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宏观|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

2017-03-08 10:08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空间开发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根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取得突破。基于空间管制思想、公共政策理论以及“人—地”协同论等,肖金成等认为,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应能“促进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人的发展机会和福利水平相对公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资源本底、政策环境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通过路径依赖、集聚与知识溢出、外部性、政策和制度四种作用机制,影响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当前,我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具体举措就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主体功能区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理念探讨和区划方法讨论深入到政策框架设计以及各类具体政策的研究,如财政政策、人口政策和利益补偿政策等。我国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法制环境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建设主体功能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按主体功能区定位细化和落实分类政策,等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不仅是“资源配置器”,更是环境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控制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3.2.1 产业结构变化的资源环境效应评价

产业结构变化的资源环境效应包括环境效应(也称为减排效应) 和节能效应。对于前者,学者们的认识比较一致,通过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价,认为,不同类型产业的环境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节能效应,却存在不同认识。基于“结构红利假说”,指出,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工业内部轻重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能耗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部门或企业生产率的改善、能源价格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其他因素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之所以大相径庭,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时段、研究地区、数据定义、数据划分的详细程度以及分解方法的不同。随着对结构性因素的拓展和计算方法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节能效应也在不断取得新的应证:“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效率,但是,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3.2.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尽管在理论上认为,三次产业结构服务化、工业结构轻型化、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是生态文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般方向,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否跨越重化工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一种观点,强调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作用,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适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业化既创造资源,又面临资源约束,并以更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解决人类发展中的资源瓶颈,要辩证看待重工业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况且,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像发达国家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实现节能减排的阶段,重化工业是我国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此外,我国区域差异明显,对不同区域来讲,其产业结构演进具有自身规律和内在动因,不能单纯为了节能减排而违背产业发展和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刻意改变产业结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也要因地制宜。

3.3 生产方式转变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低消耗、少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化生产方式,是生态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产业生态化是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其本质是,人类产业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建立可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而把产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最低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是生态工业园区。对此,国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和日渐理性的过程。早期研究比较偏重于生态学原理的运用,片面追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来组织物质和能量在产业系统内的转化和流动,以致热衷于各种“环网”、“圈链”的设计。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学者们指出,产业系统模拟自然生态原理应该是有限度的,二者在系统动力、反馈机制以及物质能量利用方式上都具有本质不同,产业生态化不能一味强调“闭路”或“循环”,而且,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化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更要考虑经济合理性,既要遵循生态规律,也要符合经济规律。就我国国情来看,要进一步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并选择差异化的区域实施路径,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3.4 消费模式转型

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但是,相比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态化研究的深度

和广度,消费模式转型的研究显得很薄弱。现有研究还停留在论述消费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及其内涵特征上,且大多是从生态哲学和伦理学层面的倡导,对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指标体系以及具体实现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重心仍为“弱可持续消费”,法律和政策体系缺乏,规制手段单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社会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国情,构建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开展和深化中国特色消费模式转型的实现模式以及路径策略等的研究。

延伸阅读:

2016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发布 雾霾问题上榜

《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发布(全文)

原标题: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