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政策正文

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

2022-01-28 09:55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河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社会经济

河南省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的核心区,承载了全国1/14的人口、1/18的经济总量和1/10的粮食产量,在我国空间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河南省下辖17个省辖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有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和1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共158个县(市、区)。

一、人口及经济

截至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9941万人,城镇人口5511万人,乡村人口4430万人;全省城镇化率为55.43%,居全国第15位,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市为78.4%、最低的周口市为42.58%,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较好的郑州、洛阳等地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农业为主的商丘、周口等地城镇化水平则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5499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5354亿元、第二产业22875亿元、第三产业2676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323元,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76%。

二、农业生产力

河南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2020年耕地面积11478.7万亩,耕地灌溉面积800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26万亩;粮食产量6825.8万吨,其中小麦产量380.28亿公斤,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8.3%,小麦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主产区。

三、资源与文化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居前十位的有70种。全省旅游资源丰富,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白云山等景区久负盛名。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农耕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多与水密切相关。

四、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

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40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的1/5和1/4。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分布不匹配,按各地常住人口统计,南部的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市人均水资源量899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4.18万元;中部郑州、许昌、开封三市人均水资源量仅159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8.16万元;北部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人均水资源量207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4.56万元。

5.jpg

图1—4 河南省各地2020年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生产总值分布图

6.jpg

图1—5 河南省2020年各地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布图

7.jpg

图1—6 河南省2020年各地人均水资源量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分布图

第三节 发展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水治理体系,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粮食稳产增产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7座,中型水库121座;全省有防洪任务河段长18838公里,已治理河段长11618公里,其中达标河段长6715公里;修筑堤防总长20232公里,其中1—5级堤防长16856公里、达标堤防长11383公里,保护人口4776万人,保护耕地3586千公顷;修建分(泄)洪闸178座,排(退)水闸1375座,建成蓄滞洪区14处;除涝面积达到3年一遇以上的有2167千公顷;有效减轻了洪涝威胁。全省建成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基本实现各级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开展了郑州市等6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了《河南省“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河南省用水定额》等,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提高。2020年河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17,节水灌溉面积343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26万亩;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3.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0立方米(含火电)。

——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兴建了大量蓄、引、提、调水工程,建成水库2510座,总库容433.58亿立方米,塘坝16.49万座、窖池27.44万座;提水泵站2401座,引(进)水闸686座,跨区域输水干线工程18处;规模以上机电井125.41万眼;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332处,耕地灌溉面积达8006万亩;初步形成了本地水和南水北调水、引黄水等外调水多源互补的城乡供水体系,各类工程现状供水能力302亿立方米。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先后开展了碧水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工作,环境治理从分散治理逐步向系统治理和规模治理方向发展;河湖长制保持“强监管”高压态势,“十三五”期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要求,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较国家考核目标提高20.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较国家考核目标降低9.6%。

——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各地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划定了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区38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量累计达23.53亿立方米,受水区累计压采地下水5.06亿立方米;滑县、汤阴、内黄、浚县、兰考、清丰、南乐共7个县作为治理试点开展工作,压采地下水1.93亿立方米。

——水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历代水文化凝聚了治水用水节水的智慧和愿景。中流砥柱、黄河古栈道、神禹导洛处等反映出古代先民在治水用水节水方面的智慧与勇气。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红旗渠、石漫滩水库大坝、三门峡水库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承载了不同时代、有水印记的特殊文化内涵,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在长期治水实践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升华。建成的黄河博物馆、南阳南水北调干部学院以及编纂的《河南省水利志》《河南水利300问》等,丰富了水文化内涵。

——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先后公布实施,初步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规范了涉水管理行为,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实施了水权交易试点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涉水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等监督执法得到全方位加强;已建成覆盖省水利厅及市、县级水利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水利信息的同网传输;初步建设完成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网络平台,动态监测已实现了全省全覆盖。建设了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河湖长制信息管理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等水利应用系统,实现了水利业务、政务的普遍覆盖和应用。

第四节 发展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国家战略实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土空间管控等,是我省治水兴水面临的新形势,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作为治水兴水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支撑保障绿色永续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指明了奋斗目标。四水同治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解决河南省治水兴水中的新老水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治水兴水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农业、经济大省,紧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开创新局,作为全省重要基础支撑、重要基础保障的治水兴水建设,必须在开创新局中紧抓国家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家水网的机遇,大力推进治水兴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治水兴水赋予崭新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期治水兴水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四水同治必须紧扣主要矛盾的转化,回应人民期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新老水问题,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国土空间管控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涉水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强化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确定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分类分级提出涉水生态空间和水利基础设施用地管控措施、保护要求,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为治水兴水留足发展空间,为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落地实施提供水空间保障。

——“两个确保”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锚定“两个确保”,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文化发展质量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等显著提高,必须系统解决水安全中的新老水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智慧水管理的要求,给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五节 存在问题

——防洪减灾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流域洪水控制不足,淮河、沙河、唐白河等河流上游洪水控制工程不足,黄河“小花间”洪水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防洪标准不高,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偏低,洪汝河等河流重点河段防洪未达标河段占比约27.5%;急需治理的中小河流防洪未达标河段占比约29%;重要山洪沟防洪标准偏低;海河流域蓄滞洪区设施尚不完善,部分大中型水库和水闸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水库库区或库周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有防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仅40%;淮河流域仍有8976平方公里重点平原洼地除涝标准偏低;全省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不足,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

