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中国面临土壤污染挑战 重点支持植物修复等示范

2016-03-17 10:04来源:纳丰源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属土壤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空白现状,自2006年起,环境保护部就着手启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工作,成立了立法起草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环资委向环保部下达了委托起草函。环保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2014年底,正式向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议稿)。

为了让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环保部从2013年开始启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从国家层面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在历经40多稿修改完善、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后,目前已形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提交国务院审议,预计年内出台实施。

要推动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少不了“标准体系”这把尺子。2014年2月,我国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和《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等污染场地系列导则。此外,针对土壤环境监测,还发布了17项监测方法标准,不断强化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依据。环保部积极推动土壤相关环境标准的制定,组织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今年1月修订后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正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蜈蚣草是全球第一中种富集砷的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良好效果。近年,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已经在多个地区展开。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通过有关专项资金以及中央基建投资渠道,加大对相关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平台和部门年度预算资金,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比如,在修复技术方面,重点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目前利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砷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已在广西环江、湖南石门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2010年以来,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48亿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在湖南石门开展的农田土壤修复示范工程,被列入全国土壤修复治理试点项目。

在环保部牵头编制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农用地受污染土壤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提出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百个各种类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同时拟在湖南常德等地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试点和示范,逐步建立适用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科学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和成熟的土壤污染防治实践经验,为推动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在治理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从2011年开始,针对企业用地周边、农田、蔬菜基地、饮用水源地等,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

六至七年内遏制恶化趋势

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利用六至七年时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具体地说,就是使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污染严重耕地实现有序休养生息,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吃”和“住”,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是两个工作重点。耕地土壤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建设用地,特别居住和商业用地安全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抓住土壤环境保护的这两个重点,就可以基本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土壤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治理环节也相对较多,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防”、“控”、“治”是需要我们重点抓住的三个环节。“防”就是通过建立严格的法规制度,实施严格的监督监管,严防新的土壤污染产生,保护现有良好的土壤。“控”就是开展调查、排查,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控制污染风险。“治”就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针对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类型分类施策,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当然,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摸清底数、完善制度、创新技术和提升能力四个基础之上。摸清底数,就是要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尽快摸清土壤污染家底,为进一步搞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计划和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制度,就是通过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部门制度,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使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创新技术,就是不断加大土壤领域科研投入,不断完善土壤修复技术、防控技术、风险管控技术等,加强技术支撑。提升能力,主要是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设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建立“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延伸阅读:

【观点】李干杰: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立法呼之欲出

原标题: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中国面临土壤污染挑战 重点支持植物修复等示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重金属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