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PPP热潮下的尴尬:签约三大难、BT模式伪装PPP方便利益输送

2015-05-11 13:05来源:信托周刊微信关键词:PPPPPP项目BT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实很复杂,PPP热潮与较低的签约率并存。一些财力雄厚、且从银行贷款容易的地级市或区县政府,在这轮PPP的热潮中仍不为所动,继续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另一些资金饥渴的地方政府,则借着PPP的名义,将BT模式项目包装成PPP,主要为了方便项目融资、获取补贴。BT是否应该继续存在?有人认为BT是地方政府的一种现实需求,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人指出BT在中国境内已经走偏,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利益输送,容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4月24日,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直言,全国各地公布的PPP项目,大概只有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

据记者采访了解,PPP项目落地率较低,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推出的PPP项目没有经营性收入,在捆绑其他项目资源时,如土地,碰到现实法律困境;政府和融资方,就资金成本没谈拢;基层政府上马PPP项目,容易突破10%的财政红线。

有地方政府人士对记者表示,就像化解地方债,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不好的项目折价给社会资本,社会资本都未必感兴趣;但如果是收益稳定的好项目,政府为何要舍弃这部分公共资源,割让给社会资本呢?这是一个矛盾。

收益方面。很多PPP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无法产生经营性收益,需要打包其他项目,现实中多为土地资源,但土地需要走招拍挂程序,这块土地是否会落入到项目承包方,就打了一个问号。这样的打包条件,因为存在风险,往往也难以在央企国企的投资委员会上获得通过。

融资方面。地方政府希望是物美价廉,资金成本最好能维持在5.9%的基准利率,国开行、农发行此类政策性银行或许能提供这类贷款;但商业银行、信托、基金等资金介入的话,资金成本往往会在8%左右,这种资金价格的差异,也使得项目难以谈拢。

原标题:PPP热潮下的尴尬:签约三大难、BT模式伪装PPP方便利益输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