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技术正文

水环境治理技术大盘点(二):面源污染治理

2017-08-27 11:49来源:小谈PPP作者:柠榽关键词:面源污染水环境治理水体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从源头减少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物,首先须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科学生态施肥技术主要包括:

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指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营养元素,平衡各养分供应,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并提高作物产量,节支增收。

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是指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借助地形自然落差或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把肥液和灌溉水配兑到一起,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喷枪或喷头,均匀、定时、定量喷灌在作物生长发育区域,使区域内土壤始终保持疏松、适宜的含水量和养分。

该技术解决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引起的溶解慢和挥发损失的问题,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且节约肥料利于环境保护,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水体污染。适用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水质符合微灌(在末级管道安装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养分较小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要求的微灌设施推广应用区域,用于经济作物及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栽培。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增肥增产措施,是指把秸秆(包括麦秸、玉米秸、水稻秸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发育等,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及增产增效5%~10%。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较慢,一般用作基肥,秸秆还田量在每亩折干草150~250公斤,数量较多时须配合增施氮肥。

2.农村生活污染

由于村镇居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不能定点排放,应鼓励农户自行建造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庭院式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对于人口相对密集的村落,可采用以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氧化塘技术

氧化塘也称生物塘技术,是建造池塘,并设置围堤、防渗层,依靠塘内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氧化塘基建投资和运营费用较低、维修维护简单,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基本不产生污泥。污水也可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用于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

但是氧化塘的缺陷在于污水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大,易产生臭味、滋生蚊蝇、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等。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查系统组成,生活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通过在曝气池底部设置空气扩散装置,使空气进入污水,增加污水的溶解氧含量,并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进活性污泥反应。经一定时间后,好氧微生物繁殖形成污泥状絮凝物,并栖息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有效吸附与氧化有机物。

污泥与水分离后,大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其余部分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也称固定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用于去除废水中溶解性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附着于固体介质(称作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向外依次分为厌氧层、好气层、附着水层和运动水层,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的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进行分解,再进入厌氧层进行厌氧分解,流动水层可以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再长出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生物膜法对水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强,比活性污泥法的污泥量小且容易固液分离,污水处理效果好。

人工湿地法

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人工建造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投配到湿地上,运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养分吸收、各类动物作用等。

湿地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体污染物,原生动物、昆虫、鸟类等可以吞食污水沉积的有机颗粒,水生植物能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活性,植物的根茎叶也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

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环保,运行管理更加简单方便,也能通过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增加景观美感的同时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结语

目前很多地区的黑臭水体治理,常常“黑了治、治了又黑”,水质反复恶化,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面源污染缺乏有效控制,导致截污不力,浪费资金人力资源。为解决雨水冲刷与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物不确定性排放问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选择合适、经济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将治理技术与当地环境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达到节省投资并提高治理效率的目的。

原标题:水环境治理技术大盘点(二):面源污染治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面源污染查看更多>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水体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