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评论正文

青年专家王家卓的“海绵大数据”

2019-10-31 10:02来源:海绵城市研究观察号作者:中国建设报刘宏伟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王家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7年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开始工作,主要从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设计,逐步接触到了美国的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

2010年开始,参与欧盟第七框架项目CORFU(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Flood Resilience in Urban Areas,城市地区洪涝韧性联合研究),系统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包括内涝风险评估、洪涝韧性、可持续排水系统等同海绵城市相关联的内容。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过后,开始将个人研究和工作兴趣集中到城市排水、城市内涝治理等方面,参与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南的起草。在2013年12月12日之前的一系列工作中,包括2013年国办发2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内容已经涉及到了海绵城市,但当时业界还是统称其为低影响开发(LID)。

2013年12月12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首次听到了“海绵城市”四个字,继而逐步学习领悟、贯彻落实这一城市发展的创新理念和方式。

2014年底,所在团队承接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叫“海绵城市规划”的规划项目。随后陆续承担了不少相关的规划项目,协助起草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等文件。

从2015年开始,先后在南宁承担了石门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南湖环湖路海绵化改造、南湖公园海绵化改造等项目设计。

2016年以后,主要精力放在规划编制和技术咨询方面。先后承接了石家庄、海口、武汉等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和技术咨询工作。

……

以上便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王家卓的“海绵进修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海绵故事”——

Q1

刘宏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王家卓:要理解中国的海绵城市及其建设,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说起。

中国古代就有很朴素的尊重自然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人与天调”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知。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快速的城市建设,更是大幅度地改变了城市自然本底的特征。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特征、生物栖息地、污染物的排放等,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其实城镇化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也有显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原有的可透水地面进行或多或少的硬化,原来可以下渗、存蓄的雨水,现在需要通过雨水箅子、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放。过度的城市硬化对城市排水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相比城镇化以前,更多的雨水要形成地表径流排放,同样大降雨情况下,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提前了、更大了,这就对我们城市排水管网带来了挑战,部分地区在遭遇特大降雨的时候可能会形成短暂的内涝积水;其次,下渗补给地下水的雨水量减少了,一些地下水较低的地区长时间得不到补给,地下水位就会下降;最后,雨水与空气中的灰尘充分接触以后,再冲刷屋顶、道路和广场等,形成的径流是比较脏的,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在过去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在改造自然、主宰自然、破坏自然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时常在作怪,填湖造地、填河造地、开山造地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大量的湖泊、林地、草地、湿地被侵占,一些山水丘陵城市在“七通一平”的要求下,变成了人造小平原,进而又被过度硬化。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十分重要。有数据表明,上世纪末的最后10年内,全国的湿地面积减少了近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因为我国600多个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之和也才5万多平方公里。除此之外,河道硬化、裁弯取直、河道加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很普遍。这些破坏自然、改造自然的做法,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近些年我国不少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城市看海”时有发生,一些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从过去的问题分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总书记提倡的海绵城市,实际上是对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建设海绵城市,必须从过去“改造自然、主宰自然、破坏自然”,变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在城市建设中要主动“结合自然、模仿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海绵城市的重要理念,实际上是希望我们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转变理念,系统地解决当前城市中遇到的水方面的问题。

再回到生态文明上来。生态文明这些年被我们党和国家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人和自然的关系要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如果还是过去那种填湖造地等破坏自然的建设方式,人和自然不可能和谐。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话,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进行落实,在城市雨水管理、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方面,海绵城市就是具体的体现。海绵城市就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要求,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水系统和水循环方面的具体体现。

Q2

刘宏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您作为一名青年专家,如何看待这个群体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好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海绵青年”力量?

