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危险废物评论正文

浴火重生——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废处置行业的担当与谋变

2020-03-02 10:13来源: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作者:李凯 刘霁晖关键词:医废处置废弃物综合治理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为应对疫情,全国各地口罩、防护服和其他医疗物资使用量激增,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作为阻绝二次感染的关键环节,受到极大关注。

2003年SARS之后,我国逐步建立医疗废物处理体系,开启了医疗废物正规产业化处置之路。17年后,再度疫情肆虐时,医废处置全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已能够撑起屏障,有效阻绝病毒与民众的二次接触。同时,此次防疫过程中也暴露出医废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产能结构不合理等行业短板。

我们认为,这是医废处置行业的一次浴火重生,疫情之后医废处置将得到更多关注和投入,无论从产能规模还是体系建设都将得到提升和优化,行业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源起危难

2003年春天SARS爆发,战胜疫情的关键之一就是对SARS医疗垃圾采取了非常处置手段,阻断了传染源。这场危机促使政府加大投入,推动医疗废物处理体系在全国逐步建立。

SARS结束后来京游客在天安门前欢呼雀跃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小汤山医院垃圾焚烧炉模型

疫情结束后,6月6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而当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即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关于编制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于10月编制出台《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计划在3年内投资149.2亿元,在各大城市建设2到3座和各中小城市至少建设1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截至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用于处置医疗废物,其中,贵州、四川、河南三省颁发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数量最多,贵州省26份,四川省26份,河南省25份,全国核准处置能力约116万吨。2018年,全国医疗废物经营单位实际处置量为98万吨,其中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处置量81.6万吨,基本实现了医疗废物及时妥善处置。

2018年各省(区、市)医疗废物持证单位实际处置量(单位:吨)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浴火神山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涉疫医疗废物产生量激增。除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以外,患者或疑似病例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被归类为医疗废物。根据《新型冠状宾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同时需要做到“日进日清”才能有效防止传染病毒的扩散。

医废处置需求激增给医废处置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从各地监管部门公布的监督检查结果来看,疫情期间各地医疗废物处置量普遍增加10%—20%。部分重灾区超过100%,其中武汉医疗废物的收集量从45吨/日增加到100吨/日以上,其他疫情较重地区,如孝感、黄冈、荆州以及湖北省外部分疫情较重也面临同样严峻的问题。

国家医废应急处置体系快速搭建

1月21日,生态环境部紧急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要求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阻止疫情传播。各地迅速协同卫生健康部门完善应急处置协调机制,以设区市为单位统筹应急处置设施资源,建立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清单,规范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活动,及时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各地积极通过增添处置设施、实现就地处置、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武汉市:协调武汉北湖云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原工业危废焚烧设施改为应急处理医疗废物,并通过设施技改新增12吨/日医废处置能力;新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配套建设就地处置设施,方舱医疗机构和一些产生量较大的定点医疗机构采用小型设施开展就地处置;协调襄阳市医废处理企业跨区收集部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异地处置;获生态环境部紧急调拨10台处置设施,各区紧急采购15台移动式处置设施以及获赠一台移动处置设施。

福建省:利用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固废危废管理系统,每日汇总全省定点医院医疗废物的产生、转移以及处置单位接收和处置台账等信息,实现与各定点医院、处置单位重点点位的视频联网。

北京市:协调水泥龙头企业金隅集团下属的北京水泥厂承担了北京应急情况下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置任务。

其他部分地区:广东省汕尾市、珠海市、山东省东营市、湖北省仙桃市等地均利用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疫情期间医疗废物。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截至2月2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每天5830.8吨,较1月20日前新增应急处置能力928.0吨/日。其中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每天648.6吨;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每天262.8吨,得到大幅提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疫情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火神山施工现场及焚烧医疗废物现场 图片来源于中国环境新闻网

医废处置行业勇担重担

本次疫情防控是对医废处置全行业的检验,也是对医废处置行业17年产业化发展的检验。随着我国医废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成长起一批用于核心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丰富的医废处置企业。在本次疫情时期,医疗处置企业主动作为,充分有效部署和行动,为避免二次污染甚至病毒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中节能生态:下属10家涉医废处置项目,分布在湖北、广西、河南、四川、江苏、辽宁等6个省份,承担着湖北孝感、荆州、荆门3个地级市的医废处置任务。临危受命,负责武汉千子山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建设运营人物,仅用14天时间即完成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试生产,并顺利投入运行,大大缓解了武汉医废处置压力。截至2月22日,中节能生态累计处置医疗废物4447.27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484.76吨,为打赢疫情防控战作出积极贡献。

启迪环境:将下属12个医废项目公司全部纳入市级应急管理单元,全面处置项目公司所在地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废弃物。同时,组织医废应急团队携带移动设备驰援武汉,负责武汉市协和江南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废处理工作,并兼顾雷神山医院。

