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04-07 10:01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务发展水务建设深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同意后正式印发。据悉,《规划》共六个章节,总结了宝安区水务“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及其短板,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提出“十四五”期间区水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是“十四五”期间水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单位:

《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区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

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期,深圳踏上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新征程。宝安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城市,在“双区”发展中找准定位,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赋能助力,奋力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为“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战略性、基础性和服务性功能。“十四五”期间,宝安区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在深刻总结“十三五”水务发展成效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市委提出的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十四五”水务发展目标与任务,形成《宝安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作为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期间水务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挑战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宝安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水务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总体战略目标,以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三水共治为总纲,以流域系统治理为主线,以河湖长制为主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建管并重的“八大举措”,形成“1338”治水模式,超常规推动水务发展,水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好转。2020年底,宝安全域消除黑臭水体,“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为宝安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宝安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18项指标,其中,约束型指标14项,预期性指标4项。截至2020年底,15项指标已经完成,目标完成率83.3%。14项约束性指标中,11项指标已经完成,城市防洪(潮)标准、海堤防潮标准、内涝防治标准3项指标尚未完成,目标完成率78.6%。

指标未完成主要原因是:宝安中心区海滨文化公园(二期)方案未定,工程堤岸结构形式、线位及堤内填海范围都与海滨公园建设方案关系密切;沿江高速有改造下沉意向,滨海大道线位受其影响有调整可能,会影响海堤线位布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公布后,大铲湾发展定位需要调整,海岸线需要同步进行调整;空港新城的建设和海洋新城的填海,导致实际海堤应外移。

二、“十三五”水务发展成效

(一)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完成铁长支线(一期)工程、石松石甲线联通工程、大凼分水口至五指耙DN1600输水管工程建设,以及石松支线(五指耙水厂~松岗水厂段)原水管、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前期工作。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全面实施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一期、二期),推进铁岗、石岩一级水源保护区土地征收、清理工作;开展饮用水源保护“雨季行动”,加强长流陂水库库区水质的动态跟踪。全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有效保障片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供水厂网布局不断完善。长流陂、五指耙、朱坳等水厂改扩建和深度处理等各项前期工作全速推进。完成铁岗、九龙坑、燕罗三座村级水厂整合。辖区内九座水厂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导流墙工艺升级全部完成。改建市政管网60公里,接收管网项目112项,管网总长194公里。社区管网改造和优质饮用水入户全面开展。改造57个社区管网,新、改建DN15~DN400给水管258公里。改造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9个街道118个小区,新、改建DN15~DN300埋地给水管约134公里,改建DN20表后管1020公里。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推进。严格把关建设项目计划用水和节水“三同时”管理,深入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4.6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2.05立方米,较2015年降低30.7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82立方米,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为6.2%。

(二)综合防御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防洪(潮)能力稳步提升。完成57条河道整治,长度270公里。茅洲河干流达到100年一遇标准(海堤段200年一遇),支流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西乡河达到50-100年一遇。新增挡潮闸7座,西部海堤达到100年一遇防潮标准(机场段达到200年一遇防潮标准),城市防洪(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城市内涝治理持续推进。加强巡查,及时清疏排水管网,抽调排涝设备,全力加强城市水灾害防御能力。新建排涝泵站26座,新增抽排流量477.7立方米/秒。96个积水内涝点纳入2019年全面消黑工程整治,目前已完成整治53个。新建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达到3年一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宝安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0)》、《宝安区海绵城市试点详细规划(2016-2030)》、《宝安中心区试点片区海绵城市系统化实施方案》等8项海绵研究课题。累计新增面积64.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比达到29.4%,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宝安中心区片区通过雨水径流监测及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整体达标,茅洲河碧道、蚝乡湖公园等7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被认定为典范项目,被南方日报、宝安日报等媒体报道点赞,2020年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考核获得满分,并列全市第一。