●王家卓:关于年轻人如何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我有几点想法:

首先是要积极学习,准确领悟。海绵城市是新生事物,要很好地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对其有着准确的领悟。大家知道,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近些年也都提出了自己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一些新理念,比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念。中国的海绵城市也是这些先进理念之一,是结合中国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关于城市雨水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解决路径。中国的海绵城市和国外的理念有联系,也有区别。面对新生事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人,应该充分发挥学习能力的特点,通过努力学习,快速、系统、准确地领悟海绵城市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要积极宣传,广泛传播。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理念,需要我们积极宣传,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更要积极主动。首先是要向政府机关等管理人员普及和宣传,让他们准确领悟到国家的政策要求和内涵外延;其次是面向行业从业者的普及和宣传,让他们准确领悟到具体做法和落实途径;再其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和宣传,让他们了解、理解海绵城市是什么,因为建设中少不了公众的参与和配合;最后还要向国际社会宣传和推广,让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走向全球。随着中国海绵城市试点的推进、政策的出台和一些项目的建成,海绵城市的理念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但是向国际社会的宣传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年轻人还要积极践行,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年轻人有着很好的机会,有着宽广的舞台。海绵城市最终还是要通过规划建设来落地,作为青年从业者,我们应该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作为青年人,还应该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把国家和人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和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多为国家、行业做实事,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Q3

刘宏伟:国内从2015年4月开始正式推行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您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这些年考察过多少试点及项目,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王家卓:两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一共有30个城市入选,我去过其中的21个城市,参与过不少规划设计项目的评审和咨询,也看过不少工程项目,但准确的数字没有精准统计过,至少有200个。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是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起的,旨在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做法与模式,以便更好地推广。这一试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好的做法。从2015年国家开展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绩:

一是海绵城市的概念深入人心。在大部分试点城市,从领导干部到相关专业部门,再到老百姓,或多或少地都知晓一些海绵城市的理念。关于这个方面,我有一次去一个试点城市出差,在一个餐馆就餐的过程中,隔壁桌是十几个人的家庭聚会,有老有少,他们在整个聚餐的过程中很大部分时间都在交流海绵城市的话题,这让我很吃惊,也很高兴。我开始是无意识听到的,后来也“偷听”了一些他们的谈话内容,大概就是海绵城市是什么、海绵城市好不好、建设过程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之类的话题。总体上他们说的还是比较靠谱的,评价也是比较肯定的,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程度。随着对海绵城市认识的深入,不少社区从过去政府“要他做,他不做”,到如今主动给政府写信请愿,请求对他们的小区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改造。

二是海绵城市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很多试点城市,不只是在试点区内推行海绵城市建设,而是从试点走向全市,推广“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建项目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在这些试点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几个字已经成为园林、道路、给排水、市政等相关专业主动关注的内容。

三是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海绵城市作为理念,是要用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的。两批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基本上都能按照“老区问题导向、新区目标导向”的要求去落实。尤其是针对老城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比如武汉市青山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解决了钢城二中等中小学内涝积水的问题;遂宁市解决了复丰巷等低洼地的内涝积水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每个城市都能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

四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海绵城市作为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探索学习。这几年的试点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从规划设计到工程落地,再到运行维护和建设效果评估,相关的专业人员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每次相关国际会议上,欧美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们都会对中国海绵城市的进步表示羡慕,对我们专业人员的进步表示钦佩,这正是得益于这个时代,得益于海绵城市试点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也正因如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市场。

五是凝聚了一些共识。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试点工作的推进,设计、规划、园林、市政等各专业、各部门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之间的壁垒正在被逐步打破,专业之间的融合变得原来越正常,不同专业之间的共识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少。

六是培育了一批专业企业。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排水的方方面面,涉及到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随着海绵城市的发展,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的专业企业,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运行维护,再到材料供应、监测评估等方面,都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它们的快速成长不仅带动了城市的产业转型、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将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和做法输出到国外的一些项目中。

七是总结了一批经验。试点是手段,不是目的。试点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模式,便于更大范围的推广。在这几年的试点过程中,不少城市都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有的城市甚至出版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有的省份在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省内相关的技术指南、标准图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汇编了一些好的案例,供各地学习。

八是通过试点中暴露的问题,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试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试点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试点城市在最开始走了弯路,尝到了一些教训,这些也应该好好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以供其他地方学习,失败的教训其实也很可贵,也可让其他城市借鉴。

当然,网络上对试点城市的议论也不少。部分媒体为了博眼球,用了一些标题党的伎俩,类似于“多少个海绵试点城市出现内涝看海”等“惊悚”的报道。我个人认为,内涝要区分是在试点区内还是在试点区外,是在试点建设期内还是在建设完工后,是在设防标准内,还是由于超出设防标准的降雨所导致。如果抛开这些因素不谈,只是谈城市内涝(甚至有一些积水都还没有达到内涝的级别),并以此来评判试点的成功与否,那是非常不严谨的。

Q4

刘宏伟: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不仅事关城市水环境质量、事关城市宜居指数,更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您认为黑臭水体治理的当务之急有哪些?如何看待黑臭水体治理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联系?

