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将新建、扩建城区及区县19座污水处理厂 《西安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印发

2021-11-23 10:17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务发展规划水务工作西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 当前水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支撑和保障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西安市“十三五”水务建设情况,“十四五”期间需着力解决好以下6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1.集约节约用水仍需强化。西安市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新时期的节水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水资源刚性约束依然不足;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西安市节水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配套设施滞后,导致其利用率不高;水资源配置体系有待完善,节约用水法制管理有待强化,公众参与节水行动仍需加强。

2.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西安市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城市,随着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大,未来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受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和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短缺依旧是西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因此,亟需通过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跨流域调水,实施河湖水系连通,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为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提供重要保障,支撑西安高质量发展。

3.防洪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十三五”期间成功防御多次洪涝灾害,但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财富日益聚集,加之极端天气频发,导致西安市洪涝灾害防御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河流及区县管理的南山支流仍有部分河段堤防仍需进一步治理,部分河段存在堤防老化、破损现象,防汛抢险道路建设尚未全面开展,防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河段淤积,河道行洪断面缩小,行洪能力降低,部分堤防面临特大洪水时可能发生漫堤、溃堤等险情。此外,许多水库接近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有的因超标洪水、地震等原因,工程老化毁损,严重影响到工程安全和功能发挥,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产业构成了一定威胁。

4.水生态修复体系仍需完善。西安市河流大部分为山区型雨源型河流,非汛期河道流量较小,水系连通性仍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河湖库塘出现淤积。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水生态问题逐渐暴露,水生态修复体系仍需完善,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需继续实施河流、水库源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扩大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推进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中小河流基本形态,拓展河流生态空间。

5.污水处理及回用仍需加快。西安市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污水产生规模快速增长,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压力,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安市应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新建、提标改造工作,污水处理厂废气收集治理以及污泥安全处理与综合利用,提升再生水处理能力,并加快配套建设利用设施,拓展利用方向及途径,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6.智慧水务建设亟待推进。我市智慧水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基础信息采集点密度不高,传输专网覆盖面相对较窄,数据采集准确性和时效性仍有不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数据资源共享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缺乏足够的相关专业人才,难以满足水务现代化建设需求,智慧水务建设亟待加快推进。

(五) “十四五”水务发展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西安市实现追赶超越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和战略机遇。水利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关键承载和重要组成,责任重大,全面推进新时代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为西安水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以渭河、汉江、丹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重大要求,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陕考察,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一系列重大指示要求,是做好新时代西安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西安水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贯穿于“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全过程。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西安市水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一轴两区”的发展动力格局、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沿黄各省区要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围绕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节水降耗、防洪减灾等领域,创新融资方式,中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服务,给予有力支持,确保在2025年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西安市是黄河流域“两区”之一粮食生产区汾渭平原、“五极”之一关中平原城市群、关中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安市水务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以促进西安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3.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西安水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核心带动、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大西安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高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分工更加有序、协作更加高效。水务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西安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人口、产业等要素资源将进一步加快聚集,人民群众必然对水节约、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提出新期待、新要求。西安水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促进西安水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水务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推进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安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水务保障。

(二) 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造福民生。坚持党对水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水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打造“幸福河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尊重自然,人水和谐。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规划约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4.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用系统思维统筹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兴利与除害、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推进水节约、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系统治理,提高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水资源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适配性。

5.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作用,着力推进水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完善法规、政策和监管体系,健全水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水务管理,促进水务事业全面发展。

6.防控风险,保障安全。增强水安全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于防范涉水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建立健全水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和监控预警机制,提升水安全风险综合应对和管控能力,着力保障水灾害防御和城乡供水安全。

(三) 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突出“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安全”两个保障,提升“水灾害防御,水集约节约,水优化配置,水保护治理,水智慧管理”五项能力,构建“水节约、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六大体系,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水空间优化配置、水灾害防御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智慧网络构建、水文化传承弘扬、水管理改革创新”八项重点工作,走出一条彰显时代特征、符合西安实际的水务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一条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突出两个保障:

 水旱灾害防御保障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

提升五项能力:

◆ 水集约节约能力

◆ 水优化配置能力

◆ 水灾害防御能力

◆ 水保护治理能力

◆ 水智慧管理能力

构建六大体系:

——“集约节约、科学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空间均衡、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旱涝同治、安全可靠”的水灾害防御体系

——“功能多元、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

——“彰显底蕴、古今交融”的水文化弘扬体系

——“体制完善、管控智能”的水管理服务体系

推进八项重点工作:

水资源集约节约

水空间优化配置

水灾害防御保障

水生态保护修复

水环境综合治理

水智慧网络构建

水文化传承弘扬

水管理改革创新

(四) 发展目标

1.二О二五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六大体系。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更加高效、水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灾害防御保障能力更加坚实、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水文化建设和水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水治理能力和保护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集约节约、科学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节水优先、量水发展。强化高效节水,把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水资源利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构建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格局。

