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04-07 10:01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务发展水务建设深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水生态建设基底依然薄弱

河流海堤生态连通性不足。河道被侵占,空间缩窄,部分设置成为暗渠。大部分河岸与河床多采用硬质护砌,“两面光”、“三面光”缺乏植被覆盖,硬质化岸线占到了46%。海岸线硬化整治海岸约占70%,生态及景观效益较差。河流生态基流不足。多数河道旱季基本没有基流,仅靠水质净化厂尾水作为补水水源,使得河流纳污能力和稀释自净能力降低,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滨海湿地退化。滨海湿地面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多重危害,水环境破坏严重,破坏湿地的数量占到了41%,尤其是新圳河口湿地、海滨湿地水质恶化、水量减少,植被以红树林群落为主,多样性减少,生态空间逐年递减,生态功能退化。生态补水缺乏统一调度管理机制。补水设施调水管理权限不一,统筹协调难度大,尚未建成统一的生态补水管理机制,难以及时对河道进行补水。碧道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建设用地难以得到保障,缺乏统筹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运维机制及考核制度、审批程序,全市未形成统一政策。市民乐水亲水的平台不足。目前河流水质距离市民亲水的水质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宝安中心区、空港新城、空铁枢纽核心区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将带来较大的污水增量,给污水处理系统带来挑战。

五、水务监管能力依然有待加强

全周期全要素管理能力不足。水务管理工作涉及行业众多,管理任务繁杂工作量大,规划、建设、管理、应急等方面全周期管理思路要进一步理顺,城管、生态、住建、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的协同参与有待提高。“十四五”水环境治理工程已经进入建设尾期和运营阶段,管理任务剧增,现有管理人员数量及专业配备远不能满足需要。水务执法难度加大。经营性排水户约有1.6万个,体量庞大,排水许可办理率严重偏低。经营性排水户预处理设施未定期清理,大餐厅、洗车、汽修、农贸市场等“三产”行业私接乱改、乱排污等问题依旧存在,工业废水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仍然偶有发生,污染源管控难度大。排水户摸底工作尚未完成,管理机制亟待健全完善。对经营性排水户违法排水行为的监管执法处罚流程长、处罚力度过大,造成处罚难以实施。全区建设开发强度大,部分建设、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意识薄弱,水土流失控制压力增加。信息化管理未全面覆盖。河流在线监测、水库监测未实现全域覆盖、排水管网在线监测尚未全面铺开;大多数堤防、中小型水闸,泵站等水务工程设施均缺乏相应的监测、监控设备;新型传感设备、智能视频摄像头、定位和卫星无人机遥感、5G+无人设备等新技术应用未得到广泛应用,厂网河站自动化优化调度等基本缺失。市水务局、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及宝安排水公司建立的水质、水量监测感知设备,数据来源广,格式不一,数据共享集成难度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中央关于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加快构建“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加快构建与宝安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水务保障体系,满足市民对更加安全、更高品质、更加宜居水环境的需求,为我区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与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民生为本,保障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务问题作为水务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保障水务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民。

人水和谐,生态文明。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一体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数字驱动。强化水务科技创新,把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水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推动水务发展更强劲、水务管理更高效。

对标国际,高质发展。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对标国际最好最高最优,科学谋划水务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高品位、高标准、全方位系统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水环境治理为主基础上,紧密结合“十四五”全市水务工作重心转移,以及宝安区水务发展需求,全面推动治水三大转变(国内领先向对标国际进行转变;工作重心从“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并逐步过渡到“以管为主”;治水理念从“单一治水”向“六水共治”进行转变),建设“都市水务、生态水务、智慧水务”。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建成与宝安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全要素水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智能高效的水务监管体系,水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更加安全、更高品质、更加高效”改革发展目标,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引领湾区“更高更强更美”的城市水务标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水务可持续发展范例。