●王家卓: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是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环境问题。黑臭水体治理是国务院“水十条”定下来的任务,也是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七大攻坚战之一。黑臭水体是指水体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并且达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水体发黑发臭的现象。为了系统、科学地治理黑臭水体,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当时的环保部等部门,出台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提出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20字方针,有效指导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

我认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当务之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认识问题,正确认识是前提。当前各地领导普遍都比较重视这项工作,但是认识不到位导致“头痛医脚”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甚至有部门错误地把水体黑臭的原因归结为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标准不够高、水系没有连通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黑臭水体的治理。

第二是诊断问题,科学诊断是基础。治水如同治病救人,需对症下药。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对相关的污水厂、管网、排放口、工业企业污染、农业污染、内源污染等数据有定量并且准确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治理方案。现在还有不少城市,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出现“底数不清方法多,情况不明决心大”的现象。

第三是理念问题,系统治理是根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同志们曾经总结了几句话:“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这不是自黑,而是主动揽责。要想彻底解决黑臭水体,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的思路,从控源截污方面做好文章,在这些工作中,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当然,控源截污也不只在生活源,还在环保部门负责的工业源、农业部门负责的农业源、水利部门负责的内源。根据调查分析情况,该截的都要截,该控的都要控。

第四是方案问题,方案合理是关键。现在有一些城市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重视工程不重视前期方案,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出现“钱花了、工程做了,效果却一点儿没有”的后果。

第五是机制问题,体制机制是保障。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治理中需要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发改、财政、环保、城管、农业、水利等各专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从目前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推进比较好的城市来看,都是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一些治理不好的城市,大多存在“牵头部门拼命干,其他部门旁边看”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排污口管理、排水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也需要建立健全。

至于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的关系,我认为,海绵城市是理念,是“道”;黑臭水体治理是具体工作,是“术”。海绵城市建设不是目的,是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海绵城市解决不了内涝,解决不了黑臭水体的问题,那是因为这些人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存在误区,还错误地将海绵城市和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划上了等号。我国的海绵城市是以绿色优先、绿灰结合、问题导向的国际先进的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理念,其内容既包括雨水相关内容,也包括城市污水相关内容;其建设内容既包括源头雨水控制,也包括管网排放,还包括河湖水系建设;其目标正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和水体黑臭等问题。

Q5

刘宏伟: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这也是决定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您如何评价国内试点城市在这方面的进展,有哪些值得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经验教训?

●王家卓:从2015年开始,很多城市陆续编制了海绵城市规划和近期建设实施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截至目前,超过300个城市已经完成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从规划成果的质量上来说,随着大家对海绵城市认识的深入,规划质量也有所提升。我个人参与过不少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也学习过包括30个试点城市在内的很多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有一些规划编制得比较好,也有一些质量稍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状分析不到位、目标确定不科学、理念理解不到位、生态格局不定界、规划内容偏差大、规划措施不系统、近期建设难落地等。

那么,到底怎么编才算是好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呢?我个人认为,好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底调查,要定量;

二是分析问题,要准确;

三是目标确定,要科学;

四是生态空间,要定界;

五是排水分区,要合理;

六是规划措施,要系统;

七是相关规划,要衔接;

八是近期规划,要落地。

Q6

刘宏伟:作为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您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领域PPP项目的发展情况,对PPP项目的健康发展有哪些具体建议?

