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评论正文

苏州古城:一座水城 为何无惧水患?

2020-07-14 09:29来源:看见苏州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苏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纵横交织密如网使人们枕河而居,滨水而行,有的还引水入宅,引水进园。旧时古城老宅都设有天井沟排除污水和雨水,苏州人靠井吃水,众多水井又增加了不少蓄水量。

10.jpg

独特的街访规划和里坊制形成“水陆相邻、前街后河”的规划布局。庭院设计低于房屋地面,设台阶相连。街道又低于庭院,街道下面是一条暗渠,上铺长石条,从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车的街面主体,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体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水”三者融合的体系。

11.jpg

4 七堰挡水,水则碑预报洪水

借助完备的城市水网体系,再加上向外伸出的胥江、上塘河、元和塘、至和塘、等河道与护城河连结,共同构成了城内、城外有机结合的水网体系。

12.jpg

为分泄河道中多余的水量,唐代苏州城外已有七座挡水的拦河堰,以遇水之暴而护民居,故有“苏州七堰八城门,家家户户泊舟航”之说。现在已知的七堰为李公堤、山塘街白公堤、太湖西堤、元和塘居家堰、吴江塘梅堰、斜塘支家堰、沈家浜钱家堰,为城外七道防汛的挡水堤。

13.jpg

为了报汛、防洪,我国早在宋代就采用水则碑。水则的”则”为“准则”,作用是测量水位,预防洪涝。为治理苏州城内的河水之害,胥门外万年桥河畔曾设立此碑。

14.jpg

吴江的水则碑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苏州出色的水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完美地解决了水患问题。据《苏州府志》记载,自西汉至清的2000余年中,洪水犯苏州城仅七次,自唐以前五次,宋朝时仅有两次洪涝灾害的记录,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后至清末700余年则再无洪水之害。

15.jpg

然而随着现代建设兴修公路,人们开起汽车扔了河。上世纪40年代,苏州城河道总长约82公里,现仅剩32公里,超过一半被填埋,如今每遇暴雨城区积水亦不足为奇。

16.jpg

旧时苏州,面水而无浸润之害,而得水利之益。直至今日,不得不佩服古人建城和规划的智慧。

延伸阅读:

主汛期来临 怎么保障环境安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城市内涝查看更多>苏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