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全文|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发布

2021-02-18 10:5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物减排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篇 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第一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有色产业。发挥有色资源优势,以高端应用、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强研发创新,增强资源控制、绿色开发和循环利用能力,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全国有色金属产业重要基地。

石化产业。以“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为目标,推进石油化工、有机硅、盐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链式发展、精深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化工园区集聚水平。

钢铁产业。以结构调整、集群集约、绿色转型为重点,支持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开发低能耗冶炼、节能高效轧制、高端装备用钢、新能源汽车用钢等技术和产品,推进废钢铁利用产业一体化,提升技术工艺和节能环保水平。

建材产业。坚持绿色、高端、多元发展方向,做优水泥等传统基础产业,做强玻璃纤维、建筑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金属矿物及制品、新型绿色建材等新兴成长产业,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通过产业承接、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和产业链延伸,做强羽绒、针织、女性服饰、童装等服装产业,做精苎麻、丝绸、棉纺等家纺产业,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粘胶纤维,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集群、中西部“时尚创意中心”。

食品产业。以安全、健康、营养、便利为发展方向,提升粮油产品、肉禽制品等优势传统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食品、特需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做优做强茶叶、脐橙等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

家具产业。坚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重点发展全屋定制家具、绿色环保家具、多功能及智能化家具,强化标准制定,大力推动“家具+”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由“现代家具”向“现代家居”延伸,打造现代家具产业大省。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推动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完善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管理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景德镇、新余、南昌等争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二节立足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航空产业。依托研发环节基础优势,以飞机整机制造为重点,主攻大飞机机身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提升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制造水平,培育形成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建设全国航空产业重要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攻克新型光电显示、印刷电路板、电子材料、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智能识别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智能家居)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

装备制造业。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精准发展汽车产业,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保持特种车优势,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商用车强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一代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先进医疗器械、超特高压电气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装备制造产业重要基地。

中医药产业。以中药加工制造为龙头,以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两翼,以业态融合为重点方向,大力推动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药制药装备、中医医疗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中医药强省。

新能源产业。坚持多元互补、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发展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推广“光伏+”应用,提高光伏转化效率,大力发展锂电电池关键材料,培育若干国际一流企业,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新材料产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钨基新材料、钢铁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造全国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聚焦柔性电子、微纳光学、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产业化运用,加大投资力度,谋划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

专栏4新兴产业发展导向

(一)航空产业

重点发展教练机、直升机、民机生产试飞,机体大部件制造以及航空运输等核心业务,培育壮大通航制造、通航运营、机载系统等新兴业务,做强机场地面设备等配套产业。扎实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支持打造南昌、景德镇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加快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吉安桐坪航空小镇、南康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鹰潭无人机产业基地、鄱阳县湖城航空产业基地等建设。到2025年,航空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

(二)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南昌高新区、吉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信丰电子信息、南昌经开区光电、武宁绿色光电、高安光电等省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智能家居)等规模超千亿产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

(三)装备制造产业

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器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诊疗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研发制造,推进南昌轨道交通、南昌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南昌进贤医疗器械、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等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四)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实施中药传承创新、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原料药绿色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等工程,加快南昌江中药谷、赣州青峰药谷、南昌新绿色中医药产业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樟树医药产业基地、抚州高新区维生素及酶制剂产业园、南城“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江西道地药材基地,加强“三花三草”①的综合开发利用。到2025年,力争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700亿元。

(五)新能源产业

以宜春、新余、上饶、赣州等设区市为重点,打造赣西、赣东北、赣南三大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加快上饶光伏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余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宜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培育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700亿元左右。

(六)新材料产业

打造鹰潭、南昌、抚州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赣州中重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赣州、九江钨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新余、南昌钢铁新材料产业基地,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昌、赣州前沿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①三花三草:代代花、橙花、栀子花;艾草、草珊瑚、平卧菊三七。

第二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

第一节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虚拟现实产业。充分发挥世界VR产业大会平台作用,加速产业集聚,推进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内容创作和集成、测试等专业服务发展,深入推进“VR+”示范应用,构建技术、产品、内容、服务和应用协同推进的完整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VR中心。

物联网产业。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试点,加快网络设施布局,丰富应用场景,推动与5G②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构建集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系统集成、终端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智联江西”。

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加强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立足前端材料、后端市场等基础,以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半导体照明等应用芯片研发设计为切入点,做实产用对接,培育设计、制造、封装、应用产业链,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以算法、数据和硬件为核心,加快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拓展“人工智能+”,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产业加快发展,培育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北斗产业。聚焦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整机及外设,在通航、旅游、生态水利、国防动员、智慧市政等领域形成一批重点场景应用,培育打造若干北斗产业基地。

