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总投资超236亿元 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

2022-11-16 16:3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污水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深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

1.完善一般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体系

实施一般固体废物源头治理。继续实施工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处置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垃圾焚烧厂、燃煤电厂炉渣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拣暂存体系建设。推进金坛区重庆长江铸造砂芯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成新北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试点、常州经开区家居企业固废集中收集处理中心建设,探索利用隧道窑协同资源化处置一般工业污泥,以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为重点,开展综合利用示范。

2.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结构调整

补齐表面处理污泥和含铜污泥等类别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短板。控制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采取多元投资和市场化方式建设规模化危险废物利用设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开展专业化建设运营服务。到2025年,新增危废收贮能力1.7万吨/年,处置能力13.05万吨/年,新增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能力19.68万吨/年,新增工业污泥处理处置45.7万吨/年。

3.优化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方式

推动医疗废物焚烧、等离子等处置项目建设,优化处置方式,保障医疗废物处置安全。健全县区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体系,2023年底前,实现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

4.加强危险废物与工业污泥全过程监管监控

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为契机,依托全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数字化统一平台,通过跨部门涉废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数字化协同,打通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链条,深入挖掘分析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各环节数据,提高风险防范和智能预警水平。加强污泥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污泥转运和处置“联单制”。

5.实施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绿岛”

在涉磷表面处理、VOCs高排放等集中区域开展“绿岛”项目建设,集约建设污水处理、喷涂中心、危废贮运处置等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帮助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解决治污难题、降低治污成本。2025年底前完成8个以上“绿岛”项目建设,加强已建“绿岛”项目的运营管理。

(六)强化生态保护能力

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绘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的蓝图。在“一江一河四湖”(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滆湖、长荡湖、天目湖)以及城市近郊等区域,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设工作。2025年底前,至少建设11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武进以滆湖退圩还湖项目为重点,金坛和溧阳以长荡湖退圩还湖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打造区域型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集群。

2.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

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编制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常州市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开展长江(常州段)鱼类、浮游动植物、湿地底栖生物及鸟类等长期监测,科学评价长江(常州段)生物多样性,并且择址建设长江(常州段)生态观测固定站点,提升长江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打造集科普、展示、宣教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建设天目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中陆生维管束植物、鸟类等类群的观测与分析,重点掌握宜溧山区低山丘陵地带分布规律及林分组成特点。开展溧阳重要生态区域动植物多样性补充调查、生物多样性编目及标准库建设,建设生物多样性信息化平台。到2025年,建立“一江四湖”区域生态观测网络,全市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提升。

3.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加快养殖场设施装备改造提升,鼓励有需求的种养主体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基础设施,推动粪污规范处理、就近还田利用,打造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畜牧业绿色生产基地。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试点实施农田退水治理,在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试点基础上,结合生态河道建设,稳步推进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推进农田退水净化利用。到2025年,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技术。

(七)增强清洁能源供应能力

1.深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贯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科学分解能耗增量和能耗强度目标;根据江苏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对常州市钢铁、化工、建材、冶金等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单位产品煤耗对标淘汰制度,严格按照中天钢铁集团(南通)产能置换方案,实现中天钢铁产能置换。持续开展煤电机组节能减排行动,提高洁净煤发电机组比重和煤炭利用效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以上。

2.提高非化石能源供应能力

进一步扩大生物质能、太阳能光热、风电、地源热泵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合理开发生物质、光热和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应用推广“光伏+充电桩”、“光伏+路灯”、“光伏+建筑”等新技术、新装备;利用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持续开展金坛区、天宁区、钟楼区和经开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力争到2025年实现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300兆瓦。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左右,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3.提高“绿色交通”发展水平

推进交通载体电气化,完善电动汽车城市充电网络和城际快速充电网络,加快船舶岸电、空港陆电受电系统建设。实施“绿色车轮”计划,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和政府机关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常武地区公交专用充换电站建设,推动“电动溧阳”建设。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市与电动汽车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充换电服务网络,建立与人口分布、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相适宜的公共充电网。

(八)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支撑

1.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持续加强街镇监测点位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格;完善区级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推进水源地、省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市区镇三级联网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完善遥感监测网络、视频监控网络及无人机综合管控网络。到2024年底,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等。