●王家卓:我个人认为,海绵城市类的项目采用PPP的模式进行实施,很有必要。海绵城市涉及的面比较广,专业性比较强,绩效(治理后水环境的质量、内涝积水情况等)比较清晰,离不开专业的运维。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推广PPP,主要不是为了解决融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通过设计合理的交易结构,共担风险,严格实施按效付费,从而倒逼社会资本方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组织实施,专业化地运行维护,实现在尽可能少花钱的情况下,确保工程项目想要的预期效果。所以在海绵城市相关领域推广PPP,不仅有利于从工程导向转向效果导向,确保公共投资的有效性,还有利于构建良币驱逐劣币从而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市场竞争格局,最终实现政府少花钱、群众得实惠、好的企业得到发展、不好的企业出局的良好局面。

上述愿景是很美好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有的试点城市PPP项目实施得比较好,有的差一些。实施得不太好的PPP项目主要问题包括项目打包不合理、责任边界不够清晰、绩效考核指标不够合理、前期工作不到位,选中的社会资本方不够专业、PPP操作过程不够规范(有些甚至没有进入财政部的PPP项目库)等。

PPP其实是政府治理方式的一个转变,非常适合在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推行。但是过去一段时间里,随着各地各种类型的PPP快速上马,一些问题开始出现了。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包括影响比较大的《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和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出台后,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解读。我个人认为,这些文件的核心并不是限制PPP的发展,而是为了规范PPP的发展,使其行稳致远。

对海绵城市类的PPP项目,我个人有如下几个建议:

一是严格规范操作,两评一案、入财政部的PPP项目库等都是基本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执行。

二是聘请高水平的PPP咨询机构做好咨询工作。前两年随着PPP项目的快速推进,相关咨询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不专业的咨询机构做出的方案,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推进。其实相对于工程项目来说,PPP的咨询是很小一笔钱,一些地方为了省这笔小钱,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却吃了大亏。

三是重视技术方案。建议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项目在招标前要求有总体技术方案,不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招标,或者是有一个质量很差的可研就来开始招标,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政府对总体技术方案缺乏总体把控,容易导致项目失控,最终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明确责任边界,最好推行水岸厂网一体化模式。建议在项目筹划过程中,按照排水分区进行项目打包,将同政府想要的绩效相关的项目都打包进来,将雨污水管网、污水厂、泵站、调蓄池、道路小区改造等进行打包,确保项目实施的责任边界清晰,并且和需要考核的绩效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五是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合理确定考核的指标体系和绩效目标,既是风险合理分配的需要,也是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的杠杆。绩效要和工程措施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最近就有一些项目对水质提出了明显不可能实现的考核目标,这些都会影响项目的落地和运行。

六是严格实施按效付费。按效付费是PPP的精髓所在,必须严格按照《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将可用性付费与绩效挂钩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七是严格遴选社会资本,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是否能遴选到专业、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社会资本,是PPP项目最终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术业有专攻,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等的技术特殊性和专业性尤为突出,社会资本遴选的条件中必须要体现出这些要求。

八是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对PPP项目的实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近些年我们作为技术第三方,在很多城市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效果很好。

Q7

刘宏伟: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行以来,您亲自参与或指导的试点城市和建设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

●王家卓:我所在团队参与武汉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比较多,因此对武汉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印象很深刻。武汉市近些年先后遭遇了一些内涝灾害,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初步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

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青山片区内有一个钢城二中,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的标高比周边道路和小区都要低。在试点建设之前,学校一直遭遇内涝的困扰,几乎每年雨季都要积水,严重的时候积水高度将近1米,这导致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开展。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对钢城二中进行了系统的改造。道路铺设了透水沥青和透水铺装,结合景观改善设置了雨水花园,校内还建了一个雨水调蓄池。下雨时透水铺装底层渗排管的雨水将被导流进入调蓄池并回用于校园。新设置的雨水泵站在特大降雨时启动,可将雨水抽排进入周边的市政系统。项目完成以后,我曾多次走访该校,深感学校的面貌因为海绵城市建设焕然一新。有一次去正好遇到下大雨,校园内却一点儿积水都没有,让人看了心情十分舒畅。随机和师生交流,他们语气中流露出的那种满足感和获得感,让我觉得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非常有价值。我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经过海绵城市建设,钢城二中的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很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提升了。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的海绵化改造,这是我们承接的第一个海绵城市设计类的项目,该项目还获得了南宁市2017年优秀工程设计特等奖。项目建设完成后,石门森林公园从一个比较破落的公园,变成了南宁市公园中的“网红”,接待了大量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大家对这个项目赞不绝口。前一段时间到南宁出差,听说今年春节期间,石门森林公园接待了35万游客。作为参与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Q8

刘宏伟:除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外,目前全国各地省市级试点工作也在陆续展开,您如何看待省市级试点工作进展?有何具体建议?

