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国际视野】城市防洪涝 各国有啥招

2016-08-26 11:43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高伟东关键词:城市内涝城市防洪城市排水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起步较早,但由于人口密度高、硬化面积大等原因,洪涝灾害也如影随形。

为了减少洪涝对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转造成的影响,不少国际化都市进行了探索,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美国:雨水管理学问多

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美国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如美国1972年颁布的《清洁饮用水法》,使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不仅满足防涝需要,而且加入了加强对排水“水质”进行管理的内容。另外,美国多个州制订了强制性防治城市内涝的法律、条例,规定城市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等等。

此外,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环境保护署加强了对分流制系统中的雨水排放污染物质的管理。美国新建项目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制,主要目的是截留并适当处理暴雨初期的地面径流,消除分流制雨水系统对水体的污染。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认识到,传统的雨水管理系统设计理念有很多局限性,如强调雨水的快速收集和在系统末端的集中排放与处理,忽视了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等。这些局限性往往导致雨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不足,雨水管理系统投资过大等。鉴于此,一批创新性的雨水管理理念逐渐兴起,低影响开发(LID)设计方法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同传统的雨水管理系统设计方法不同,LID理念重视雨水排放的源头控制,强调人工排水系统应最大限度模拟自然界的水文环境,尽可能降低雨水系统对自然界的影响。此外,许多基于LID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如绿色屋顶等)又与绿色建筑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这种革新性的雨水管理系统颇为流行,成为追求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国:“神器”“土方”一起上

今夏,德国的防洪“神器”在网络疯传,其或为铝制防洪板,或为有机玻璃防洪板,每千米成本就在500万欧元左右。因此,这类昂贵的防洪“神器”只集中用在洪涝频发、人口密集、古迹众多的城市中心地带周围,并非随处可见。

事实上,德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易北河流域城镇地势低洼,人员和财产安全经常面临威胁。德国防洪涝不光靠“神器”,也依赖更经济且有效的“土方子”。

比如2010年,位于德国波兰边界的奥德河爆发洪灾。河东波兰境内多处堤坝崩溃,不少城镇、村庄、农田被淹,但河西的德方情况基本稳定。这有赖于德国政府不断修筑堤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此前在涝灾严重地区打下高昂的防洪墙地基,总共耗费了2.2亿欧元,修缮了90%的奥德河大堤。需要注意的是,“高价神器”防洪墙在防洪中并没有那么神,也会出现渗水,需要足够的沙袋来不断修补,终究离不开“老方子”。德国水利专家文弗莱德˙吕金表示,加高堤坝不是抗洪的长久之计,最终需要足够空间让洪水扩散开。

保证泄洪土地面积,是德国环保部制定的15项防洪减灾措施中重要的一条。至于究竟需要预留多大的空间,德国政府全部按照历史最高纪录洪水量设定。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泄洪区内的人口数量与地区发展,新建任何建筑都要经过防汛机构的严格审批。

增加土地的“吸水性”,打造“城市海绵”,是德国防汛的另一途径。德国政府严格确保在城市中预留大量绿地土壤,为城市交通和建筑占地面积设限,保证尽量多的雨水渗透到土壤中。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分布在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

近年来,德国还开始广泛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

英国伦敦:“软硬兼施”防大洪

英国的首都伦敦依河而建,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洪水的袭击。英国国家气象办公室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伦敦面临越来越大的洪水威胁。为了强化城市防洪能力,英国可谓多策并举。

强化极端气象预告、预警能力,是首要举措。2009年,英国建立了首个洪水预警系统。英国国家气象办公室在密切关注暴雨等强降水天气的同时,与英国环境署合作观测河流水位和海况变化。每15分钟便更新一次洪水预警信息,民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订阅相关预警,实时了解各地区的洪水情况。

大伦敦地区应对城市洪水威胁注重从源头入手,在各类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强化单个家庭和公共建筑物的雨水收集能力,降低整体城市管网的压力。根据2015年伦敦市政府设立的未来25年发展目标,到2040年伦敦市的雨水回收系统将减轻地下排水管网25%的压力。

原标题:城市防洪涝 各国有啥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内涝查看更多>城市防洪查看更多>城市排水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