——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相匹配。全省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1/4;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70%集中在汛期,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年际间丰枯悬殊特征明显;人口经济布局与水资源禀赋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郑州大都市圈7市(郑州、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开封)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9%,水资源量约为全省的20%;而信阳、南阳、驻马店3市生产总值不足全省的18%,却拥有全省51%的水资源量。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口和产业的加速集聚,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水资源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节水体系尚不完善,用水管理还要进一步加强,节水效率有待提高,节水意识还需加强。单方水生产总值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灌溉面积的30.3%;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8%;非常规水利用量仅占总用水量的4.5%。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水资源调配网络不完善。水源工程不够,水量不足,流域区域间连通工程少,水资源调配通道有限;引黄、引丹等外调水源的配套工程体系不完善,效益发挥不足;供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供水占比44.6%,50余座县级以上城市水源单一,水源不稳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不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不高;灌区输配水体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旧失修。

——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地表水优良比例总体不高,省控断面中Ⅳ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占比263%;受地表污染影响,地下水水质优良比由2000年的41%下降到26%。工业污废水处理标准需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有待完善,农业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任务重、难度大。

——水生态系统脆弱。受天然径流量减少影响,河道生态水量不足,河道生态基流和敏感期生态需水难以满足,保障难度越来越大;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河道生态争水现象;受建设活动影响,河湖连通不足,面积萎缩,栖息地退化。

——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截至2020年,仍有2.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100座病险淤地坝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方坡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生态空间不足。2020年全省共超采地下水19.96亿立方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程度达78.8%,安阳—鹤壁—濮阳漏斗面积有扩大趋势、中心埋深有下降趋势,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8.jpg

图1—7 河南省2020年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图

9.jpg

图1—8 河南省2020年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图

——水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待加强。水文化遗产、遗址众多,但对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不够,文化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水文化涉及水利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和提升。涉水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不完善,河湖长制尚需出台配套法规规章,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尚未形成;治水兴水机制不健全,协同治水需进一步加强,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还不够系统;工程建设监管能力尚有短板,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监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章 规划思路与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战略目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开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实施重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把人水和谐的理念贯穿和落实到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的全过程。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节水控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眼于区域的差异性,在防灾减灾救灾、供水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分区施策,促进水与经济社会及其他资源均衡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出发,统筹协调水域陆域、流域区域、城市乡村、开发保护之间关系,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

坚持两手发力、创新引领。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合作机制,培育多元化水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主体与经营管理模式,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治水兴水水平。

第二节 规划目标与指标

锚定“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这5年、谋划15年、前瞻30年,持续建设一张水网,大力构建六个体系,统筹推进五水综改,有效保障四个安全,把水瓶颈变为水保障水支撑,基本实现治水兴水现代化。一张水网即建设“系统完备、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兴利除害的现代化水网;六个体系即构建水灾害科学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文化保护传承、水法规制度保障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五水综改即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改革;四个安全即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

到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节水型社会初步建成,我省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综合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旱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暴露的防洪薄弱环节全面解决,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重要河道、重点城市防洪标准持续提升,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77%,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基本完成;水旱灾害预警、预判、预报、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大幅提升。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达到60%。

——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物入河量持续消减,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主要水体的水生态系统和水域岸线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缓解,地下水压采10.74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88.55%,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

——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水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先进水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四水同治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全面建立,五水综改有效推进,治水管水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智慧水利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涉水事务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到2035年,全省新老水问题得到系统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警、预判、预报、预演、预案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节水型社会达到更高水平,城乡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系统完备、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形成,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坚实牢固。

展望到2050年,建成兴利除害现代化水网体系,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高效,实现水灾害总体可控、供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健康美丽,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10.jpg

注:带[]为规划期末预期达到指标值。

1.1—5级堤防达标率,指1—5级堤防达到防洪标准的长度占1—5级堤防总长度的比例;

2.重要防洪城市达标率,指重要防洪城市防洪达标座数占重要防洪城市总数的比例,重要防洪城市指常受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洪水威胁、甚至遭受洪水灾害的县级及以上城市;

3.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指规划期内洪涝灾害年损失率的算术平均值,其中,洪涝灾害年损失率是指当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量与当年生产总值总量的比值;

4.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指规划期内干旱灾害年损失率的算术平均值,其中,干旱灾害年损失率是指当年旱灾经济损失量与当年生产总值总量的比值;

5.全省用水总量,全省各类用水户取用水量的总和;

6.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期内新建水利工程增加的供水能力和现有工程通过加固、配套、挖潜、改造和扩建等增加的供水能力;

7.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与上一规划期末相比,各规划期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指各规划期末全省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区内生产总值的取用水量;

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与上一规划期末相比,各规划期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各规划期末全省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取用水量;

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干渠渠首引入的总水量的比值,或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10.耕地灌溉面积,又称有效灌溉面积,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设计保证率的可以灌溉的面积;

11.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占城市污水处理总量的百分比;

12.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城乡饮用水地表水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的百分比;

1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河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镇管网延伸供水到户(含小区或院子)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1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河南省国考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四五”160个国考断面计;

1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指纳入国家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

1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市市区经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收集的水量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比例;

17.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河南省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按“十四五”国控断面计;

18.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19.湿地保护率,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各类保护地内湿地的面积与湿地总面积之比,其中保护地内湿地主要包括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湿地;

20.地下水压采,指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节水、水源置换等措施,较基准年减少的地下水开采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查看更多>污水处理厂查看更多>河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