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生物碳固碳”相关结果79

      来源:中国矿业报2021-07-30

      大气中的co2被陆地和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后进入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和水圈,部分被吸收的碳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最终成为碳汇,另一部分通过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分解重新返回大气。

      来源:教育部2021-07-29

      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技术以及低品位余热利用等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开发生物质利用、氨能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非含氟气体利用、能量回收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

      来源:石油科学传播2021-07-09

      2010年,我国科技界提出了碳捕集、碳资源化利用及碳封存并重发展的思路,形成了ccus的理念。目前这一理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定。...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ccus作为减碳、固碳技术,已成为多个国家碳中和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鼓励ccus发展。

      来源:生物质能观察2021-06-22

      那么,做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在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能发挥哪些作用,可能是很多人都较为关心的问题。...而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污、厨余果蔬垃圾等)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沼液是天然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返田后,将增加土地养分,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固水、固氮、固碳能力。

      来源:山西科技厅2021-06-22

      第四,稳步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天然气/生物化工的耦合,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煤化工用能的占比,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煤化工过程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二、煤化工发展方向多数煤化工过程都要直接或间接排放一定量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技术具有固碳属性。比如,以煤为原料合成尿素,每吨尿素可消耗二氧化碳约735公斤。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2021-06-16

      根据测算,到2060年我国有75%-80%的能源由零碳能源提供,剩余的20%-25%则依然采用传统化石能源,这部分的碳排放必须通过人为固碳手段加以控制,而国土空间绿化就是其中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2021-06-12

      二是扩大能源增量,大力发展多元化能源,在保障阶段性能源安全和碳基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发展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三是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

      人物专访 | 潘家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实现?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2021-06-08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固碳形成碳汇的过程,但是它又通过枯枝落叶的腐烂,最后又全部回到大气,综合上它是平衡的,长时段上不会无限的积累碳下去,即使作为碳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是来自于大气

      来源:环球网2021-06-02

      五是加快生物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的固碳能力,加速城镇生态系统碳汇保护与提升。...、生物制造技术、甲烷化技术、吸碳建材技术等,以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碳中和背景下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

      来源:生态修复研究2021-05-28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原有耕地、林地、草地等高碳汇型用地转为矿坑、工业场地、排土场等碳源型用地,造成区域固碳能力的损失;采矿过程会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有不同程度影响,致使土壤质地变化(如微生物、有机质含量变化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24

      海草床在全球分布面积不大,仅占海洋面积的0.1%,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算,全球海草床年固碳量约占海洋总固碳量的18%。...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肖溪介绍,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16

      深化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评估等技术攻关,不仅是土壤碳增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国家制定土壤固碳调控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一方面,应加强土壤碳汇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2021-04-14

      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充分利用各类余热资源与生物质能源,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驱动达峰。...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抵消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案例。工程措施达峰。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一文了解CCUS技术如何助力碳中和

      来源:腾讯研究院2021-03-31

      2 / 固碳潜力(1)年度:至2050年生物质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都可以每年碳捕获和封存5-20gtco2。...1 / 技术要求(1)生物质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土地管理:生物量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获得资源,理想状况下这也会加强土壤中的碳固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2)地质:确认和管理安全的存储地点。

      碳中和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来源:资产交易信息2021-03-29

      增加碳汇,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碳浓度,通过发展固碳技术或者生物碳汇。生物具备强大的固碳潜力,因此有效开发生物固碳可以成为缓解气候变化举措的补充。

      来源:北京日报2021-03-24

      2除了种树,固碳还要用高科技干预从逻辑上讲,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减少输入,即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我们的能源获取方式,不再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碳燃料,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是增加去路

      碳中和:四十年投资蓝图徐徐展开 将衍生出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

      来源:平安研究2021-03-08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将实现颠覆性的调整,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第三,工业领域节能。...2020年12月25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了《碳排

      来源:新华日报2021-03-05

      宋青介绍,目前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发展林业碳汇技术和碳捕集封存工程技术两大类,林业生物碳汇作为“绿碳”,具有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且固碳量大的优势,在“碳中和”中贡献潜力大。...张雷举例,比如高炉焦炭炼钢将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和船舶的燃油将被电动和燃料电池技术取代,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化工技术产生丰富的零碳并且可回收降解的工业材料。

      来源:中油工程建设2021-02-07

      但是,对捕集的co2的需求量不如供应量大,因此大部分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都集中在固碳上——将碳排放到一个不会导致气候危机的地方。...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属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类,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可用于一次性包装材料、餐具、保鲜材料、一次性医用材料、地膜等方面。

      来源:无机盐工业2020-12-11

      该方法具有固有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类似于传统的生物废水处理,因为生物过程仅需要食物源(碳)、环境温度和日光来维持。...该研究还表明,总无机碳(tic)浓度与吸附液中吸收的co2量成正比,并且溶液ph可用作光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质培养阶段的控制参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