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政策正文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全文)

2016-09-18 09:53来源:给水排水微信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环境水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3海绵空间格局构

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结构分析法,结合城市海绵生态安全格局、水系格局和绿地格局,构建“海绵基质——海绵斑块——海绵廊道”的空间结构。海绵基质是以区域大面积自然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山水基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是整个城市和区域的海绵主体和城市的生态底线。海绵斑块由城市绿地和湿地组成,是城市内部雨洪滞蓄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微气候和水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海绵廊道包括水系廊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是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起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水质、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环境服务功能,同时提供游憩休闲场所。

4.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地质风险等因素,基于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原则,评价适用于城市的海绵技术库。可将规划区分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普适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条件适用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限定条件使用区等,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普适区可以采用所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条件适用区有部分技术不适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限定条件使用区仅考虑特定的一种技术或不适宜采取任何一种技术。

4.5海绵建设分区与指引

首先,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的划分,将海绵建设分区分为非建设用地分区和建设用地分区两大类。

(1)非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综合考虑城市海绵生态敏感性和空间格局,采用预先占有土地的方法将其在空间上进行叠加,根据海绵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基质-斑块-廊道的重要性逐步叠入非建设用地,一直到综合显示所有非建设用地海绵生态的价值。

(2)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综合考虑城市海绵生态敏感性、目标导向因素(新建/更新地区、重点地区等)、问题导向因素(黑臭水体涉及流域、内涝风险区、地下水漏斗区等)和海绵技术适宜性,采用预先占有土地的方法将其在空间上进行逐步叠加,一直到形成综合显示所有海绵建设的可行性、紧迫性等建设价值的分区。

根据非建设用地海绵分区、建设用地海绵分区的特点及相关规划、相关空间管制的要求等,制订各海绵分区的管控指引。

5、竖向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衔接

竖向规划是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和塑造生态优美景观等建设目标的重要规划技术。海绵城市竖向规划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年均降雨量及地面排水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并与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海绵城市竖向规划优化工作主要包括:(1)现状分析。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用地的竖向情况,包括用地的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场地高程、坡向、用地排水等;分析城市现状道路高程情况,包括道路的纵坡和排水情况;分析城市中重要的护坡、挡土墙、堤坝等防护工程情况。

(2)明确排水分区的主要坡向、坡度范围。通过竖向分析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主要控制点高程、场地高程、坡向和坡度范围,并明确地面排水方式和路径。

(3)识别城市的低洼区、潜在湿地区域。通过城市竖向和土壤条件分析,识别城市现有竖向条件下的低洼区和潜在湿地区域,提出相应的竖向规划优化设计策略,以减少土方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上述区域宜优先划定为水生态敏感区,列入禁建区或限建区进行管控;划定需要保留的超标雨水输送廊道,使之优先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绿线和蓝线。

(4)利用模型模拟的方式方法,对现状和规划道路的控制高程进行模拟评价。识别出易涝节点,对道路控制点高程进行优化调整。如道路场地受限时,可将局部路段与周边用地进行协调设计,通过雨水措施进行雨水径流控制和蓄滞。易涝区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宜结合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设置为绿地或下沉式广场等具有海绵功能的用地。

(5)在编制跨越溢洪道、排涝河道、沟渠等过水设施的道路竖向设计时,其高程控制点应与满足过水设施防洪排涝标准的净空高度相协调。

原标题:给水排水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全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水环境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