更加安全的防御保障。水资源供应能力持续提高,区域双水源双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用水效率显著提高,2025年万元GDP水耗≤10m³(较2020年累计降幅18%以上),供水管网漏损率≤6%,再生水利用率≥80%;供水水质全面提升,实现自来水直饮全区覆盖;防洪(潮)排涝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防洪(潮)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大于等于20年一遇标准,力争50年一遇;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区6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标准,打造生态海绵特色区。

更高品质的生态保障。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相应考核要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255公里碧道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一流滨水生态空间和共治共享的水务文明典范;水土流失面积得到较好的控制,水土保持率≥99%。河湖生态岸线比例不低于区现状及深圳市目标;城市水面率不低于区现状及深圳市目标。

更高效率的管理保障。智慧水务设施加快建设,实现水务资产数字化全覆盖,建成水务预报、预警、预案、预演智慧管理体系;建立与市区水务数据传送通道,市、区水务数据实现共享。强化河湖岸线管控,河湖岸线有效管控比例达到100%。

第三章 水务建设与发展任务

构建1-3-6-8工作思路,即:以水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围绕安全保障、品质提升、高效管理三个方面,落实保原水、优供水、促节水、护河水、治污水、提中水(再生水)六大任务,统筹实施“供水保障、效率提升、立体防御、环境改善、碧道建设、生态修复、智慧管理、精细管控”等八大举措,实现水务共建共治共享。

第一节 保障量足质优城市供水

紧抓全市西江水引入契机,进一步优化全区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骨干输配水支线及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推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建立以“原水为主、再生水为辅”的水源供给布局,完善水厂布局,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水质安全改造,构建“水量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保障体系。

一、优化水源供应布局

优化输配水支线。推进罗田水库至铁岗水库输水隧洞、罗田水厂支线、五指耙水厂支线、长流陂水厂支线和罗田提升泵站工程建设,满足西部片区供水需求。新建铁岗·长流陂支线二期供水工程,保障福永、沙井及规划大空港新城的供水安全,缓解石松支线供水压力。完善水厂双水源。推动罗田、五指耙、长流陂、石岩湖水厂双水源工程、铁岗水库至南山水厂原水工程、朱坳水厂第二水源改建工程建设,新建原水管约15公里,全面提升全区供水风险能力。推进水源水质保护。加快推进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一、二、三、四工程,确保铁岗、石岩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水。开展罗田水库提标工程,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级相适应。推动再生水利用。根据全市再生水布局及管网建设情况,结合辖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进再生水用于城市生态景观用水,以及替代自来水用于工业(主要是电厂、垃圾焚烧厂)和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用水。

二、优化水厂供水布局

实施水厂提标扩容。加快推进水厂新改扩建与处理工艺升级,完成罗田、五指耙水厂新改扩建,新增规模34万立方米/日;朱坳、五指耙、罗田水厂完成深度处理,总规模100万立方米/日,提高应对水源水质突变的能力,提升出厂水质和稳定性。新改建官田、福永2座加压泵站,新增规模8万立方米/日。完善配套供水管网。配套建设给水主次干管网,新改建市政管网约204公里,其中,新建水厂出厂管约40.3公里;新改建管网43.5公里,加强新安、西乡、石岩、福永、沙井、松岗片区区域内管网互联互通;新改建老旧管网85.2公里,切实提高管网水质水压,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结合大空港、宝安中心重点片区建设,新改建管网约35公里。

三、实现直饮水全域覆盖

按照自来水直饮全覆盖目标要求,对全区住宅小区、城中村社区和历史遗留问题居民小区存在水质和供水安全风险的公共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加快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七期、八期工程,改造385个小区,388个加压泵房,惠及人口108万人;继续推进社区给水管网改造七期、八期工程,改造52个社区,惠及人口36万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保障水质卫生安全稳定。

第二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成立区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宣传等多种手段,推动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挖掘节水潜力,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完成“十四五”期间各年度宝安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

