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政策正文

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11-05 14:12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支持服务主体加强与科技深度融合。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探索建设多种类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行业指导。到2025年,涉农乡镇县级以上示范性服务组织实现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跟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形成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到2025年,创建30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带动农民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化。推进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劳务合作、联合发展等融合形式,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绩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和项目审批、验收、示范评定的参考依据。

第四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动“农业+”业态融合

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发展模式,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引导各地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现代产业交叉重组、渗透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发展共享经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新零售等业态。

二、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和产业带,打造一批以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村、强镇、强县。按照大基地、大科技、大品牌、大市场的思路,加强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向乡村聚集,带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建设一批小龙虾、茶叶、柑橘、香菇、蕲艾等特色产业小镇,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每年打造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打造5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和10个重点县。

第五节 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一、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对接

抢抓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利用国家援外项目、南南合作及多双边合作平台,推动湖北农业市场主体、农业技术、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农业交流合作,引导湖北特色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与沿线国家实现市场对接、规则对接、标准对接、品牌对接、产品对接、文化对接,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境外农业示范园区、境外农产品营销平台、农业产能合作、南南合作等“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走深走实

完善“湖北农业走出去重点项目储备库”,筛选并支持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建设。加强湖北农业对外合作联盟平台建设,坚持国有民营并举培育农业对外合作市场主体,组织引导湖北农业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实现全球化布局。引导省内有意愿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东南亚、南亚及东南部非洲等重点区域开展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及境内配套等合作。发挥农垦“国家队”作用,支持湖北联丰海外农业集团开展招商引资,推进莫桑比克国家级境外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冈比亚等省级境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省内大型流通企业积极进口资源型农产品,以及热带水果等短缺型农产品。

三、促进高质量农产品“走出去”

按照“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围绕香菇、茶叶、木耳、果蔬、蛋品、罐头食品、中药材、淡水产品(含小龙虾)、天然蜂蜜、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10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探索符合湖北特色的农业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扶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市场主体对接国际市场,开展技术升级、国际标准运用、国际品牌培养、国际认证及国际展示展销。全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支持东南亚、日韩、中亚、北非、俄罗斯等重点湖北农产品境外营销平台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巩固湖北特色优势农产品在港澳市场占有率。开展湖北农产品境外营销推介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参加进博会、世博会、东盟博览会及香港美食节、意大利蔬菜展等线上线下、境内境外重要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提升湖北农产品知名度。

1.png

第五章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创新引领,在“藏粮于技”、畜禽良种培育、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节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和湖北战略需求,加快推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培育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园艺作物种质与品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料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油菜产业、淡水渔业、生物农药、家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农业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实验平台、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科技中心(武汉),支持培育果树种质创新、现代食品制造与生物转化等省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成油菜、渔业、柑橘、莲藕、生物农药、生物酶制剂、富有机硒集成等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蕲艾、薯芋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专业型研究所、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新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星创天地。

二、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在基因编辑、基因组育种、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智能表型组学、生命健康等农业基础前沿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布局,突破一批原创性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整合国家和省级农业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资源,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在生物育种、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环境微生物、果菜茶全程机械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运、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机和高端装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功能产品开发等细分行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在农作物优质绿色高效栽培、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淡水养殖尾水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加强技术模式的应用研究和中试熟化,实现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和多领域集成创新。“十四五”期间,力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由全国第七位跃升至前五位。

三、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搭建开放共享、服务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探索建立“百校联百县”乡村振兴协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农业科技“五五”工程。鼓励院士专家下沉农业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实用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65%提升至70%。(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陈焕春、邓秀新5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围绕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对口联系50个湖北重点县(市、区),对接服务500家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研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50项、集成示范先进实用科技成果500项、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50项、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50个、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家。)

四、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加快构建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广泛参与的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探索建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管理体制,培养年轻高素质人才。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障水平,“十四五”末,农技推广人员达到20000人以上,增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

第二节 建设现代种业新高地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用三年时间全面摸清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家底。支持改扩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推动建设种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对符合条件的种质资源场(区、圃)和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实施认证挂牌管理。完善种质资源调查、鉴定、评价体系,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夯实育种创新基础。依托湖北先进的生物基因检测技术,积极参与国家级南繁生物基因鉴定检测中心建设。

