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报道正文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两月有余 背后是24年的努力

2019-09-29 09:28来源:公益时报关键词: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减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多年来,因垃圾处理不善中国人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

其实,我国很早就实行了垃圾分类政策。只不过,近年来垃圾分类的执行并不清楚明了。甚至有许多管理垃圾的人都分不清楚一些垃圾的分类。所以,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执行得并不彻底。

说起垃圾分类很多人认为是国外先行提出,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也历时多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就开始提出垃圾分类,上海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并成为中国率先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

上海的垃圾分类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95年-1999 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阶段(2000年-2010 年)、世博会长效机制固化阶段(2011年-2017 年)和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阶段(2018 年至今)。

萌芽: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在公益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关注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爱芬环保”)就是其中一家,也是中国首家专门致力于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并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从政策层面的“萌芽”、“成长”、“开花”、“结果”。

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宋慧向《公益时报》记者讲述了上海在“垃圾分类”政策层面的发展历程。

1995年,上海开始初步探索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并开展专项分类,建立废电池、废玻璃、一次性饭盒等品种的专项分类系统。

2000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正式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的序幕。

上海由此进入生活垃圾分类的“收集试点城市阶段”,在此阶段的实践中,确立“大分流、小分类”的大框架,先将产生源、产生频率、垃圾性质有一定特殊性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单位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等与日常生活垃圾分开,建立专项分流系统,再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四分类,这一阶段,重在探索分类标准。但这轮推动,因效果不佳,持续不久就销声匿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北京为首的北上广深又掀起一轮垃圾分类热潮。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政府层面开始又一轮推动。

据宋慧介绍,当时的爱芬环保还没有成立,只是一个关注环保的民间小团体,因为意识到生活垃圾对于城市或者政府来说在未来若干年或许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2009年团队确定把“垃圾”作为深入推动的目标。同时开始策划做一些小活动,比如在社区宣传“有害垃圾”等。

距上海世博会过去两年之久,爱芬环保一直在做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推广,但发现大家的意识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上。当时爱芬环保就想能否找一个小区经过推动后让小区的居民每天在垃圾问题方面从意识到行动上可以达到一致,意识上接受环保,行动上每天进行分类投放,经过分类运输,最后分类处置。

至此,上海垃圾分类进入“世博会长效机制固化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探索分类管理制度。

2011年,上海市妇联、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文明办三家单位共同发起“百万家庭低碳行 垃圾分类要先行”三联行动,将1080个小区列为试点,又一轮垃圾分类的热潮在上海兴起。同时爱芬环保在上海开始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扬波大厦”,并成功将该小区打造成国内首个精细化分类小区。政府相关领导多次来此参访,更有媒体争相报道。

扬波大厦的垃圾厢房

成长:政府开始购买第三方服务

2013年,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爱芬环保之前取得的成果后,决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爱芬环保在静安区的两个街道尝试在更多的小区推广垃圾分类。

与此同时爱芬环保进驻小区的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在两个街道优选了十几个小区进驻做垃圾分类,年底累计覆盖27个小区。因取得成绩显著,爱芬环保在2014年-2016年持续获得政府购买服务,也因长期坚持做社区垃圾分类服务,打造了不少示范小区。

经过两年的局部推广,2014年5月,上海实施《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第三十二条出现了对“单位”、“个人”如不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罚款。

《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网络截图

2015年4月,住建部等五部委发文确定了将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静安区、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等26个城市和地区作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在中央第十四次经济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垃圾分类关注到我们全中国13亿人的生活生产,一定要把垃圾分类权威推行”。随后,2017年住建部和发改委出台《中国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求达到35%以上。

方案出台后,上海率先启动立法,并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多个省市也在此基础上落地本地垃圾分类方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1月中国正式宣布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

开花:准备垃圾分类立法工作

2017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实施《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2016年7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就已对外表示,到2017年底上海所有单位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

很多人以为,上海决心实行“强制垃圾分类”是因为习大大来上海视察时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所以上海仅用两个月时间出台《条例》,其实不然,从2017年上海就开始准备立法工作。

其实上海环境相对来说并不差,但为何要用立法的方式强制分类呢?有着魔都之称的上海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直辖市之一,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前来工作、旅行、交流、定居。人流密集,客流量和外地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环境治理尤为重要。

尽管上海市民素质普遍较高,但总会有一部分人去制造垃圾,一个地方有了一个垃圾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垃圾堆。想要约束这么庞大的人群,不能只靠道德素质,还需要政府的政策。

