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山东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含高比例难降解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差。通过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对该厂的生化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该处理工艺为“预处理+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深度物化处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水质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
1工程概况
1.1工程背景
山东某污水处理厂负责该区境内经企业自身预处理后的生产废水、区内居民的生活废水及区内居民的生活废水。其生产废水包括印染废水、制革废水、制药废水及其他工业废水,其中以印染废水为主,占总污水量的70%~80%。其水质组分复杂,难生物降解物质多,水量水质波动大,色度深,可生化性极差,且含有毒物质,给后续的生物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1,2]。原处理工艺难实现出水水质达标,需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
1.2设计规模
设计处理规模5万m3/d,其中一期工程2万m3/d,以满足近期污水处理需要。该污水处理厂建成于2007年7月,至今已运行将近8年有余,目前处理废水平均约1.6万m3/d。
1.3废水水质
随着当地各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大,主要为印染废水、制革废水、制药废水等,其中排放的印染废水比例高达70%~80%,导致实际进水水质和原设计进水水质相差很大,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经改造后的出水水质指标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该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情况及设计出水水质见表1。
2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升级方案
2.1污水处理厂原处理工艺及现存问题
该污水处理厂原处理为预处理+水解酸化池+氧化沟+深度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运行时存在问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低下,运行时池中污泥浓度低、活性差,无法发挥其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氧化沟中污泥的驯化程度不够,营养物质的缺乏,导致微生物的活性较差,不耐冲击负荷。原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只能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2.2污水处理厂工艺系统的改造方案
在基本保留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后处理工艺为预处理+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深度物化处理,具体工艺流程见图1。
(1)水解酸化池改造:1#和2#水解酸化池有效容积均为3500m3,水力停留时间共10.5h,其尺寸为L×B×H=27m×20m×7m,每个水解酸化池均分为3个反应池。
改造主要包括:①增设污泥回流泵,回流30%的二沉池污泥至水解酸化池进水端,可快速提升其污泥浓度,利于其快速启动[3];②安装并合理开启水下推进器,在水解酸化池中合适位置布置水下推进器,可控制池内DO浓度在兼氧范围为0.01~0.2mg/L,且能促进泥水充分混合;③安装填料,在每个反应池中均安装弹性填料,每个反应池需要填料约3360条弹性填料,安装时距池壁3m,上端距水面0.5m,用固定螺栓安装填料框架,框架长21m,宽6.4m。
(2)接触氧化池改造:将3#水解酸化池改造为接触氧化池。有效容积约为6000m3,其尺寸L×B×H=35m×32m×6m,停留时间约为9h,其曝气量为111.11m3/min,气水比控制在10∶1,共分为4个反应池。
改造主要包括:①曝气管布设,曝气管从鼓风机房引出到3#水解酸化池廊道间隔处,曝气器采用自主研制的曝气器,材料采用PVC管,斜45°开直径约为3mm小孔,每间隔5cm交错开一个小孔;
②污泥回流管布设,从原污泥回流管线处再接一根污泥回流管至3#水解酸化池前端进水处;
③安装好氧生物填料,在每个反应池内均安装3m长弹性填料,填料距两端池壁为3m,距设计水面0.5m,每池需约5545条弹性填料,用固定螺栓将填料框架固定于池壁,框架长26m,宽8.5m。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泥浓度高,对于系统冲击负荷耐受性较好,既能够增加好氧停留时间,有利于稳定后续氧化沟工艺。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