——“空间均衡、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严格水资源管理,拓宽供水渠道,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供水格局,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基本建立多水源供水保障的西安水网,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旱涝同治、安全可靠”的水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运行精准、应急有序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实现流域、区域、城乡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标准、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功能多元、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注重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综合整治,加快恢复水系连通,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推动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高品质、多内涵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系统化污水治理方案,完善污水管网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体系,筑牢河湖生态屏障,河湖水质明显好转,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彰显底蕴、古今交融”的水文化弘扬体系。改造和挖掘全市的水文化遗产,有序推进水文化载体工程建设,依托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水文化基地,举办水文化节庆,传承和展示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体制完善、管控智能”的水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水,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系统全面、智能规范、服务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河湖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水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西安市“十四五”水务发展主要规划指标见表3)

2.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六大体系,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引汉济渭西安输配水工程、灞河上游冯家湾生态水库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水资源,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河湖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逐步实现西安水务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着力支撑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1.jpg

第三章 重点工作

紧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规划主线,围绕“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安全”两个保障,以建成水务发展六大体系为目标,在全面梳理、总结西安市水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提出“十四五”期间西安水务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深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工作提升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能力,加强水空间优化配置工作提升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做好水灾害防御保障工作提升水灾害的防御能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加强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推动水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水智慧网络建设工作、水管理改革工作提升水管理智慧能力,为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

(一) 水资源集约节约工作

坚持节水优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入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开展万亩以上灌区高效节水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引排骨干工程基础。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发展,加大节水型载体建设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大再生水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重点领域节约用水。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抓好工业节水,积极发展低耗水产业,加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87%。到2025年,用水总量不超过22.32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47.7%,城镇及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98%,城市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9%,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万亩以上灌区高效节水改造。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主要灌区节水改造,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推进中小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进度,规划建设包括高新区田惠渠、周至县就惠渠、临潼区土门河灌区等7项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10.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6.8万亩。提高灌区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水平,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工程,建立工程体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的农村灌排体系。依托黑河金盆水库、零河水库和大峪水库等水库,以及黑惠渠、沣惠渠等引水工程,构造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渠系基础设施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再生水利用工程。将再生水纳入西安市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大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管网系统、创新再生水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再生水利用潜力。重点实施西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西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41项再生水处理新建、扩建工程,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85.5万吨/日,新建再生水管道142.8公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2%以上(含河湖生态补水),建设再生水进小区、公共机构、工业企业等再生水分质供水试点工程。

4.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广泛开展基本市情、水情教育,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强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创建节水科普宣教方式,持续开展节水文创、知识科普、公益演出等宣传活动。完善各级节水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开展节水系列活动,培育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二) 水空间优化配置工作

坚持“近远结合,内水为主,外调为辅”,充分利用现状供水水源,积极利用外调水源,以引汉济渭工程西安输配水配套工程为支撑,建立健全“以流域内河流水系为骨架,以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为经络,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核心”的供水保障网络,构建布局合理、蓄泄兼备,丰枯调剂的西安水网。同时,加快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供水保障。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点水源工程。进一步完善西安市调水、输水网络,重点建设5个水源工程,包括:引汉济渭调蓄水库、泥峪河水库(总库容653万立方米)、引蓝济李引水工程(输水隧洞7.9公里,引用流量10立方米/秒)、西南郊水厂引水工程(引水管道全长42.68公里,设计引水流量为5立方米/秒)、李家河枢纽引水系统总干线复线工程(引复线总长度8.83公里,设计流量为4.58立方米/秒)。其中,“十四五”期间,引汉济渭调蓄水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斗门水库(调蓄库容4600万立方米)、鲸鱼沟调蓄库工程(调蓄库容14479万立方米)、沣河调蓄库工程前期(调蓄库容6000万立方米)、北倾沟下游两级调蓄库工程前期(调蓄库容1140万立方米)、浊峪河调蓄库工程前期(调蓄库容5000万立方米)。根据主要水源工程与城市的相对地理位置关系,逐步形成西部以黑河金盆水库、东部以李家河水库、北部以泾惠渠三原西郊水库为主水源的城镇供水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2.城镇供水设施。重点实施新建灞河水厂一期、子午水厂一期、扩建鄠邑区西南郊水厂一期二阶段、鄠邑区西南郊水厂二期一阶段、迁建西安市沣东水厂、提标改造蓝田县玉山水厂等29个水厂的新建、扩建、迁建、提标改造工程,到2025年保障日供水能力达到211.3万吨;新建引汉济渭输水管网工程、长安子午水厂配套管网工程供水管道等原水输水、净水输水、配水管网建设工程,合计新增351.1公里。建设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新建樊川路加压站、浐灞南翼加压站等8个泵站及配水厂,实施300公里老化给水管道改善,确保供水安全。完善水厂和管网配套设施,打通渭河、灞河天然地形地势分割,完善互联互通供水通道。远期实现以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和宝鸡峡水库建成的配套水厂工程为重要供水源,以区域地下水、应急供水工程作为备用水源,构建“资源优化、水质保证、运行可靠、监控有效、应急互备”的供水格局,形成多水源联合互调供水设施网络。