区块链产业。推进“区块链+”工程,开展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多链交互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企业上链步伐,建设赣州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研发中心,积极推动区块链与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②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二节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聚焦优势产业,推动升级版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设备和系统部署应用。推行“上云用数赋智”,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模式。

推进农业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快农业大数据中心、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现省级示范园物联网全覆盖,建成300个以上智能农业示范点。大力推进智慧农业PPP项目建设,重点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体系,健全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做大“赣农宝”等涉农电商平台。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交通运输、设计咨询、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设计等领域发展。聚焦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一部手机游江西”等智慧旅游示范建设,开拓餐饮、零售、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智慧服务新场景,丰富服务产品供给,提高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推广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新领域,发展“无人经济”。建设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积极培育“微经济”。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培育,推进赣州等地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监管制度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专栏5数字经济重大工程

(一)虚拟现实(VR)产业培育工程

以南昌为核心,重点推进“四大中心”③“四大平台”④核心项目建设,打造VR产业生态链。鼓励吉安、赣州、九江、宜春、新余、萍乡、赣江新区等地重点发展触控显示模组、新型电子元器件、裸眼3D、数字视听等VR关联硬件产品,鼓励鹰潭、上饶、赣州、抚州等地重点发展VR关联软件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南昌VR科创城、景德镇航空配套模拟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到2025年底,力争VR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二)移动物联网产业培育工程

支持鹰潭建设03专项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基地、国家级移动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网络安全“高精尖”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区,鼓励南昌、赣江新区等地发展物联网终端、基站、数据通信网络设备产业集群,吉安打造5G制造产业基地。鼓励上饶、赣州、宜春、抚州等地发展光学模组、基础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等产业集群,重点在智慧消防、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领域打造应用品牌。到2025年底,力争移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培育工程

做优做强南昌、上饶、抚州、宜春等地大数据产业园和示范基地,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推进江西移动、江西电信及省电子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云平台应用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云应用服务商。到2025年底,力争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四)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工程

以南昌、吉安、赣州等地为重点,加快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加大集成电路研发投入,精准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及行业龙头企业,提升本地芯片设计、封测等能力。到2025年,力争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五)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程

重点支持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协同控制与操作、人机交互等领域技术研发项目,支持在教育、医疗、应急等社会服务领域,打造一批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到2025年底,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六)北斗产业培育工程

支持南昌、上饶、赣州、吉安、抚州等地建设北斗产业园,推进江西北斗城、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示范、赣州北斗现代产业园、数创智联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省级北斗数据中心和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到2025年底,搭建12个北斗公共服务平台,建成7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北斗产业基地。

(七)区块链产业培育工程

推动南昌、赣州、抚州、吉安等地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加快招引培育一批优秀区块链龙头企业,打造区块链产业聚集和技术创新应用试验区。加强与国内区块链领军企业合作,在智能制造、金融征信、政务数据共享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

(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工程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企业“入网上云”工程、数字开发区培育工程。到2025年底,打造10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10个左右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累计推动8万家企业上云,培育100家上云标杆企业;形成20家左右数字开发区标杆。

(九)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工程

实施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教育等系列提升工程。到2025年,打造20个左右智慧交通应用试点示范,培育100个左右数字金融标杆项目,新增30个左右智慧景区,全省物流信息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十)农业数字化升级工程

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智慧灌溉、智慧种业、智慧渔业、智慧畜牧、智慧农机示范工程,创新发展定制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新模式,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到2025年,新增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10个,电商示范村300个,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00亿元,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

③“四大中心”:VR创新中心、VR体验中心、VR展示中心、VR云中心。

④“四大平台”:VR资本平台、VR教育平台、VR标准平台、VR交易平台。

第三章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第一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现代金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开放(型)金融等五大特色金融,深入实施金融赣军跨越工程、地方金融组织提升工程、“映山红”企业上市工程、“险资入赣”工程,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打造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

现代物流。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关键,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应急物流等新业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研发设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加大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引进培育高水平工业设计机构,强化网络化的设计协同,推进工业设计向涵盖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研发设计基地。

服务外包。重点发展设计、研发、软件、互联网、医疗、金融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拓展高端服务外包市场,打造若干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推动我省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业态,规范发展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服务。大力发展专业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配置效能。

