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评论正文

APEC蓝是否继续?PM2.5的前世今生

2014-11-18 10:12来源:微思客WeThinker作者:王庆峰关键词:APEC蓝PM2.5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几个月后,国家环保部就成立了一个治理PM2.5的科研小组;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北京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询自己家门口的PM2.5监测数据。

今天,用手机看看PM2.5值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词汇并不像惯常的网络流行语,火一阵就死了。它具有强大的科学主义的力量,其以明确的数值标示了空气优良度区间,空气不好,我们说PM2.5超过了300。我们不再像2011年以前说,“你看,雾霾”;而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的时候,我们则这样惊呼“你看,毒物”。空气有毒或者有霾,这太抽象了,但借助于数值,我们就能很明确的标示。

PM2.5可真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因为,你用抽象的词汇去指责公共部门,公职人员就会诘问你,你不舒服与空气有啥关系?如今,拿着家门口刚出炉的PM2.5数据,不等我们去指责,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惶恐。借助于一个概念的生产、意义的争夺,我们就能获得强大的话语力量,这可是以前不多见的现象。

想一想吧,当我们像能发布人权报告一样,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全世界的PM2.5值,从而直接将“人权”“环境”议题挂钩,一张地图看去,会有何等感受?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但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根据《洁净空气法》,环保署须定期审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2006年,美国环保署针对PM2.5标准进行了最新一次修订,规定全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任何地区、任何24小时周期内PM2.5最高浓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此后,更为抽象的空气问题(咳嗽、身体难受)就被置换成科学话语。

而潘石屹所援引的美领馆PM2.5值,应该自此而来。

原标题:APEC蓝是否继续?PM2.5的前世今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