一、强化总量强度双控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落实节水责任,督促转变发展方式,严控用水总量,降低水资源压力。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管理,及时更新取水许可台账,规范取水许可建设。坚决落实以水定产要求,大力推进大空港片区、宝安中心区、未来科技城等重点片区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全面推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节水评价标准,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强化计划用水管理,推进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增强计划用水管理水量核定的依据。从严落实项目前期、实施、验收和运行等各阶段节水“三同时”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后续监管工作。在取水许可、节水“三同时”管理中严格落实定额管理,为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严控供水管网漏损

充分调动供水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居民小区安装智能水表,并实现抄表到户。结合道路开挖计划,统筹辖区内道路、管廊、轨道交通、城市开发和旧区改造等工程的建设主体,实施老旧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严控管材和施工质量。健全供水管网安全运营和监测机制,全面推行DMA(独立计量区域)分区计量管理,利用先进的在线感知监测手段,对供水管网实施智能监控。应用先进管网探漏、检漏技术,加强管网漏损监测和维护。建立用水异常、管网渗漏等反馈、报告和快速处置机制,提高漏损控制管理时效。2025年全区公共管网漏损率下降至6%以下。

三、强化用水计量监管

对使用自来水的城市生活、工业、市政、环卫等用水,全面实行计量取用水。加快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立重要取水户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立全区重点用水单位(年用水量达到50万立方米及以上)监控名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和公共供水管网内的单位用户实施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全面梳理重点用水户水平衡测试开展情况,对于已开展水平衡测试的重点用水户,建立水平衡测试结果反馈机制,积极引导取用水单位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推动取用水单位降低单位能耗,提升节水水平,提高用水效率。

四、提升节水爱水意识

加快载体创建。积极推动居民小区、工业企业(园区)、公共机构等节水载体创建,累计建成150个节水载体,引领行业节水,促进对标达标。区属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新建载体必须达到节水型标准。加大节水宣传。发动各行业、各领域,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宣传节水重点工作,营造全民节水氛围。将节约用水纳入各级教育教学和组织培训内容,提高公众节水减排意识。

第三节 持续提升区域防御能力

采用“源头滞蓄、高水截排、管网扩容、低水抽排”等多种措施,统筹推进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防洪系统、防潮系统五大系统工程建设,构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多维立体防洪潮排涝体系,加快推进韧性城区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结合全区“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建设有利契机,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融入城区总体规划、发展单元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建设湿地、碧道、公园等大型海绵项目,打造海绵精品工程。结合碧道与绿道蓝绿空间构建,开展公园广场、滨水区域、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空间的海绵化改造,强化城市与天然绿地、河湖的连接性,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统筹考虑、系统规划重点片区建设要点,对茅洲河干流,西乡与沙井河滨水空间的绿地公园、综合运用植被缓冲带、园林绿化、生物滞留带等海绵措施,打造灰绿结合特色海绵精品。到“十四五”期末,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

二、推动排涝设施提标扩能

结合城市更新、道路建设等高标准治理易涝点43处。新建片区按照5年一遇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局部改造路段结合上下游情况适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加快推动铁仔山片区内涝系统、石龙仔片区内涝系统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宝安中心片区、排涝河片区、大空港截流河以东内涝整治,新改扩建铜鼓路雨水泵站,排涝河河口、大空港截流河南区出口等泵站。

三、推动河库海堤防洪潮达标

紧抓茅洲河干流碧道建设有利契机,加快工程建设,使茅洲河干流全线达到200年一遇暴雨不漫堤标准;完成咸水涌、西乡河以及大空港新城区截流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区一级支流以上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满足50年一遇建设标准。结合新兴海洋基地、宝安综合港围填海工程,加快推进会展海洋城、大铲湾、前海湾等海堤加固建设。全面推动大铲湾凸堤开槽工程1.05公里建设。加快推进宝安区警戒水(潮)位标识物工程建设。

四、完成水库除险加固

加快推进全区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持续开展水库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落实整改,确保水库安全稳定运行。积极推进小型水库安全标准化创建及确界工作。

第四节 巩固推动河流长制久清

按照“全域雨污分流、全域消黑消劣”的治理目标,推动治水由治污向提质转变,以锚定水质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厂、网、河、站、池、泥、源”全要素系统,坚持全要素治理、全周期管理、全流域统筹,狠抓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实施彻底雨污分流,保障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实现流域的水环境系统治理,推动实现河湖长制久清。