(三)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好转

河流水质实现基本消劣。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提前一年零两个月达到地表水Ⅴ类,2020年全年月考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61条黑臭水体实现了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的重大跨越,10条一级支流、21条入海河流达地表水Ⅴ类,13条入库支流达地表水Ⅳ类。污水污泥处理实现拓能提质增效。建成9座水质净化厂以及污水应急和扩容设施,污水处理规模从66.5万立方米/日提升至175.5万立方米/日,提升164%。完成沙井二期、福永应急处理、福永应急扩容、固戍应急扩容等4座厂站提标改造,出厂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固戍一期出厂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V类,实现了全区13座水质净化厂站出厂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V类以上的跨越。全区厂站进厂水COD、氨氮平均浓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年水质净化厂前池液位、市政污水管网液位基本实现低水位运行,外水入污进一步得到纠治,雨后厂站进水增量减少,前池液位降速加快,雨污分流成效进一步显现。完成河道底泥清淤475万立方米,研究编制全国第一部底泥处置标准。暗渠支汊流溯源纳污整治成效显著。创新总结暗渠支汊流溯源纳污治理工作方法,提出全口排查、追本溯源、源头截污、全程分流“四原则”,执行查口、溯源、整点、复核、消总“五步法”,对暗渠支汊流反复开展溯源纳污,经验在全市推广。累计整治河道干流暗渠78条61公里、小微水体681个、点源源头12851个,消除入涵入渠排污口10288个,打开截污总口154个,释放上游清洁基流,逐步恢复明暗渠上下游自然顺流、干支汊流全流域逐级汇流的河流本色。全域雨污分流系统逐步完善。基本建成雨污分流两套系统,新建雨污分流管网4695公里,缺口基本补齐。完成老旧管网改造455公里,排水管网达到18477公里,其中雨水管网9386公里,污水管网9091公里。全面推进排水小区正本清源全覆盖,改造排水小区5122个,建成小区立管2976公里、庭院管1890公里,完成排水小区达标认定3142个。河湖长制加快推进。2020年以来,区、街道、社会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6323次,协调解决事项1675项,实现“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述职机制,对各街道河湖长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建立一河(湖)一档,完成河长公示牌更新,加强宣传报道,畅通投诉渠道,引导公众参与,全力保障水污染治理工程高效推进。

(四)水生态状况总体好转

碧道建设成效显著。编制完成《宝安区碧道建设规划》。建成碧道36.9公里。茅洲河(宝安)6.1公里碧道试点段成为茅洲河流域最具人气与活力的碧道形象客厅,茅洲河展示馆、燕罗湿地公园、啤酒花园等节点已经成为了热门网红打卡点;石岩湖碧道成为生态性、功能性、艺术性兼得的绿色基础设施。沙井河、沙福河—屋山水库—七沥水库、西乡河等6个碧道项目已完成前期。河道生态补水基本完成。建成河流及部分暗渠支汊流补水点共140个,补水泵站5座。建成补水压力管180.5公里,设计补水规模198万吨/日,实际补水规模约103万吨/日。新建暗渠补水管19.9公里,万丰河,咸水涌等典型暗渠实现从明渠补水向暗渠、支汊流补水延伸。河湖湿地生态保护逐步增强。率先完成区级湿地规划编制,在全面截污基础上,通过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建成潭头河湿地、万丰湖湿地、茅洲河燕罗湿地等7处人工湿地。启动塘头湿地、航港湿地、红坟湖湿地等一批湿地建设。南昌涌、西乡河、沙福河等13条“多面光”河流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成为新的治水亮点。江边社区水塘等47个小湖塘库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铁岗、石岩水库周边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增加。

