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评论正文

APEC蓝是否继续?PM2.5的前世今生

2014-11-18 10:12来源:微思客WeThinker作者:王庆峰关键词:APEC蓝PM2.5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京忙得很——关店、限号通行、禁衣物焚烧,紧等慢等、左顾右盼,终于等来了APEC蓝。依照惯例,调侃北京的PM2.5值是社交上的一大乐趣,前不久京城马拉松时,PM值爆表到350以上;如今严打严管下,却可能100都不到——到底哪个是常态,只有北京巷子里的市民最清楚不过了。

天气好坏与否,在以前只是一个抽象词,抬头感知一下便是,惯用的词汇是这一套:灰蒙蒙、雾茫茫、蓝天白云、清澈通透等。可是,自从我们有一套新的表意系统——PM2.5,这些抽象词就被置换成科学话语了,我们只需要拿出手机,精确的读出数值,然后截图在网上晒一晒,无意中就参与了民间解构、戏谑的狂欢,当然,也参与到了公共生活中去。

在今天,当我们谈论APEC蓝或者不蓝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谈论PM2.5。那么,作为一种科学的话语、微观的知识生产,PM2.5是什么样的来头,却鲜有人提及。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作为空气中的颗粒物(汽车尾气、扬尘、工厂排气等),在学术上,PM2.5叫做细颗粒物,而PM10叫做可吸入颗粒物;PM值的单位是毫克,万分之一克的意思。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微克,质量单位,符号μg(英语:microgram)。1微克等于一百万分之一克。

PM2.5引入中国与一个商人不无关系:潘石屹。谈到和PM2.5的渊源,潘石屹说,其实起因非常单纯。“最早关注PM2.5是因为我老婆咳嗽,只要出去,无论到香港也好、到英国也好、美国也好,一下飞机就不咳嗽;只要一回到北京就咳嗽,而且还咳得死去活来。特别是当天的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她咳嗽得就更厉害。”

潘石屹关于pm2.5的微博共有196条,第一条是发布在2011年11月1日。当时,潘石屹开始从美领馆摘取数据,在微博上公布PM2.5值,结果引起舆论的围观。舆论此时关注的焦点是三个:到底公布的是PM10还是PM2.5;国家标准是公布PM10,但PM2.5不公布;除了美领馆,还有哪些地方有公布PM2.5?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发酵,剩下的传播过程人所共知——随着北京雾霾越发严重,各方高度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2011年11月16日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大的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在这个时候,网民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美国大使馆监测的和国内监测的PM2.5晒图比较,用游戏的方式表示环境议题。

虽然从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自舆论开始将PM2.5舶来之后,官方迅速作出回应,这其中,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2012年元宵节的晚上,胡锦涛主席来到北京视察,强调空气的污染对北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北京一定要把治理PM2.5作为头等大事。

原标题:APEC蓝是否继续?PM2.5的前世今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