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全文)

2015-12-01 10:32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区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已有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天然林管护力度;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要结合有关生态建设工程,做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停止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严格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的监管;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30)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地跨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广西5 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7 个功能区:黔东南桂西北丘陵水源涵养功能区、黔东中低山水源涵养功能区、鄂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武陵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渝东南-黔东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保持功能区、雪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保持功能区和渝东南山区土壤保持功能区。范围主要涉及湖南省湘西、怀化、张家界、常德、邵阳、娄底、益阳,湖北省恩施、宜昌,重庆市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贵州省铜仁、黔东南、黔南,广西桂林、柳州,面积为186 053 平方公里。该区是东亚亚热带植物区系分布核心区,有水杉、珙桐等多种国家珍稀濒危物种;同时该区又是长江支流清江和澧水的发源地,以及沅水、资水、乌江水系的汇水区,其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也极其重要。该区山地坡度大,降雨丰富,水土流失敏感性程度高。

主要生态问题: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生态功能退化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地质灾害增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较严重。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群建设,扩大保护范围;坚持自然恢复,恢复常绿阔叶林的乔、灌、草植被体系,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的监督与预防。

(31)大瑶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包含1 个功能区:大瑶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广西的桂林、柳州、贺州、梧州、来宾和贵港,面积为19 174 平方公里。该区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山顶杜鹃林。是银杉和树蕨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区。

主要生态问题:天然林破坏较严重,栖息地质量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较低。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提高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比例,控制人工经济林发展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32)海南中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包含1 个功能区:海南中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海南省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万宁、五指山、琼中、琼海和儋州,面积为11 206 平方公里。该区植被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其中特有植物多达630 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102 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此外,该区是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的发源地和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天然森林遭受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减少,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力度,扩大保护区范围;禁止开发天然林;坚持自然恢复,实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3)滇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包含1 个功能区:滇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云南省的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面积为34 775 平方公里。在仅占全国不到0.4%的国土面积上,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之称。

主要生态问题:由于长期森林资源过度开发与热带作物的发展,天然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人工经济林与用材林比例高,生境破碎化程度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受到严重损害。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加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保护,禁止破坏天然森林的农业生产活动;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34)无量山-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包含1 个功能区:无量山-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大理、普洱、玉溪、红河、楚雄,面积35 844 平方公里。该区植被以原生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丰富,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篦齿苏铁、野银杏、长蕊木兰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西黑冠长臂猿等。

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敏感性高,地质灾害较严重。天然森林受到较严重人为干扰和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保持功能较低。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开展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防止地质灾害;提高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比例,控制人工经济林发展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35)滇西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沿岸,包含1 个功能区:滇西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云南的大理、保山、临沧,面积为25 889 平方公里。该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势高差大,立体气候显著,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繁多,以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主要生态问题:过度的砍伐森林、水电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粗放型的人类活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监管力度;严格保护天然林,控制人工林的扩张;发展生态旅游,改变以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36)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云南西北部,与四川西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分布区,包含1 个功能区: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云南省的迪庆、怒江、丽江、大理、保山、德宏,面积为61 792平方公里。该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牛羚、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光叶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三江并流区为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该区还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区内水土流失、冻融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程度极高。

主要生态问题:森林资源过度利用,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次生低效林面积大,生物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严重。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开展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防止地质灾害;提高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比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适度发展牧业;在山区实施生态移民。

(37)岷山-邛崃山-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山、邛崃山和凉山分布区,包含2 个功能区:岷山-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是白龙江、涪江、大渡河、岷江、雅砻江等多条河流的水源地,行政区主要涉及四川省的阿坝、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宜宾、凉山和甘孜,面积为123 587平方公里。区内有卧龙、王朗、九寨沟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以及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等重要珍稀生物的栖息地,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该区山高坡陡,雨水丰富,水土流失敏感性程度高。

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山地灾害频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退化与破碎化加剧。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力度;禁止陡坡开垦和森林砍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已受到破坏的低效林和迹地;发展林果业、中草药、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开展生态移民,降低人口对森林生态系统与栖息地的压力。

(38)藏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该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以及丹巴曲、西巴霞曲、察隅河、卡门河和娘江曲中下游流域,包含3 个功能区:中喜马拉雅山北翼水源涵养功能区、大雪山-念他翁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山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行政区主要涉及山南、林芝和昌都,面积为257 096 平方公里。区内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较多的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种类,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该区水土流失敏感性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原始林面积减少,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加强河谷地带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和人工草场建设;加强谷地水土流失治理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9)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南部,包含1 个功能区:珠穆朗玛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区涉及日喀则地区的吉隆县、聂拉木县、定日县、定结县,面积34 685 平方公里。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独特而丰富,主要有拟海桑、西藏长叶松、喜马拉雅红杉、锡金冷杉、西藏对叶兰等110 余种珍稀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该区是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源头区,区内大部分海拔在5000 米以上,常年积雪,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由于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多大风,冻融侵蚀敏感性程度高,具有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

主要生态问题:过度放牧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加剧,草地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和融冻滑塌及气候与气象灾害增多、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功能区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