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环卫垃圾分类评论正文

发挥科技优势构建生活垃圾精细管理新体系

2021-11-23 08:29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作者:李伟关键词:生活垃圾管理生活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分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深入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海淀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行动方案》,北京市海淀区注重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优势,依托“城市大脑”,以“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为牵引,以称重计费、智能识别、违规罚款、积分激励、市民监督、智能辅助决策等为手段,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创新驱动,逐步构建满足垃圾分类全主体、全品类、全流程监管的垃圾分类综合监管服务新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管理。

一、创新生活垃圾分类精细管理体系

依托“城市大脑”工作体系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信息感知网、数据库和物联网建设,形成“一网一库四平台”,从“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全品类、全行业、全全流程监管和治理。

(一)居家分类引导

在居家分类方面,以鼓励、引导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为方向,促使居民愿意分类。建立区级垃圾分类居民引导小程序,提供拍照、语音识别等技术指导居民在家分类。结合手机信令数据,可获得居民所在位置,初步实现居民线上社区自动匹配,对人员形成精准画像及定位。

(二)智能桶站无人化值守

垃圾在家分好后如何进桶,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多种尝试。对于平房和楼房不同的垃圾进桶情况,打造了两种场景。

场景一,基于平房区采用小桶对接的方式,给每户居民发放一个带有身份识别码的厨余小桶,组织上门回收,可精确获取到每户厨余产生量,而不像楼房只能知道一个桶的整体厨余产生量。

场景二,针对楼房区,设置“两桶一袋”分类模式,社区居民利用桶站、驿站的方式进行投递。但在投递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错投、乱投现象。为此,进行了两种方式的探索。

第一,由分散值守改为中控室集中值守。在上地、花园路街道利用桶站视频监控,对于错投、乱投人员,进行远程语音提示,并联系附近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正确投放。

第二,在街道建设了智能桶站值守设备,可自动识别居民未破袋等行为,并抓拍人脸图像,形成人脸库。社区、物业人员针对未正确投放及不分类投放的居民,进行精准化上门劝诫工作,促使居民在分和投的环节养成良好习惯。

(三)预约推桶,收运计量

投递垃圾后,需要收运车辆将垃圾运送到处理厂。打造垃圾不落地的桶车对接收运模式,使垃圾可溯源、可精准计量,并运用桶车对接模式,给每个垃圾桶赋予卡码结合的“身份证”。目前已覆盖全区29个街镇,2518个小区的38692个垃圾桶有了身份识别卡。已在314辆直收直运垃圾车安装称重设备,覆盖厨余和其他垃圾类型。

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具有特色的治理体系,实行“一查二看三监管”模式。一查是由收运人员通过查看桶内垃圾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二看是根据桶的称重重量来预警问题,三监管是利用车机屏查看投料质量。

另外,在全区165个环卫自管密闭式清洁站安装地磅称重设备和身份识别设备,71个社会化密闭式清洁站安装身份识别设备,给所有进楼倾倒其他垃圾的小车发放 ID身份识别卡,完成其他垃圾进楼计量称重与溯源记录。并结合垃圾楼中安装的视频探头,实时检测倾倒环节,避免倾倒前未称重计量的违规行为。

(四)智能化运输调度

在运输环节,按照自适应的运输服务情况,以预约式服务进行车辆收运统一调度,改变了原有收运模式。结合终端处理厂排队长度、交通流量数据,以及对所有车辆的监管数据,调度进出终端时间,避免了厂区内部大量排队现象的发生。

(五)末端处理环节监管

在处理环节中,结合视频和数据分析手段,倒推前端和中端的质量情况,形成整个数据监管闭环。目前可以通过监控探头和称重来反推前端分类情况:在车辆进入终端处理厂后,首先判断是否有超重现象;在卸料过程中,通过视频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异物,对于不合格收运车辆拒绝倾倒。