法律服务。以专业优质、规范便捷、覆盖城乡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和涉外法律服务等业态,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法律服务人才,支持中小型法律服务机构发展和法律服务方式创新,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法律服务品牌。

现代会展。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会展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展会。支持会展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推动会展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创新会展服务模式,提升展会承载能力。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供应链、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环保服务、商务咨询、会计审计等其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

专栏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向

(一)现代金融

培育壮大地方法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金融机构和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加快建设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赣州、吉安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余大数据普惠金融试点建设,支持南昌红谷滩金融商务区和数字金融产业园、萍乡金融商务区建设,支持鹰潭打造物联网金融创新中心、上饶创建数字金融创新试验区、抚州创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8%,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135家。

(二)现代物流

加快建设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支持九江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鹰潭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骨干物流冷链基地,推动中国智能骨干网南昌核心节点建设。到2025年,创建1-2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15家左右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全省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35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力争达到5家。

(三)研发设计

大力发展研发外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研发设计服务。到2025年,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培育15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企业、5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四)服务外包

高标准打造南昌国家级、赣州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辐射全省的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软件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呼叫中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和虚拟现实服务等领域服务外包。到2025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达到1500家,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不低于15亿美元。

(五)人力资源服务

深入推进国家级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2025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培育行业领军企业5-6家,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超过50个,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六)法律服务

大力实施律师服务品牌提升工程、公证质量提升工程、司法鉴定提升工程、法律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律师人数达到1.2万人,执业人数10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达到10家以上。

(七)现代会展

推进赣州、吉安、景德镇、赣江新区、樟树等地会展场馆建设,做大做强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中国南康家具博览会、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等展会品牌。到2025年,新增培育会展龙头企业30家,举办规模以上会展400场次左右,会展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

第二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旅游休闲。推动旅游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聚焦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实施“旅游+”融合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都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现代商贸。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完善社区商贸和乡镇商贸体系。大力推动餐饮住宿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中央厨房、无接触式配送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打造赣菜品牌,全面提升住宿餐饮行业竞争力。

健康养老。大力发展中医药保健、森林康养等业态,推动健康管理、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综合型养老基地。

家政服务。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信用、培训等体系,重点规范和发展育幼托幼、病患陪护、老人照护等服务,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积极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家政服务新业态,推动家政服务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体育服务。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场馆运营和健身指导等服务,促进体育传媒、体育影视、体育会展等衍生新兴业态发展,支持打造一批特色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促进体育市场繁荣发展。

加快发展物业、教育培训、文化服务等其他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

专栏7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导向

(一)旅游休闲

实施“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提升计划和“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国家和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基地),新增2-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3家国家旅游度假区、5-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革命伟人诗路、赣鄱唐宋诗路、江西山水诗路等一批文旅精品线路,支持南昌梅岭-西山城市中央公园、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支持庐山山上山下融合发展,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合作共建。深入推进民宿高质量发展行动。到2025年,力争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万亿元。

(二)现代商贸

推动商贸市场和商业街区提升改造,支持一批商贸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增1-2家全国百亿重点商贸市场,改造提升8条左右省级商业街区。重点培育1-2家全国连锁餐饮企业、10家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的餐饮龙头企业,打造10条左右省级特色美食街。

(三)健康养老

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特色机构和社区,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依托中医药、山水、温泉、森林等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健康养老基地。

(四)家政服务

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标准规范引领、素质能力提升、信息平台建设、典型示范带动、诚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到2025年,培育10个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400个家政服务社区示范网点。

(五)体育服务

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到2025年,建设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体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玉山台球国际赛事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第四章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集聚集约,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

第一节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

引导开发区聚焦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注重培育建设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质量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落实“标准地”有关要求,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实行省级层面对国土空间开发规模的统筹调配,优先支持优质高效的开发区扩区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面优化“一县一区”布局,稳妥有序推进开发区整合,促进开发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第二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推动开发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进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快开发区“新九通一平”⑤,统筹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布局和建设。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推动位于中心城区、工业比重较低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⑤新九通一平:路通、水通、气通、电通、热通、信息通、电视通、雨、污分流通和土地平。

第三节优化开发区体制机制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加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完善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开发区管理机构“瘦身健体”、精简高效。建立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有关部门直通车制度。加快开发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支持与沿海地区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

专栏8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一)重大项目支撑

深入实施开发区“5020”工程,国家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过50亿元的产业项目、省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过20亿元的产业项目。

(二)产业集群倍增

聚焦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推进产业“铸链、补链、强链”。到2025年,全省开发区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达到65%以上,产值过千亿元、500亿元、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分别达到5个、20个、70个以上。