●王家卓:这方面的信息我了解得不是太多,具体的进展不是特别清楚,不过根据全国试点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有一些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抓紧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的建设要求,工作早抓会比晚抓好。

二是各城市可以先抓一批示范项目,通过精品项目的示范作用,让政府各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和老百姓能够明白什么是海绵城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三是要抓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项目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将海绵城市的理念植入进去,逐渐让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成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常规动作。

四是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现状城区的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等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系统制订解决方案,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五是要加强培训交流。通过培训交流,提升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认识水平,提升规划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高质量推进的关键所在。

六是加强施工管理,尤其是要培养本地专业技术工人。海绵城市相关项目的施工有其特殊性,应该培养一批明白海绵城市原理、懂得工程施工中材料选取和施工技术要点、确保能够实现设计师想法的专业技术工人。

此外,其他的工作比如出台相关的标准图集、狠抓规划设计质量、培养相关的运维管养人员等也很重要。

Q9

刘宏伟:您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会起到的具体作用?

●王家卓:我觉得海绵城市建设还会持续推动。虽然国家试点只有两批,总数量也只有30个,但是这些试点城市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形成的示范效应已经在发挥作用。不少试点城市在尝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甜头之后,已经开始从试点区向全市推广。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10大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近日人民网发布的2019年中国要推动的70个工程项目中,海绵城市也位列其中。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经过这么多年快速的城镇化,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多短板,欠下了很多需要偿还的旧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民群众诸多的美好生活需求中,雨天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等肯定是位列其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也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国家政策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技术上的成熟……综合这些因素,我们不难理解,我国一定要解决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而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海绵城市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海绵城市具有美好的明天,具有广阔的天地。

当然,随着两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相继结束,试点工作已经进入总结阶段。全面总结海绵城市试点的经验,十分关键。当然对一些失败的教训的总结也很必要。通过全面总结,对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模式、好的案例的宣传推广,有利于下一阶段海绵城市的全面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逐步从试点工程建设走向试点总结,从试点建设走向全面推广。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式批复了国标《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对于如何认定是否达到了海绵城市的要求,有了明确的国家标准。下一阶段,评价工作将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评促建”将会成为海绵城市建设推广的重要模式。

正如之前所说,中国的海绵城市是基于美国低影响开发理念等国际经验,为了解决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问题,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水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为全球类似问题提供的“中国解决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开始研究、学习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和做法。实事求是地说,海绵城市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过去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言必称美国,如今局面正在改变。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国不少城市都做出了精彩的案例,相信很快这些案例也会为全球同行所熟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为了解决当今的城市水问题而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Q10

刘宏伟:您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有哪些?

●王家卓: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海绵城市的概念、理念已开始深入人心。海绵城市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后,当务之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试点城市的跟踪和后评估问题。试点工作结束后,试点期内建设的项目实际运行效果到底如何、是不是能解决问题等,还需要跟踪评估。尤其是针对试点期内建设的一些检测评估所获取的数据,应加强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否则这些海量数据就成为了电子垃圾。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城市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的问题需要资金投入,而不是因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只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一个科学路径。即使如此,现阶段对大部分城市而言,资金问题依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是体制机制问题。随着试点工作的结束,一些试点城市海绵办的可用资源和工作力度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在规划事权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否确保在相关规划许可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对于能否持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共同参与,能否建立起牵头部门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责的体制机制,也很关键。

四是相关技术人员水平提升问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技术人员的参与度也会大幅度提升。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提升技术水平,确保好的理念能够落地,最终建成好看好用又省钱的海绵项目,这也是海绵城市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

五是运维问题。包括试点城市在内,很多城市已经建成了一大批海绵项目,这些项目都逐步进入运维期。美国等国家的相关经验表明,科学合理的运行维护对于这些设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很多设施尤其是下渗型的设施,可能很快就会失效。除了对运行维护的专业性有要求之外,海绵城市的运行维护还涉及到同小区物业、城市绿化养护、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等的边界与关系问题,这些也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标题:住建部《中国建设报·中国海绵城市》独家揭秘青年专家王家卓与海绵城市不得不说的十个“故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排水系统查看更多>王家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