3.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大力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306处,包括新建工程16处,改造工程290处。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37处,小型供水工程251处,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工程18处,提高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净化处理和消毒能力、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逐步建成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地下水为补充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体系,推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受益户参与的集中供水模式,打造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5%,集中供水率达到99.94%。

(三) 水灾害防御保障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实施堤防修复加固工程、河湖清淤疏浚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水库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水库管护能力,整体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行洪安全。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堤防修复加固。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继续推进河流堤防治理工程,补齐防洪工程短板,全面提高防洪安全标准,城乡重点防洪工程达标率达100%,有效消除病险堤防隐患,进一步完善西安市堤防工程体系,保障城乡行洪安全。重点完成堤防修复加固共计693.2公里,包括渭河、泾河、沣河、潏河、石川河等河流堤防新建工程,总长度624.5公里;灞河、浐河、滈河等河流堤防水毁修复工程,修复长度共68.7公里。

2.水库管理及治理加固。积极创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2022年年底前实现区域化集中管护,全面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提升水库管护能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及时解决水库安全突出问题;按期组织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将2020年以后确认“三类坝”水库除险加固列入年度实施计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妥善实施水库降等与报废工作,合理配置管理资源,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水库运行管护、除险加固和降等与报废工作;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实施监测设施建设,实现降雨量、水位水尺、大坝渗流、压力、表面变形等数据、图像或视频的自动采集报送、分析研判,预警发布等信息化建设;提升库容、库貌,完善水库运行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管理规范化、设施现代化、库区生态化的示范型水库。

3.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防治。建设排水沟、涵闸、疏导排洪设施,持续加强西安市周边地区山洪灾害防治。逐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等非工程设施,积极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基层防汛人员培训和县乡预警设备配置,建成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对蓝桥河蓝桥镇鸭峪等河流洪水过后造成的山洪沟淤积及堤防损毁进行治理。

4.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对淤积严重影响行洪导致两岸频繁受淹,且经行洪能力评价低于相应洪水标准的河道(河段),以及淤积严重的水库,纳入河湖库清淤疏浚计划进行清淤疏浚,实施定期清淤作业,形成常态化的清淤作业制度,确保河湖库淤泥的有效治理。规划实施灞河、潏河、浐河等六条河流的河道疏浚清淤工作,合计清淤长度509.5公里,并对零河水库、甘峪水库、大峪水库清淤,提升河湖、水库环境质量,保障河湖库安全运行。

(四) 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推进河流护堤林建设,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重点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水资源保护工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强化取水许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饮用水源地安全监管,定期监测、检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加强地下水保护,明确年度地下水开采控制指标,实行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切实保护和涵养好地下水资源,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2.3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38亿立方米以内,城区、农区地下水位达标率分别达到90%、75%。

2.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实施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完成“三河一山”绿道建设,打造幸福河湖。规划建设渭河西安段水生态修复工程、浐灞生态区灞河城市段提升工程、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河水生态修复工程等14项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共计新增生态水面0.56万亩,生态化修复河道滩区0.53万亩。

3.护堤林带工程。大力推进河流护堤林建设,重点实施灞河、浐河、石川河等6条河流的护堤林建设,建设护堤林面积5663.3亩,进一步稳固防护林系统,不断完善河流生态体系,明显提升沿岸森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形成“一堤一路两道林”的绿化走廊和生态屏障。

4.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工程。以秦岭北麓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及治理项目为重要抓手,担当秦岭生态卫士,保护好“中央水塔”。以西安重点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水土保持林,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源涵养。“十四五”期间建成长安区唐村、秦岭植物园等6个水土保持示范园,完成秦岭北麓和重点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总计4.98万公顷,其中,秦岭北麓水土保持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对周至县、鄠邑区等6个区县在秦岭范围内的西骆峪、田峪等17条流域以及洪庆山片区进行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4.15万公顷。

5.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创建工作。突出水系连通功能,充分发挥防洪、清淤等实际作用。兼顾景观、美化等功能,使之与村庄的整体规划相协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将工程建设融入景观建设,突出生态旅游价值,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全面统筹,合理配置建设资金,在尽量保持原风原貌的前提下,“一村一策”开展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游特色乡村。十四五期间,创建1-2个全国水美乡村示范区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务发展规划查看更多>水务工作查看更多>西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