(三)园区集约增效

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到2025年,力争全省开发区亩均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万元、利润超40万元,新增投资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450万/亩。

(四)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清单,推动开发区管理运营机制、人事和薪酬制度、开发区整合优化、明晰开发区与行政区职责边界等重点改革,提升开发区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第四篇 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双循环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探索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一章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节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深入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努力打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地。立足我省毗邻长珠闽、产业门类齐全、资源要素丰富等优势,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结对合作机制,更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打造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集聚地。围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全面促进消费升级,不断拓展投资新空间,努力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合力建设强大内需腹地。切实发挥“四面逢源”区位交通优势,实施交通物流枢纽建设行动,大力发展“高铁+快递”等多种形式的高铁货运,支持南昌昌北机场等加密货运航班航线,做强做优做大省港口集团,加快完善现代集疏运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陆路物流枢纽、长江中游综合航运中心、“一带一路”航空货运重要基地。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标准对接、信息交换、监管互认,加快清理妨碍要素资源和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的政策、体制机制和隐性规则,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点。

第二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提升国内外资源要素配置、聚集和联动能力,塑造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协同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与国际市场规则相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区域贸易投资协议,推进内外贸相关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协同推动外贸“优进优出”。加快贸易创新发展,抓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进口,扩大自营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协同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深入实施“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行动,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探索资本注入式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积极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原材料保供基地、海外仓,并购关键技术、布局营销网络,努力完善核心部件、关键原材料多元化可供体系,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关键环节,提升江西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二章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并举,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一节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5G、窄带物联网、千兆光纤、数据中心及运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实现重点城镇、园区平台等5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智慧+”示范应用,加快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步伐,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中试基地、科教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9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一)物联网感知设施

实施物联网应用品牌建设工程,重点在工业、农业、消防、能源、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中广泛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到2025年,移动物联网终端数达到2800万个,形成2-3个百万级规模的应用场景。

(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力争在南昌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在符合条件的设区市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进江西5G网络建设、广电网络基础网升级改造、千兆光纤接入项目、江西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新建及改造工程等一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7万个,全部行政村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5G通达率达50%。

(三)工业互联网

推进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推进服装、电子信息、锂电新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家具、中医药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构建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江西分中心建设。到2025年,培育100个企业内网改造试点示范,培育50个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0个工业大数据中心,力争建成5-10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四)智慧交通

加快公路、铁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重点推进南昌、赣州等地智慧出行及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基于5G的车路协同智慧物流示范区、智慧停车示范、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场景等项目。

(五)智慧公共服务

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一批智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

(六)智慧社会治理

建成南昌、九江、赣州、鹰潭、吉安等地“城市大脑”,推进新余、宜春、吉安、萍乡等地智慧城市应用,推进智慧县城示范项目建设。建设“雪亮工程”示范和省、市两级公安智能化等一批智慧社会治理基础设施项目。

第二节推进交通强省重大项目建设

着力构筑枢纽、畅通通道、完善网络,推进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建成赣深客专、昌九客专等高速铁路,打造南昌“米”字型及部分设区市“十字形”高铁布局,加快构建“一核四纵四横”①高铁网总体布局,力争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普通铁路通车里程接近4000公里。

坚持扩容繁忙通道、加强省际通道、完善纵向通道,实施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构建以“十纵十横”②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适当加密高速公路区间路建设,至2035年,力争全省80%的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升级改造2000公里普通国省道,新改建1000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提升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和农村交通通行能力。

着力构建“两横一纵多支”③内河高等级航道,加快建设以九江港、南昌港、赣州港为主体的现代港口群,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00公里以上,形成现代化港口体系,规划建设赣粤运河。

推进昌北国际机场扩建、瑞金机场等机场项目建设,新建抚州机场及一批通用机场,着力打造“一主一次七支”④民用机场布局,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500万人次。

加快建设一批集约高效、无缝对接的公铁空、公铁水、江海直达等联运枢纽,打造“一核三极多中心”⑤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①一核四纵四横:“一核”指南昌;“四纵”指合福通道、银福通道、京九通道、武咸宜吉通道;“四横”指沿江通道、杭渝通道、沪昆通道、渝长厦通道。

②十纵十横:“十纵”指婺源至广丰、济南至广州江西段、彭泽至抚州、福州至银川江西段、南昌至南丰、南昌至定南、阳新至大余、大庆至广州江西段、通城至大余、上栗至莲花;“十横”指彭泽至瑞昌、婺源至武宁、杭州至长沙江西段、南昌至上栗、上海至昆明江西段、资溪至吉安、莆田至炎陵江西段、泉州至南宁江西段、厦门至成都江西段、寻乌至龙南。