一、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持续推进污水处理“三升两降一快”。“三升”,水质净化厂新增规模74.5万立方米/日,完善污水厂的抗冲击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优化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固戍水质净化厂一期出水水质提标改造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总氮一级A标准),大力实施管网混错接改造、破损修复等工程,提升各污水处理厂站进厂水BOD年均浓度。“两降一快”,大力整治外水入污,全面纠治雨污混接,进一步降低水质净化厂前池液位及市政污水管网液位,逐步加快前池液位降速。稳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保障能力。推进铲湾科技城、沙井南环路污水提升泵站建设,重点实施沙井三期进厂水干管、沙井污水处理基地锦程路联调管、福永沙井污水双回路联调管、福永水质净化厂进厂干管系统完善工程、沙井街道锦程路干管综合改造(污水管网部分)等工程;提升水质净化厂站进厂水主干管双回路保障,共计长度约36公里。消除各种截污总口。加快消除各种总口截污、点截污、截流井等截流设施,把生态基流、地下水等从污水管网中剥离开来,消除45个截污总口。对老旧城中村继续深入排查,从污水源头实现彻底雨污分流。加快沿河截污系统改造。开展沿河截污系统排查改造,完成27条、123公里沿河截污系统改造,部分截污箱涵暂时考虑作为污水干管应急备用通道。开展沿河截污管涵末端与污水干管连接闸阀建设,闸阀实行常态关闭、应急开启。开展工业废水纳管评估、纳管标准、处置达标直排入河的工作探索。对现有13座水质净化厂站服务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纳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评估,完善工业废水排放监管体系。

二、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

持续开展老旧管网清疏及修复改造。持续开展老旧管网清疏及修复改造,打通断头管,补齐缺失管,改建瓶颈管,完善接驳管。深入推进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查漏补缺。继续开展排水小区再排查再评估工作。对于未实施源头纳污、雨污分流不到位等工程整治问题,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立即纳入现有相关水污染治理工程予以改造完善;对于设施运营维护问题,由排水企业负责落实问题整改;对于监管执法问题,由各街道办牵头负责督促整改,最终确保实现正本清源全覆盖。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排水设施运营维护、问题整治、监管执法“三合一”联动包干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问题“巡查上报-处理-复核-销号”的项目化闭环管理体系,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在污水零直排区区域内各小区均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参照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程序,全面开展市政排水设施问题整治。根据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进度,逐一完成污水零直排区评估验收工作,经评估验收合格的污水零直排区面积不少于建成区面积的90%,基本实现全域污水零直排。

三、纵深推进暗渠支汊流溯源纳污整治

持续开展暗渠支汊流溯源纳污。通过“查口、溯源、整点、复核、消总”“五步法”,常态巡查监测全区681个小微水体,持续开展暗渠支汊流溯源纳污整治,完成剩余44个、35公里暗渠及34个黑臭雨水泵站溯源纳污,全面纠治各种错接乱接、乱排污水、雨污混流问题,彻底消除污水入河(涵/渠),实现排水口晴天无水或有水时水质监测达标。加强暗渠常态巡查监测维护。继续坚持暗渠支汊流水质定期监测通报机制,重点分析降雨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雨污分流不彻底问题,督促施工单位进一步溯源纳污,促进整治成效长效保持,加强暗渠隐患整治,完成1212处隐患整治。

四、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定位研究

结合污水和污染雨水收集处理目标,在完善区域污水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污水处理设施资产归属、运行模式、规模、保留规划用地等因素,辖区内福永片区污水应急处理项目、福永片区污水应急处理扩容项目、固戍片区污水应急处理扩容项目等6座污水处理设施均可定位作为雨季厂前快速处理设施,兼做污水应急处理备用设施。