(五)水务精细化监管全面推进

智慧水务建设有序推进。2017年正式上线运行国内首个河(湖)长制智慧管理软件“宝安河务通”APP,实现环保水务巡查执法工作“全面巡查、巡办分离、智慧管控”。完成GIS平台升级和功能升级(含CS、BS),管网压力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系统建设,开展管网漏损监测系统建设。网络基础建设、硬件设施完善、MIS系统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智慧水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在重要河段建设20个水质在线监测点,开展长流陂水库大坝位移、渗压、渗流监测,安装16个易涝点水位监测,在8座水库、水质净化厂进出水等位置建设了22套视频监控,在西乡河流域沿河污水管网设置了30个泥位、液位监测点。排水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排水管理进小区工作逐步深入,制定了《宝安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流程和方案。首批三大示范区220个小区已基本完成创建,第二批952个小区正在快速推进。构建全市首个较为完善的排水信息GIS管理系统,形成全区排水系统“一张图”,完善排水信息APP系统,实现管理、巡查、排查、整改智能化。建成排水管网液位监测站218个、流量监测站10个、在线雨量计6台。修订完善《宝安区排水管网运营管理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实行精细管养,平均每年巡查排水管网55万公里,管网清淤3083公里。持续推进QV、CCTV管网检测,共检测4470公里,发现较大隐患2623处,完成整改889处,剩余正在加快整改;开展新旧管网内窥检测缺陷问题整改,发现结构性缺陷2.1万处,完成整改1.5万处。水库标准化快速推进。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成立区水库管理中心,完成年度7座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任务并通过市区考核认定,其中6座小(1)型水库达到I级标准,1座小(2)型水库达到II级标准。

(六)水保审批与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水土保持审批比率显著上升。按照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要求,严格依法行政,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及备案工作。通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严惩水事违法案件、加强汛后跟踪监督、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建项目排查、加强水土流失隐患区安全防范等水土保持监管,“十四五”期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年均5.95平方公里以内。涉水违法查处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各项水务执法行动,下达处罚决定书1594宗,处罚金额20249万元,对偷排粪渣行为进行立案并移交司法处置,大幅提升了水政执法的震慑力。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水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出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明确指出治水要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成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宝安水务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水务“补短板、强监管”工作。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水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要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水务作为城市发展基础保障,应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三)“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水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五大战略定位和202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发展目标,部署“五个率先”重点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增强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宝安区作为深圳西协战略桥头堡,应抓住有利契机,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创新治水理念,统筹推进重点水务工作。

(四)国务院办公厅对城市内涝治理明确了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五)宝安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的发展方向要求水务提供更高效率的支撑。宝安区深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携手前海共同打造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全力打造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智创高地;打造西协战略桥头堡,珠江口东西岸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全面推动“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的城区格局、“六位一体”的国际交通枢纽体系、“三城一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深中通道门户区建设。宝安水务要适应城市发展进程,把握机遇、开足马力,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形成科学高效、创新协调的水务发展体系。

第三节 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宝安水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对标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以及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水务在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挑战。

一、供水安全依然存在风险

本地水源总量有限。宝安区缺水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136立方米,为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73%。境外水源结构单一。境外水资源是宝安区目前城市供水的主要来源,境外调水量占总供水量的80%以上,对境外水源的依赖程度极高。水源网络支线配套尚不完善。松岗地处水源供水网络末端,原水管网不完善,导致松岗水厂原水供应严重不足,水厂供水能力无法发挥,存在地域性原水供给紧张的局面,用水高峰期需从周边区域调水;目前沙井、福永、松岗6座水厂,通过石松干线DN2600管道单管供水,安全保障性不足。饮用水源保护压力巨大。铁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施工受林地占用审批、征地拆迁、设计变更等制约因素较多,进展不理想,完工压力巨大。水厂配套设施存在缺陷。国际与国内知名品牌混用,品牌档次参差不齐,品牌型号不统一,部分设备老旧,故障率高。部分水厂配电设施使用时间较长,设备老旧。工艺构筑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及缺陷。供水管网互联互通不足。管网布局以街道为单位各自独立,缺乏系统性联通。宝安大道、广深公路、松福大道、洲石路等区域内四条主要互联互通管均未正常使用,区域间供水调度保障性低。宝安大道玻璃钢夹砂管爆管频发,存在安全隐患。局部片区水压不够。燕罗、宝安22区等片区供水设施局部尚未完全完善,无法满足城市供水管网服务水压(32米)要求。节水效率有待提高。2020年宝安区万元GDP用水量为12.05立方米,高于同期深圳市平均水平7.32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二、局部防御能力依然不足