加强固定污染源全过程动态监控。推进排污许可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视频监控系统,以及主要工段用能(包含用电、用水)监控系统的安装与集成联网,到2025年,实现全市排污许可领证单位排污、视频、用能联网监控全覆盖。

加强其他重点领域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移动源在线监控,配合国家、省级部门完善三级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加快建立多类型农业农村污染来源的监测监控体系,推进农业面源监测能力建设。推进规模以上入河(湖、海)排污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2.提升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能力

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为重点,实施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建立健全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体系、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合理确定园区各类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推动园区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园区环境质量。2023年全面监测、科学核算园区环境质量、排污总量,推动核算结果应用;2024年在其他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推广普及。

3.提升监测监控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统一调度、科学分析、快速响应的监测监控机制。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立覆盖监测任务管理、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站点数据采集及质控运维、污染源监控数据采集及质控运维、数据综合分析为一体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整合能力,在整合市、区两级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数据及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环境监管业务数据、环境空间数据,构建市级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全景数据资源中心,建立监测监控数据共享机制。建成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金坛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和溧阳市天目湖流域水环境水质目标管理信息化平台。

(九)提升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

1.提升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能力

实施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按照“常态+应急”相结合的模式,对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及湖区近岸带实行常态化生态清淤,对湖泛易发区及时开展应急清淤。加强蓝藻打捞处置设施、运维体系、监测能力建设和装备技术研发,完善蓝藻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现有巡查机制和巡查监测工作方案,构建无人机低空巡飞系统,提高蓝藻监测预警水平。2025年底前,完成太湖蓝藻打捞处置能力提升工程、藻水分离站新改建项目。

2.强化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围绕全市长江、太湖、京杭运河、饮用水源地等重要敏感目标构建全市“1+7+N”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即形成1个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7个板块具体实施方案,N条重点河流应急处置方案和实际案例)。2023年底前完成半数重点河流应急防范工程建设;完成全部重点园区三级防控体系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

推进环境应急系统及物资储备装备建设。在省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的框架下,建设全市统一部署的生态环境应急调度系统,围绕信息化、全链条管理,按流域、区域绘制环境风险地图,建立信息报告、响应指令发布、预案电子备案、隐患排查管理、应急物资云、救援队伍与专家信息管理等应急调度与辅助决策系统。重点园区应急指挥平台与省环境应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按照社会储备、就近调配、快速输运、储备充足的原则,依托企业、社会等环境应急资源,结合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体系重点应急物资建设,完善各辖市区环境应急物资库。

(十)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现代化

1.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协同高效衔接

打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建设、处置机制障碍,推动制定并执行区域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处理技术规范,积极拓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模式,重点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基地,工业、农业、服务业“绿岛”等项目建设,提升设施覆盖水平及运行效率。探索建设集多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

2.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

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鼓励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度良好、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公平进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园区、产业基地等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深入开展专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升污染治理效能。鼓励大型环保集团、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组建联合体,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3.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化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大对智慧能源体系、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全过程智能化处理体系等的探索建设力度。以数字化助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园区、区域整合现有资源搭建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将各类设施纳入统一监管,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系统。

四、重点工程

本计划安排重点工程投资匡算总额超236.8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资匡算161.7亿元,社会化投资匡算75亿元,具体情况详见下表,重点工程明细表详见附表。

重点工程投资估算表

183.png

五、保障措施

1.抓好责任落实。全面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各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大环保格局,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项目实施联动衔接机制。制定《常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和分工》,明确各相关部门、辖市区人民政府及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工作职责。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生态中轴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按时推进,确保项目落地。

2.统筹政策支持。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生态中轴”建设、“两湖”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契机,加强顶层统筹、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用能、排污总量等指标时要依规对相关项目予以倾斜,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开发保护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关系,要统筹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避免盲目决策。

3.强化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环境保护税收入全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积极落实相关资金,抓紧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财政、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要积极落实资金渠道,保障目标完成。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债券、EOD模式等支持重点任务建设。

4.增强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工作,研究、开发和推广低成本、操作简便、高效的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加强污染防治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查看更多>污水治理查看更多>工业固体废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