五、推动初雨调蓄池建设及污泥粪渣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动初雨调蓄池建设。加快料坑、黄麻布片区6个初雨调蓄池和污水资源化处理站建设,新增调蓄规模5.32万立方米/日。推动污泥厂内源头减量。综合考虑水质净化厂用地条件、环境容量等因素,积极推动污泥深度脱水处理设施、污泥干化设施建设,推进污泥减容减量,将污泥含水率降至40%以下后外运,减少污泥转运成本,构建污泥绿色转运、储存、处理及应急体系。针对不同河道及市政排水管道底泥,定期开展适度的清淤清掏工作,科学有效地对河道及市政管道进行清淤。加强粪渣、油渣处理。积极推动粪渣处置厂建设,并形成统一的清掏、转输体系,实现粪渣资源化利用。开展前海、福永、沙井及松岗片区四大组团内集中设置集中污泥处置厂的建设工作。

第五节 高标打造品质城市碧道

遵循“匹配、理性、自然、优化”四大基本原则,结合宝安山-水-城格局,以茅州河水系为基底,以“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为核心理念,对标“五道合一”的碧道内涵,推进碧道建设,打造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建设“山海连城”品质城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助力宝安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水城融合碧道格局

充分利用宝安区“山海环抱、水系密布”的城市风貌,构建城市碧道建设格局。贯通西部海岸带,串联周边沿线及主要城市功能节点,构建宝安区特色滨海碧道。打造以西部滨海岸带和茅洲河水轴带为主要轴带;构建东部生态景观廊,福永绿系空间廊、西乡绿系空间廊三条主要廊道;划分魅力都市风貌区、空港渔洲风貌区、古韵茅洲风貌区、山水燕罗风貌区、世外石岩风貌区五大主题分区的“两带三廊五区”的宝安碧道主干网络。

二、高标准推进碧道建设

对碧道建设项目实施分年度启动,原则上各项目3年滚动实施,保障2025年高质量完成255公里建设目标。同时衔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项目,与已建设、在建项目相协调,保障碧道项目切实落地。

三、打造茅洲河碧道样板

结合茅洲河(宝安段)干流特征,推进茅洲河碧道建设,分别打造以生态休闲、创新服务、滨水居住,节能环保、绿色智造、产业创新,生态观光、滨海游憩、文化会展、海鲜美食为主题串联若干个功能活力节点的三段碧道。增强燕罗试点段(白沙坑水—塘下涌)水上、水岸的游憩性,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加速低端工业腾笼换鸟,优化滨河岸线空间,依托优质滨水生态及人文环境吸引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性平台进驻,打造山水交汇的生态人文科技小镇。充分利用界河松岗段(塘下涌—沙井河)河湾较多的自然条件,整体提升沿岸景观和休闲品质,结合地铁站点导入人才和城市服务功能。以碧道引领区域空间优化,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入园,打造经济生态化的绿色智创中心。依托界河入海口段(沙井河—入海口)蚝乡、广府文化以及滨海生态资源,服务于大空港及国际会展城衍生的会展游憩、文化展览等产业需求,以水上巴士、游艇联通河海,打造河海联动的生态文化胜境。

第六节 系统构建河湖湿地生态修复

围绕“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变好”的思想,以建设“生态美丽河湖”为主线,以生态源区为基底,开展河流湖库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实施多源补水,实现区域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一、构建水生态复合格局

充分利用宝安区“通山达海,水系密布”的优势,梳理区域滨水生态空间,推动海滨生态湿地建设,构建“两轴三楔”的生态空间格局,保育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基底,建设“山海连城”品质城区。以纵横南北的西部滨海,罗田林场、凤凰山、铁岗-石岩水库、阳台山为核心的水库-山体生态景观二轴。贯穿东西的铁岗水库-铁岗水库排洪渠-西部滨海湿地、立新水库-坳颈涌-西部滨海湿地、罗田水库-老虎坑水库-茅洲河-西部滨海湿地三条链接山-海-城-河的水廊道串联宝安区山-城-海等生态基质,融合区内的生态安全格局、水系格局和绿地格局。

延伸阅读: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务发展查看更多>水务建设查看更多>深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