(六)大件、低值、有害垃圾智能化监管

首先,在前端建设回收服务平台,按照体系建设点、站、中心。以已经建立的29个大件低值回收中转站为依托,研发“海淀E回收”小程序线上交投渠道。全面整合大件、低值和有害三品类垃圾,为注册用户提供多角色注册选择,包括一般居民、小区物业保洁、社会单位、区属党政机关。定位用户当前地理位置,向用户推荐就近交投中转站。用户通过小程序实现线上一键式预约交投下单,在中转站交投环节出示订单二维码,回收管理员通过员工助手App扫码后绑定用户交投信息即可完成交投。同时,在后端数据库中记录用户的交投信息,通过简单的二维码绑定用户即可记录垃圾从哪里产生,实现垃圾溯源。对接后端数据,从街道、社区、小区,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维度记录累计交投量、户均交投量等基础数据,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垃圾分类考核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服务用户的覆盖率,对接区域内再生资源打货车。以中转站为“大圈”辐射网,将区域内的打货车作为“小圈”辐射网有机串联,极大提升了用户交投便捷性。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探索定制化上门服务。以各街道中转站为辐射网,覆盖区域内上门用户。用户通过小程序预约上门回收大件垃圾,解决了以往产生大件垃圾处理难、搬运难等问题。用户交投记录以累计环保积分的形式与京东建立初步合作关系,实现跨平台购物券兑换。

其次,摒弃以往登记手工台账的回收方式,全面使用回收管理员助手App,解决过去手工登记垃圾来源的繁琐。只需打开App扫一扫功能,交投用户出示二维码,即可获取到用户交投的垃圾来自于哪个小区。回收中转站配备智能称重设备,物品重量一键上传App。有一定价值的可回收物称重后,App根据品类单价计算回收价格费用,即可线上转入交投用户账户中。

另外,在物流运输监管平台,系统可根据站点发起清运爆仓提醒、自动满仓预警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综合判断,在线派车调度物流运输司机清运,司机通过App接收通知后前往清运。物流车辆搭载北斗定位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拾音系统,通过实时定位了解车辆当前位置和出车轨迹。针对上门回收订单地址,根据车辆实时定位,调度当前最近车辆前往上门回收,有效节省运输成本。

最后,在三品类垃圾完成清运进入分拣中心后,系统按照各品类称重司机通过扫描清运二维码即可完成线上入库。系统一级库存内精确记录暂存回收物数量重量信息。大件垃圾需完成拆解时,拆解管理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录入拆解大件垃圾数量和产出拆解物重量信息。大件垃圾拆解后的废铁、废织物、废木头等,通过系统识别分为资源类和能源类进入系统二级库房,在再生资源和能源发电时利用。

二、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精细管理常态长效

(一)科技助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分析、AI研判等尖端科技支撑,结合全区垃圾产量与人口分布基础静动态数据,实现从垃圾产生、分类、倾倒、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精细化的监管模式。有效提升全区“三化水平”,厨余垃圾分出量快速增长,分出率稳定在18.5%以上。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了28.68%,吨垃圾产生渗滤液同比下降29.06%,热值同比提高7.34%,吨垃圾发电量同比提高1.57%。生活垃圾在无害化的基础上,减量化、资源化率逐步提高。

(二)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治理

实现了不同场景的交投模式设计。在居住区、公共楼宇、机关单位等不同场所,针对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搭建了齐备的交投方式。实现了不同垃圾收运链条设计,规范了全品类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工作流程设计。实现了不同处理需求能力设计,着力提升全区垃圾的后端处理保障能力,特别是在终端处理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不同主体多元参与模式设计,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发挥了居民、社区、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作用。

(三)落实指标,实现减量化要求

通过宣传引导,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营造氛围,及时回应市民关切,推动垃圾分类公益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全覆盖。通过全区上下各方努力,在社会单位、居民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桶站100%全覆盖。以厨余垃圾分类收运为重点,完成对各品类垃圾收运能力100%全覆盖。完成减量化指标,进入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增速控制在了4%以内。生活垃圾源头总量控制在97.22万吨的指标以内。

(四)共治共享,实现联盟化共建

以区城市管理委、环卫中心、城指中心等政府部门业务牵头,打破多部门数据壁垒。汇聚了中科大脑、回收公司、绿海能、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企业的技术和力量,整合中关村城市大脑研究院等智库机构的决策咨询服务,投入到海淀垃圾分类处理科技支撑工程中,打造“创新合伙人”,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处理新机制。北京市海淀区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科技支撑破解垃圾处理难题的新机制,使区域营商环境得到改善,技术创新应用得到突破。


原标题:发挥科技优势构建生活垃圾精细管理新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管理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厨余垃圾分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