监控区域,制定海洋塑料垃圾长期监测制度,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和应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与监测方法支撑。

二是深入开展我国近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来源、输移通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提升对微塑料污染机制、生物生态效应和食物链风险的科学认知;研发海洋垃圾收集、循环安全处置技术与设备,建立海洋垃圾回收资源化方案与示范点;为我国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治和参与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是编制重点海域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研究提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管理目标;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海滩清洁度评价技术体系,制定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落实海洋垃圾管理的部门责任制,形成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逐步构建我国海洋垃圾综合防治体制与机制。

四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 加强对国际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发展趋势的跟踪、预判和研究,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在国际上积极展现我国在海洋塑料垃圾监测、预防和治理方面的成果。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影响的认识;积极联合非政府环保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海滩垃圾和海洋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


原标题:面对触目惊心的海洋微塑料污染,我们在行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洋环境查看更多>海洋塑料垃圾查看更多>微塑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