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报道正文

他们在山野中穿行 24小时为常州环境"把脉"

2015-09-22 16:32来源:常州晚报关键词:环境监测人员监测仪器空气监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自动监测室主任夏京介绍,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该市的空气监测站(点)要进行优化和调整,包含金坛在内一共有20个监测点,其中,有正在使用中的老点位,也有即将新增的点位,还有移址重建的调整点位。

每个点位的选址布局不但要符合国家关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的技术规范要求,还要到拟建点位附近寻找合适的房子,跟房子的业主单位谈,还要在屋顶上安装监测仪器,每个点都要跑不下5趟,才能基本敲定。

据悉,这个月,监测中心邀请的环保部专家即将对这20个空气监测点位进行评审。

长期吃住在船上的,不一定是渔民

去年夏天,金坛钱资荡,一位老人带着小孙子从湖边路过,看到几位年轻人蹲在船上在洗泥。老人跟小孙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只能像他一样去洗泥做苦活。”

听起来,这很像是冷笑话段子。而实际上,洗泥的年轻人,是市环境监测中心生物生态室的张翔和他的同事。在大量的常规监测和水专项课题研究进程中,工作人员常年要在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荡等水域中打捞底泥,老人看到的“洗泥”,其实是在取样。

实验室曾经请了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帮忙从湖中夹泥取样,才干了几天对方就走人,去收菜贩菜了。“一天200块工钱,他觉得干这活又累钱还少,不如收菜贩菜舒服挣钱多。”工人走了,实验室几位同事就自已干。夹泥的夹子满了有三十几斤,采访的时候,生物生态室主任陈桥伸出双手给我们看,都是厚厚的老茧。

采样工作是连续性的,经常采完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开水和方便面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搭档”。一个采样周期一般要15天左右,最长的一次连续一个月吃住在船上。今年8月份,陈桥和张翔到太湖取样,兄弟俩不幸双双负伤:陈桥被开水瓶烫伤了右脚,张翔上岸时被码头台阶上的青苔滑倒摔了一跤受伤,左胳膊肘处缝了6针。缝完针不能再在户外做“苦活”,轻伤不下火线,张翔就回到实验室进行室内工作,一天都没有休息。

常年在湖上、山间等野外环境采样,工作强度大,日积月累的风吹日晒使得小伙子们的肤色也愈发“健康”。一次,陈桥一个很久不见的同学来看他,很惊诧:“你怎么变得这么黑?”这是常年野外采样的额外“收获”。

消防战士都撤了,他们还得耐心守候

天色已经全黑,某工业企业厂区附近,几个年轻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就着路灯灯光吃着盒饭。

这是今年春天一次突发事件现场,这几位年轻人是市环境监测中心派出的应急监测人员,负责现场采样,这次在现场一待就是15天。消防战士撤了,环境应急监测人员还不能撤,什么时候可以撤?只有等到监测指标的数据回归正常标准且持续平稳,才能撤。

采好的样品被立即送回市环境监测中心,理化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在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4小时不间断,什么时候送来就什么时候实验。理化中心主任王延军介绍,为防止样品挥发或是发生质变,必须尽快进实验室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所有突发事件,最后都会涉及追究相关者的责任,出具的报告必须科学、准确、公正。

与常规监测不同,应急监测的一些指标,每个小时都要采样,频次高、密度大,还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出具监测报告。今年4月份的现场应急监测破了纪录:理化室三组工作人员一个晚上做了296份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每份样品先进行预处理,为了得出准确的浓度,要反复实验。有的指标虽然是常规项目,但是耗时长,像总磷浓度,一次实验就要几个小时。

应急监测现场除了可预判的危险,还有不可预知的危险,近几年来,恶意倾倒固废残渣、液体的事情常有,一次,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去现场采完样回来,一路只听到盛放样品的容器不停地发出“砰砰”的声音,驾驶员的眼睛都被熏得掉眼泪,因为不知道固废残渣的成份,也不敢贸然往里面添加溶剂,“理化中心就是一个跟危险分子打交道的地方。”

原标题:他们在山野中穿行 24小时为常州环境"把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测人员查看更多>监测仪器查看更多>空气监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