高能环境:承担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防渗工程等任务,同时为火神山医院的医疗废物、废水处理处置提供运营服务等。

中油环保:下属7个医废处置项目正有序开展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转运及处置相关工作。根据湖北省疫情防治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倾尽所能地完成武汉及周边重疫区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及处置任务。

东江环保:积极配合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所属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持续收运并安全焚烧处置医疗废物。同时,江西东江、惠州东江威立雅、衡水睿韬、福建兴业东江、湖北天银等非医废处置企业都收到主管部门发布的应急处置函,根据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行动。

疫后重生

此次疫情再次暴露出来部分地区医疗废物常规处置能力不足、医废收集全过程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也为疫情后的医废处置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要求:“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明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

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在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同时,还提出在今年开展医疗机构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医疗机构不规范分类和存贮、医疗机构外医疗废物处置脱离闭环管理、有关企业违法违规回收和利用医疗机构废弃物等行为。

疫情之后,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将进入新的改革周期。各地将再次加大处置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医疗废物处置体系,补齐应急处置短板。整个医疗废物处置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市场向县城及中小医疗机构逐步覆盖

目前全国293个地级城市,医废处置设施尚未做到有效覆盖所有城乡区域,处置能力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省会和直辖市等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此次疫情较SARS感染数量更多、波及范围更广,对中小城市医废处置能力考验远超SARS。以医疗废物监管和废弃口罩收集为突破口,医疗废物的管理、收集环节将更受重视,未来小型医院、个体诊所等医疗废物有望逐步纳入收集范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医疗废物收集率。

据估算,2020年我国医废实际生产量将达到250万吨左右,如果做到医废“应收尽收”,目前累计核准处置能力仍有约100万吨的缺口。大部分新增处置设施建设需求将来自于中小城市和县城。同时,医疗废物收集率的提高,将有效提升大中城市在运营医废处置设施的产能利用率。

应急管理思路促进产能结构持续优化

过去几年,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主要是为应对常规情况下的医疗废物污染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废产量激增的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医废处置设施单一,产能柔性不足;区域间产能配置不合理,缺乏区域间应急协调机制。此次疫情,将倒逼医废处置体系的优化提升。根据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各地可因地制宜,在确保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移动式医废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窑炉等设施,应急处置此次肺炎疫情医废,试行定点管理;也可以按照应急处置跨区域协同机制,将医废转运至临近地区的医废集中处置设施处置。《技术指南》体现了主管部门对医废处置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

医疗废物处置产能将加快重新配置,突出产能柔性和区域联动。疫情期间各地指定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备用设施有望在补齐相关手续后,获得医疗废物处置资质,作为常规备用产能。同时,多种固废协同处置的静脉产业园模式在产能柔性方面更具优势,有望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此外,此次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各地应急配备的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也有望未来在重点地区和医院进行推广,作为自主化处理方式承担更多应急处置任务。

强化过程管理打开“互联网+医废”新领域

早在此次疫情之前数年,针对我国医废管理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较大监管盲区等实际问题,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互联网+医废监管”模式。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江苏、浙江、贵州、福建等省市在“互联网+医废监管”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正在发挥作用,加强了防疫期间医废处置监管,规范了医废收储运和处理过程。例如,苏州市2017年启动的“互联网+医废规范化管理”项目,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医废产生、储运和处置的全过程监控和可追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这套系统对有效监管医疗废物起到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对医疗废物强化全过程管理的临时性举措,有望在疫后逐步固化、优化。随着医废管理不断趋严和产业互联网蓬勃兴起,“互联网+医废”有可能成为危废产业互联网化的突破口,政府医废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追踪溯源设备市场、医废处置设施智能化运行等细分市场切口将逐步打开。此外,医废处置项目公众监督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医废处置项目的信息披露将走向常态化。

医废处置技术进一步向绿色、无害化发展

疫情当中,除了医废处置保障能力之外,处置全过程的污染管控也受到极大关注。事实上,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已就《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对焚烧、高温蒸汽灭菌等主流处理技术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运行监测进行规范,并拟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行。而目前我国医废处置设施普遍存在前期建设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特别是5t/d以下的小规模医废处置设施,达标排放难度较大。同时,应用技术类型单一,主流的热解焚烧和高温蒸汽灭菌处理技术均会产生部分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需要进行进一步技术升级,或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应用。

医废处置设施的新一轮建设,也将加快处置技术的革新升级。随着《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的实施,等离子气体熔融技术、高级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等非焚烧、低排放的处置技术有望加快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的进程。同时,随着全过程污染监测的不断加强,医废处置设施自动控制也将有较大的技术和管理升级,实现有效的尾气排放在线监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医废处置查看更多>废弃物综合治理查看更多>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