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脱碳”相关结果422

      来源:电力招标采购网2021-08-10

      工艺及固废产生来源分析此煤制天然气项目是以煤为原料,装置的设计内容包括:煤气化(固态排渣碎煤加压气化+粉煤加压气化)、变换及热回收、脱硫脱碳、冷冻、甲烷合成、硫回收、酚氨回收、焦油加氢装置及相应的热电站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09

      李新创表示,实现深度脱碳的途径包括氢能冶炼、电解还原、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生物质能利用。现阶段,生物质能不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条件,电解技术仍处于实验基础研究阶段。

      霍普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早日实现!

      来源:南京霍普斯2021-08-06

      2010年,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脱碳工程项目中,针对电厂客户对吸收塔入口、出口(及碳捕集装置出口)、再生气出口的监测要求,深度考察客户工艺类型和工况组成,为客户定制化设计脱碳补给装置全流程co2监测分析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5

      先前的试点碳市场省市又该如何利用全国与地方两个碳市场探索各具特色的脱碳路径?长远看,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稳步成熟,地方碳市场试点又将何去何从,下一步工作应如何做?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交通运输篇)

      来源:中研顾问2021-08-04

      三是航空脱碳难度大,非化石燃料替代面临技术瓶颈,缺乏商业化量产的电动化技术,氢能替代绿色溢价高达343%(未考虑购置或改造成本),目前尚未形成可行的脱碳路径;根据万得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飞行次数是美国的

      来源:《旗帜》2021-08-04

      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的发展对钢铁、水泥和化肥制造等难脱碳的行业非常重要,但成本昂贵。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中和重点行业分析(工业篇)

      来源:中研顾问2021-08-03

      不同具体行业工艺改进可以大幅提高碳排放量,例如:钢铁行业中的长流程钢,可基于工艺改造的脱碳路线,具体采用基于氢气的直接还原铁(dri)、电解法炼钢、生物质炼钢等技术;在水泥行业,生产过程总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总量的

      来源:宏春观察2021-08-02

      碳达峰、碳中和是阶段性目标,要如期实现,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能源特别是电力行业深度脱碳,生产数量充裕且高效的清洁能源,开发碳捕获、使用和储存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结构、

      来源:环球网2021-08-02

      碳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对当前的世界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是改变经济版图,低碳/脱碳行动会导致全球战略性行业产业链的重构,冲击现存的经济体系,特别是碳税的征收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二是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主要包括碳市场和碳税,计划实施的有3项,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5%;2020年,世界各国的碳定价机制收入高达530亿美元;截至2020年12月,共有127个国家、823个城市、101个地区和1541家公司作出脱碳承诺

      全国碳市场启动 碳价进入新时代

      来源:郭丽丽的研究札记2021-08-02

      同时,在全球进入深入脱碳,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背景下,减碳成本有望逐步提升,未来碳价将进入上升通道。正文1.

      什么是碳中和背景下的CCUS?

      来源:郭丽丽的研究札记2021-08-02

      ccus 可以捕集发电和工业过程中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多达 90%的 co2,脱碳水平较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泄漏、污染物排放等风险。

      碳中和电力系统中 煤电还是“压舱石”吗?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1

      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脱碳政策和目标,并公布了逐步淘汰煤炭的时间表(见表2)。...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国内关于煤电的争议,然后分析了煤电退出的国际进展,再者介绍了电力系统脱碳前沿研究的发现与结论,最后剖析我国煤电在碳中和愿景下的长期去向。

      来源:中钢集团金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21-07-30

      £外购电力碳排放受电力供给结构决定;电力系统深度脱碳直接降低钢铁行业外购电力碳排量。钢企外购电力占比低。

      钢铁行业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钢铁行业碳中和现状与减碳路径分析

      来源:华宝证券2021-07-29

      外购电力碳排放受电力供给结构决定;电力系统深度脱碳直接降低钢铁行业外购电力碳 排量。钢企外购电力占比低。

      来源:教育部2021-07-29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减排评估、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安全-重大风险识别与人类活动适应机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机制、脱碳路径优化、数字化和低碳化融合等机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2021-07-28

      2020年12月,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碳计划”发布《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向大气中排放340亿吨二氧化碳,与2019年相比减少24亿吨。根据《巴黎协议》,全球必须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量迅速降至

      来源:交汇点2021-07-28

      肖睿介绍,根据燃烧状态不同,碳捕集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燃烧前脱碳、燃烧中脱碳和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即前端脱碳)是指将煤气化后将二氧化碳和氢分离,即煤制氢的过程。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碳中和对标与启示(英国篇)

      来源:中研顾问2021-07-27

      3.对我国的启示(1)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转变能源发电结构全面推进能源生产脱碳。...这种多能互补、广域平衡、清洁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式,将打破能源供给的资源约束和时空约束,充分利用资源差、负荷差、电价差,推动能源结构布局优化和效率效益提升,实现全面脱碳转型。全面推进能源消费脱碳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2021-07-21

      ccus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是深度脱碳的重要手段,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是驱油增效的重要方式。

      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研究

      来源:电力勘测设计2021-07-20

      烟气脱碳技术运行成本较高,且捕集下来的co2还没有很好的利用途径,因此现阶段燃煤机组大规模脱碳还难以推广。生物质在燃烧及发电利用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因此掺烧生物质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相较于纯燃生物质机组、烟气脱碳等碳减排方案,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在机组效率、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均优势明显,是目前较为合适的燃煤机组碳减排及生物质能利用方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