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市场正文

水环境治理如何迈过“伪成熟期”?

2017-04-20 08:39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王慧军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务企业环保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同质化的企业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正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加速进入没有技术和模式创新基础的“伪成熟期”。

“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政策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保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一时间,各类传统水务企业、建筑企业等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蜂拥而入。

在众多参与者蜂拥而至的趋势下,水环境治理行业真的美好吗?笔者相信现有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产业政策是将行业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引导,但如果各方因素使得地方政府和参与企业两者不会做、做不好、不好做,那么行业的良性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1地方政府的“不好做”体现在很难从需求出发,而是选择利益平衡

在我国,由于PPP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刚刚起步,经验欠缺、单位成本较高,会存在“不会做、做不好”这两个问题。但是,随着治理模式成熟,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不好做”的问题,则对政府、参与企业以及水环境治理行业十分不利。在现阶段十分普遍,挑战更大。

政府层面的“不好做”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PPP模式缺乏专门的立法,只有部委和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对其进行规范,效力层级不高,系统性不强。这就使得PPP项目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二是诸多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尤其是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从酝酿识别阶段开始,就有很多环保/非环保公司、建筑公司等参与者介入进行角力。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很难从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当地需要什么样的供给才能使项目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摇摆不定、比权量力的过程中,政府最终的选择大多是利益平衡,而非真正满足项目需求。

比如,一个大项目一般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在运作,地方政府选择参与企业的出发点往往是看哪家企业商务关系好、得罪谁的负面影响最小、谁承诺的条件优厚,而不是谁能把项目做优。

2参与企业业务同质化严重,舍本逐末

企业层面的“不好做”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同质化和舍本逐末两个方面。

细数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主流和非主流的企业,其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乃至推介话语体系基本相同,几乎全部以“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环境综合服务商”定位;几乎全部具有“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全覆盖优势;几乎全部都有几个“全国/全球第一”的项目或设备。

且不论真实的水平和美好的愿景之间有多大差距,当自身和竞争对手同时具备上述属性时,水环境治理企业其实并没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而同质化的企业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正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加速进入没有技术和模式创新基础的“伪成熟期”。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似乎完全不适用于我国水环境治理企业,至少笔者从没接触过选择并一贯执行三种战略之一的企业。

如果企业要做强保持竞争优势,就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战略,而不能既想有成本优势又具有差异化服务,这样的企业是做不大的,这就是“夹层企业”。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是业内没有一贯坚持一种战略的企业,都想做、都做,但不精深。

当水环境治理行业从快速发展转向成熟和衰退阶段时,当企业由盲从到理性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是错误的。那时,多数处于“夹层”的企业将会更加艰难。

同时,水环境治理行业区域垄断性较强,当行业快速发展时,竞争对手都在跑马圈地,不抢占意味着失去市场,无差异化的跟风导致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现阶段,收益率超过7%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已经难觅踪迹,大多数项目收益率在2%~5%的水平。水环境治理项目和房屋装修类似,投入和选材的弹性很大,在项目收益难以覆盖融资成本的情况下,利润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企业的“本”是价值,“末”是利润,有价值才能创造利润,有效供给才能创造需求。遗憾的是,多数水环境治理企业并没有“有效供给”的基础,而是通过股东背景、政商关系和同质化产品满足需求。

原标题:水环境治理如何迈过“伪成熟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水务企业查看更多>环保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