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指数(H和D)仅从多样性的角度判断水质,对耐污种与敏感种之间的演替反应不灵敏,可能会限制评价的准确度(孙伟胜等,2015);BI是基于底栖动物耐污值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能较准确地判断水质受污染程度(耿世伟等,2012),但底栖动物耐污能力可能存在地域差异。本文中,3种指数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显示水体由修复前的重度污染改善为中度污染,说明沉水植物构建后,水质的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沉水植物构建对水质的影响
沉水植物构建前,示范区各水质指标平均质量浓度如下:TN为8.83mg˙L-1,NH4+-N为2.57mg˙L-1,TP为0.68mg˙L-1,CODcr为68.81mg˙L-1,Chl.a为143.34μg˙L-1。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TN、NH4+-N、TP和CODcr指标均为劣Ⅴ类,分别为Ⅴ类标准限值的4.42、1.29、1.70和1.72倍。沉水植物构建后,水质明显改善,TN、NH4+-N、TP、CODcr和Chl.a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96、0.27、0.05、21.15mg˙L-1和1.18μg˙L-1,分别下降了66.48%、89.49%、92.65%、69.26%和99.18%,去除效果显著(t分别为-5.263、-13.229、-5.008、-12.331、-14.728,P<0.01)。
这可能是水生植物对水体营养盐、有机物的吸收、吸附及其附着微生物群落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李丽等,201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构建后,NH4+-N、TP、CODcr和Chl.a的质量浓度变化(图3)与沉水植物生物量变化(图1)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81、-0.875、-0.958、-0.983,P<0.01),表明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NH4+-N、TP和CODcr的质量浓度,并且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整体来看,生态系统构建初期(2015年9月—2016年2月),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显著,除TN指标外,NH4+-N、TP和CODcr均由构建前的劣Ⅴ类提高到Ⅲ~Ⅳ标准。示范区经过半年的修复,水体清澈透明,沉水植物密布于水底,形成了“水下草坪”的美景。
2.3水体中7种农药质量浓度及生态风险变化如表3所示,示范区构建前,水体中马拉硫磷、乐果、毒死蜱、氰戊菊酯、腐霉利、甲拌磷、乙草胺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6、2.52、2.00、0.26、0.33、9.71、5.16μg˙L-1;示范区构建后,氰戊菊酯和腐霉利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检出限(31ng˙L-1;44ng˙L-1),其他5种农药的平均质量浓度依次为1.07、1.19、0.19、1.95、0.30μg˙L-1,均呈显著下降趋势(t分别为-28.495、-5.884、-18.512、-34.918、-68.069,P<0.05)。
本研究中,乐果和马拉硫磷的平均去除率只有50%左右,其他5种农药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75%,可能是由于乐果和马拉硫磷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较低、光解半衰期较长所导致。Matamorosetal.(2012)研究了生态塘对新兴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指出由于生态塘水体受阳光直射的影响,易光解的化合物在水塘中的去除率相对较高,因此农药自身的理化性质也会影响其去除效果。植物对水体中农药的去除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Hinmanetal.(1992)发现黑藻可以快速吸收水体中的阿特拉津等农药,表明植物体可以直接吸收水体中农药。王庆海等(2010)的研究指出,植物的存在提高了毒死蜱在水体中的降解速率常数,缩短了毒死蜱的半衰期,这是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的作用。
Roseetal.(2008)指出,在池塘水体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促进农药的沉降,并减少其水解。综上所述,植物可通过直接吸收和间接作用,包括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促进沉降和减少水解等过程,提高对农药的去除速率,减轻水体中农药污染的程度。
沉水植物构建前,7种农药的RQ值依次为5.68、1.40、6.90、13.68、0.13、242.75、1.78,除腐霉利为中等风险外,其他6种农药均属于高风险,污染状况较严重。沉水植物构建后,马拉硫磷、乐果、毒死蜱、甲拌磷和乙草胺的RQ值分别为2.82、0.66、0.66、45.75、0.1,氰戊菊酯的RQ值小于1.63,腐霉利的RQ值小于0.02,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腐霉利降为低风险;乐果、毒死蜱和乙草胺的RQ值均低于1.0,降为中等风险;虽然甲拌磷的去除率高达79.92%,但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大,RQ值仍很高,因此属于高风险;此外,马拉硫磷仍为高风险。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