③两横一纵多支:“两横”指长江江西段、信江高等级航道;“一纵”指赣江高等级航道;“多支”指抚河、袁河、昌江等高等级航道。

④一主一次七支:“一主”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一次”指赣州黄金机场;“七支”指九江庐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抚州机场、瑞金机场。

⑤一核三极多中心:打造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着力构建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全国性综合枢纽,加快推进一批区域性以及县级综合枢纽建设。

专栏10交通重点工程

(五)重要枢纽

建成南昌东、南昌昌北机场、九江(庐山)等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向塘铁路枢纽、赣州港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九江港彭泽港区红光作业区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一期工程、南昌铁路口岸项目(二期)、上饶国际综合物流园及高铁物流基地、抚州海西综合物流园、赣西(宜丰)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并建成赣州西、景德镇、抚州东、萍乡、鄱阳(赣东北)等综合客运枢纽,建成鹰潭中童和九牛滩、赣州五云港口、赣州机场、赣西等综合货运枢纽项目。

(一)铁路

建成赣深、安九、兴泉、昌景黄、昌九、长赣、瑞梅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吉武温、常岳昌等铁路项目;推进昌厦(福)、六安景、景鹰瑞、咸修吉、九池、赣郴永兴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做好赣广、长九、赣龙厦、吉武温西延至井冈山等铁路项目规划研究工作。

(二)公路

建成萍乡至莲花、赣皖界至婺源、宜春至遂川、万宜高速三阳至新田段、上饶至浦城、寻乌至龙川(江西段)、武宁至通山、南昌绕城西二环、信丰至南雄、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扩容、大广高速吉

安至南康段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并建成枫生高速南北段改扩建、沪昆高速梨园至东乡段改扩建、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改扩建、樟树至吉安改扩建、抚州东临环城、遂川至大余、贵溪至资溪、阳新至武宁至樟树至兴国(江西段)、瑞昌至武宁、通城(赣鄂界)至铜鼓、南昌北二环、福银高速昌北机场段改建工程等项目。推进景德镇至上饶、景德镇绕城、宜春绕城高速东北环线、萍乡绕城、彭泽至东乡、开化至德兴、上栗至醴陵(江西段)、德安至武宁、会昌联络线、赣州至安远、南昌至南丰、兴国至遂川至桂东(江西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信丰至南雄东延至龙岩(江西段)、寻全高速西延、崇仁至莲花、宜春至上栗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研究。

(三)水运

建成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万安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双港航运枢纽、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界牌至双港渠化航道配套整治工程、双港至褚溪河口湖区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宜春港樟树港区河西作业区综合码头等项目。开工并建成袁河航道提升工程、昌江航道提升工程、赣江龙头山枢纽二线船闸、赣江赣县五云-万安枢纽库尾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赣江新干枢纽-龙头山枢纽二级航道整治工程、九江港湖口港区银砂湾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南昌港姚湾综合码头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赣粤运河,推进赣江新干枢纽二线船闸、赣江万安枢纽库尾-新干枢纽二级航道整治工程、赣江龙头山枢纽-湖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修河航道提升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抚河复航工程。推进主要港口铁水联运设施建设,建成九江城西港区等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彭泽港区红光码头等铁路专用线。

(四)民航

建成昌北机场三期扩建、T2航站楼C指廊延伸及飞行区工程、瑞金机场等机场项目,开工建设抚州机场、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扩建、吉安机场三期扩建、宜春机场二期扩建、上饶机场改扩建等机场项目,研究建设景德镇机场迁建项目。建成共青城、瑞昌、修水、德兴、浮梁、定南等一批通用机场项目,开工建设高安、安福、石城、横峰等一批通用机场项目。

第三节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内优外引、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原则,加快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力争装机达到1900万千瓦以上。优化发展支撑性“兜底”电源,建成瑞金二期、丰城三期、信丰电厂、新余二期等项目。强化电力调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大项目选址和前期工作力度。有序推进天然气发电。积极引入优质区外电力,建成雅中直流工程,争取引入第二回特高压直流入赣通道。稳妥推进核能综合利用。优化提升电力输送网络,完善500千伏骨干网,构建形成“1个中部核心双环网+3个区域电网”①的供电主网架。推进成品油管道建设,构建形成“十”字形输油网架。加快省级天然气管网建设,构建形成多点互联互通输气网架,实现“县县通气”目标。积极推进新昌电厂600万吨煤炭吞吐储运项目、湖口天然气储备二期、新余煤储基地等煤炭储备项目建设。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7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①1个中部核心双环网+3个区域电网:江西中部核心双环500千伏电网,北部、南部、东部三个区域500千伏电网。