城市应急防御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距离超大城市安全要求的防洪200年一遇、排涝100年一遇标准差距较大。海堤和(感潮)河段提防标准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城市的防洪潮及内涝防治标准提高,以及沿江高速下沉、海滨大道调线、海洋新城建设等外部条件变化后,相应的防洪潮规划未能及时修编调整,宝安区中心海堤工程、大空港海堤工程无法按照规划情况实施,导致城市防洪(潮)标准、海堤防潮标准2项指标“十三五”无法达标。西部沿海岸线大部分达到100年一遇防潮标准,距离城市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仍有差距。河道治理未全部达标。茅洲河干流107国道-白沙坑水汇入口5.1公里不能满足200年一遇标准,白沙坑水至龟岭东水段共3.3公里河段堤防发生漫溢,龟岭东水至107国道共河段右岸1.8公里堤防安全超高不足,洋涌河闸上150米至107国道段左岸1.1公里堤防安全超高不足。目前,仍有截流河、西乡河、咸水涌等河流在整治,暂未全线达标。河道用地遭侵占严重。沿河两岸建筑密集,河道用地被严重压缩,导致排水通道不畅,河道行洪、滞洪能力下降。暗渠化河道结构安全存在较大坍塌隐患,可能造成公共安全事故。上盖物业整治困难,复明处理进展缓慢。雨水排涝系统有待完善。部分水闸、排水泵站年代较久,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雨水系统建设投入不够,由于宝安区建设年代较早,早期雨水管道建设标准不高,低于3年一遇的排涝标准约占50%。部分入海(感潮)河流末端未设置排涝泵站,雨水排放、分区排涝体系不够清晰。内涝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依旧有43处内涝积水点需整治。海绵建设面积尚未发挥成片效应。海绵城市监管流程和监管主体尚未明确,管控机制和措施尚未落实到位,空间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单个海绵项目并未形成有机整体,未能发挥成片累计效应。

三、“长制久清”依然面临挑战

河流稳定消劣仍有差距。西部海湾地区感潮河段,由于潮汐影响,海水与河道水质相互影响,治理效果不理想。全区2条跨市河流、7条跨区河流存在治理不同步、协调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深莞跨界的茅洲河流域,约40%位于东莞侧,截污、清淤等治理进度相对滞后,影响茅洲河治理成效。区域内河流水质以地表水V类标准为主,河道本底条件差,自净能力不高。雨污分流仍需查漏补缺。沙井一期、松岗一期及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存在外水入污、工业废水等因素影响,提质增效任务完成存在困难。水质净化厂站进厂主干管未实现双回路保障,污水泵站普遍存在输变电系统、出水压力管系统单回路等问题,102个雨水泵站仍有34个未消除黑臭。45个截污总口尚未消除,混流合流制系统留下众多截流井,雨季雨水会被截流进入污水管网;老旧排水管网数量多,存在较多3、4级结构性缺陷以及功能性缺陷,核查、整治率不高。宝安大道污水干管,九围污水干管等关键管段改造尚未打通,成为影响河流水质“卡脖子”问题。城中老村新老建筑物交替,原有排水设施不健全,建筑物破旧,巷道狭窄,暗渠较多,改造难度较大。较多压覆暗渠支汊流或侵占河道暗渠支汊流蓝线的建筑物没有设置暗渠化粪池。面源污染管控任务艰巨。城中村内居住人口密集,农贸市场、餐饮行业,以及洗车、汽配,美容美发、垃圾中转站雨污分流改造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建设完成,易出现正本清源“返潮”现象。工业废水纳管影响进厂水质。部分企业排放的废水氨氮、COD偏低,对水质净化厂进水水质影响较大。偷排问题依然存在。仍存在一些小废水企业,存在晚上及雨天偷排、或者不达标排放情况。各种不达标污水纳管后对水质净化厂的生化系统造成冲击,甚至损坏,多次出现处理能力、出水水质、处理量下降等现象。污泥资源化处置设施存在缺口。粪渣处置无去处,排水公司日常管养清掏出的通沟污泥以及河道底泥清淤产生的污泥无永久出路。

延伸阅读: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务发展查看更多>水务建设查看更多>深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