二、提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与洪山实验室等种业创新平台深度融合,建立育种创新联合体,综合运用生物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稳步推进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生猪、肉牛、肉羊、家禽、水产等优势特色品种联合攻关。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创制一批性状优异的新材料,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系)。持续推进“看禾选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力争全省自主选育新品种应用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深入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重点开展特色猪、鸡、牛、羊、鸭品种选育,大力发展“楚猪芯片”和“楚禽芯片”,培育生猪新品种(系)1-2个、家禽新品种(系)2-3个。推动小龙虾、黄鳝、黄颡鱼、鲈鱼、翘嘴鲌、鳜鱼等特色水产品种的重大育种创新和本土化培育。打造“粮、经、饲”各具特色,大、中、小企业互为补充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种业及企业集群,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

三、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建设

实施国家农作物、畜禽、水产育种创新项目。按照“五化”要求,推进公安县杂交水稻、谷城县和浠水县油菜等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以及孝感市孝南区和巴东县茶叶、长阳县和汉川市蔬菜、英山县中药材、老河口市梨等6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南繁科研基地建设。支持8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国家级家禽良种扩繁场提档升级,支持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改扩建。以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孝感市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中心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品种试验、展示评价、示范推广基地及专业化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种子供需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国家和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提升应急保供能力。(“五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

第三节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壮大“湖北制造”农机装备产业

调整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与布局,做大做强主机骨干企业,做优做精零部件企业。聚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急需的缺门断档农机产品,出台农机装备产业支持鼓励项目清单和农机产品需求与导向目录。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力度,对全省急需的主粮作物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及农业产业化关键装备,列入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到2025年,全省农机制造企业发明专利达到100项以上。加速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对首次实现转化并形成样品、样机,符合条件的纳入湖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项目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予以奖补。对转化成功投产的,可连续5年从年度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励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对购买先进农机装备科研成果并在鄂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省市两级财政按其技术合同实际支付额给予10%的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100万元。开展农机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制定农机装备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大型农机整机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湖北,力争到2025年,吸引3-5家国内外知名头部企业、10家“单项冠军”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户湖北。高标准建设农机装备产业园,实施农机制造企业“小巨人”和“小进规”培育工程,力争培育年主营收入过10亿元的农机制造企业3家、年主营收入过5亿元的农机制造企业6家、“小进规”企业100家,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展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为国内外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湖北制造”。加大农机购置及作业补贴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重点推广的农机装备实施叠加补贴,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

二、加快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

深入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创建,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主要作物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全过程延伸,由主要农作物向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特色经济作物等全面扩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全面进军,“十四五”期间,创建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8个、设施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个、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个。聚焦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大试验示范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补齐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聚焦露地蔬菜、茶叶、柑橘、板栗、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经济和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聚焦畜禽、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大力推广农业种养循环、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和联合攻关,加快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形成协同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

三、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障能力

深化“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实施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开展报废更新除隐患行动。支持建设区域性农机抗灾救灾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执法、快速救援、机具抢修和跨区作业实时监测调度等能力。推动建立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新技术试验验证力度,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条件建设。坚持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服务质量、维修质量一起抓,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及时处理农机质量投诉案件,保障广大购机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条件。加强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和维修网点建设,提高维修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机存放难、下田难和维修难问题。充实完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和政策实施专家队伍,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第四节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一、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快建设湖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湖北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数据资源共享、融合与应用。整合各级农业农村系统和涉农行业数据资源,开展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在小龙虾、柑橘、茶叶、生猪、禽蛋、蔬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机制。

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重点促进农业机械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监测统计制度,开展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和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围绕数字农场、数字果园(菜园)、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数字种业等,打造一批行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40家数字农场、30家数字牧场、30家数字渔场,争取打造5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推动数字技术与相关装备在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品种繁育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形成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典型模式。到“十四五”末,创建5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打造10个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县和100个省级数字农业应用基地。

三、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合基层各类涉农站点资源,推进“邮乐购+益农信息社”建设,实现全省行政村站点和信息服务全覆盖。开发应用涉农手机服务平台,鼓励专家和农技人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提供实时在线指导服务。引导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政策、市场、农资、农机、金融等领域的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在线化、便捷化。

1.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查看更多>生活污水治理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