专栏11能源重点工程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

扎实推进奉新、洪屏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开工。积极有序推进新能源发展,2025年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分别达到700、1100、100万千瓦以上。

(二)入赣直流输电工程

建成雅砻江中游-江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其配套工程。争取引入第二回直流入赣输电工程。

(三)清洁高效煤电工程

建成华能瑞金二期、赣能丰城三期、赣浙国华信丰电厂、大唐新余二期等已核准清洁煤电项目。

(四)非常规油气开发

重点推进南鄱阳湖油气盆地页岩油气勘查项目。

(五)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建成豫章、吉安东、赣州东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场站互联互通及和反输改造、长江穿越备用通道等工程。加快建设永修-武宁-修水、乐平-德兴-婺源等一批省级天然气管道和互联互通项目。开工赣州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等项目,建成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二期和樟树—萍乡、赣州-瑞金、赣州-龙南成品油管道等项目。

第四节加强现代水利设施建设

着力构建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于一体的水利体系,推动国家及省级水网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全面完成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治理,深入实施鄱阳湖综合治理工程,科学有序推进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提高应对超标洪水能力。深入实施“五河”及支流防洪治理,加强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形成重点流域防洪保安体系。推进重点防洪工程改造提升,全面完成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建设,加快实施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成四方井、花桥大型水库,建设一批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实施赣抚平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

加强水生态保护,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②,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崩岗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论证,争取早日开工。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

②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空间规划引领行动、绿色产业发展行动、国家节水行动、入河排污防控行动、最美岸线建设行动、河湖水域保护行动、流域生态修复行动、水工程生态建设行动、流域管理创新行动、生态文化建设行动等10项行动。

专栏12水利重点工程

(一)防洪安全保障工程

实施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鄱阳湖区1-5万亩圩堤防除险加固、鄱阳湖区保护面积万亩以上单退圩堤加固整治、康山国家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推进珠湖、黄湖、方洲斜塘3座国家一般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适时推进鄱阳湖重点圩堤升级提质整治工程。继续实施五河及支流防洪治理、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千亩圩堤加固整治。推进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推动病险水电站除险加固。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以及重点城镇、重点圩堤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涝区的排涝设施改造和建设。推动江口水库防洪提升工程、寒信水利枢纽、极富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二)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建成四方井、花桥等2座大型水库,建成井山、碧湖、茶坑、大岗山、黄坑口、岭下等一批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柘林湖水库供水工程、鹅婆岭大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实施赣抚平原、袁惠渠、潦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本建成大坳灌区,推进峡江灌区、兴国灌区等前期论证工作。

(三)生态安全保障工程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萍乡城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绿色小水电建设,大力推进赣江吉安段综合治理工程、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渌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抚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上饶和鹰潭城区水系综合整治、景德镇百里昌江风光带、九江市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等工程、赣州五江十岸防洪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东江源和北江源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论证,争取早日开工。

第五节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坚持“项目为王”,健全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强化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完善“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项目资金、土地、林地、用能、用材保障。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有效活力,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稳妥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加强政府投资统筹管理,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

第三章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提升供给质量

坚持质量强省、品牌兴业、标准引领,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全面提升“江西产品”“江西服务”质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江西优质自主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积极开展标准创建,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加快制定新业态新模式的标准体系,推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第二节激发消费需求

深入实施商贸、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行动。优化城乡消费网络布局,支持南昌建设高标准现代消费商圈,加快完善高端消费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消费中心城市。支持九江、赣州、上饶、宜春等加快提升城市消费品位和功能,打造立足省内、辐射周边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支持景德镇打造面向世界的特色消费城市。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市管理等配套政策体系。提档升级实物消费,发展夜间经济等业态,提升吃穿用消费便利度。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加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多层次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托育、养老、家政、物业等优质服务供给。实施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在线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实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提升行动,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三节优化消费环境

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各类连锁商业企业渠道下沉乡村,构建城市物流中心、县域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城市社区及村级配送服务网点等城乡高效配送网络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落实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加强价格监管,加强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赔偿先付以及消费后评价机制,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和信用消费。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大消费领域失信惩戒力度,营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大气污染物减排查看更多>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