立法期间,上海花费大量精力,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进入社区大量调研,爱芬环保成为被调研的案例之一,调取很多资料,包活爱芬的工作模式也得到政府方面的认可。

例如2019年5月份上海政府专门出了“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的红头文件,里面关于实施的步骤也采纳了爱芬环保“三期十步法”的部分工作流程。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下达的红头文件

立法前夕,上海市政府多次召开关于“垃圾分类立法”的座谈会。并召集专门针对“在一线工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座谈,爱芬环保做为代表多次参加会议,立法工作小组向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征求《条例》草案意见。

2014年的《办法》和2017年的《方案》大致内容相近,与之不同的是2019年7月1日所实施的《条例》增加了更为细致的条款,包括各个相关方的职责,同时在第二条重点提出“从源头减量”,包括“酒店不得提供一次性用品”等,这点相比2014年有了很大进步。

垃圾分类只是在垃圾产生之后可以做的环保行为,但在垃圾产生之前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包括“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生产源头上更合理设置”、“减少包装物”、“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生产中并执行起来”等,这些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2018年,教育部联合六部委提出“垃圾分类进学校”,计划在教材、课程上有所体现,2019年上海正式立法通过。其实很多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早就立法,但是从2016年开始的这一轮热潮中,很多城市把原来的法规重新修订,一是符合中央整体政策,二是准备通过立法再做一次社会动员。

宋慧告诉记者:“2018年底到2019年,深深感受到行政力量的强大,特别是今年4、5月份开始,政府一轮又一轮的造势和社会多元参与,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轮。”而这时的爱芬环保已累计进驻309个小区,帮助居民垃圾分类。

结果: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进入“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阶段”。

《条例》实施前,上海市政府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市级党政机关带头,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统计,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举办培训1.3万余场,培训126万余人次。举办宣传活动1.4万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万份,完成入户宣传680余万户。

同时,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全市主流媒体大力开展成系列、成专题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电视、广播持续播放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片及公益广告,“上海发布”“绿色上海”“垃圾去哪儿”等定期发布正确的分类知识,提供便民查询。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此同时“整区域”推进模式全面实施,分类覆盖质量稳步提升;分类投放点改造积极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加快建设;完善《条例》配套制度;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监督管理系统初步形成。

随着7月1日的到来,上海大部分小区都提前进入了垃圾分类的状态,也有一部分小区,没有经过前期宣传,7月1日直接撤桶并点,强制分类,但有些小区“硬来”也成功了。

据宋慧介绍,位于上海郊外的某小区在《条例》生效前并没有实施垃圾分类,今年的7月1日之前小区有了动作,原来所有垃圾桶撤掉,换成有标识的垃圾桶,并有志愿者值班辅助居民垃圾分类。

政策的推动还是有效果的,以前,在没有志愿者的时候经常看到没有拆分的整包垃圾扔在垃圾桶里,现在定时定点投放,错过时间,只能先把垃圾放到门口,刚开始垃圾很多,但后来发现门外的垃圾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居民已逐步适应垃圾分类。

截至目前,《条例》在上海实施已两月有余,首月月报出来后,我们可以看到7月份湿垃圾的清运量已经达到8200多吨/天,而2018年公布的生活垃圾分类3年行动计划中显示到2020年是垃圾处置能力达到7000吨/天,由此推测,上海的湿垃圾处置场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未来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后端处置的完善中。

后端如何更好建立,把处理过的垃圾产品变成商品(如:有机肥等),形成循环链是新的问题。目前公认的解决厨余垃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堆肥,但堆肥对垃圾的纯度要求较高,如果混杂了过多的塑料包装物,透气性变差,堆肥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据了解,现在厨余垃圾处理的堆肥不可还田,只能还林,因为有些指标超标,所以在后端处理的技术上应有所改良。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分得更干净,杂质更少,重金属含量更低,经过处理未来有望达到还田的标准。

宋慧表示,厨余回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也曾经是引来邻国学习的经验之一,他们好奇为什么中国的土地可以耕种很多年还是肥沃状态,因为我们的排泄物和吃剩下的东西又回到田地里,但是现在的垃圾因为没有更为精细的分类,不能达到直接还田的标准,只能到垃圾处理厂经过二次处理,用到园林、道路方面。

把处理的垃圾形成一个循环链,循环到生活当中,而不是经过处理后成为摆设,销售不出去等于做无用功,这也是问题所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政策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收集查看更多>垃圾分类减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