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企业正文

红筹、混血儿、野蛮人 什么样的基因造就了北控的环保帝国?

2016-04-26 14:43来源:能源杂志作者:闫笑炜关键词:污水处理北控水务北控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早在1997年,北京控股以“北京概念”的身份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适逢香港回归,北控成为了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企业。捆绑了包括燕京啤酒、三元食品、西餐食品、机场高速、八达岭旅游、王府井百货、建国饭店和国际交换系统在内的北京最为著名的8家企业,加之“红筹”概念影响,投资者对政府将不断注入优质资产充满期待,因此刚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热捧。

然而,金融危机过后,资本市场迎来变局,由于业务庞杂、面目模糊一直面临着被香港资本市场边缘化,当时,北控的母公司京泰集团已是债务累累,最严重时账面现金不足 100万美元。

高盛旗下一位分析师表示,其根本原因还是资产质量不高。“早期的资本市场喜欢大而全的‘广泛多’元化,但是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资本市场开始青睐‘有限多’元化,即专业型公司。”

北控集团党组书记,副董事长白金荣表示:“当时的投资者认为风险不用北控分散,依靠他们自己的投资组合完全可以分散风险。大而全的公司不容易看清行情,价值也容易被低估。不断地投融资做大企业已经不符合资本市场的需求。像中石油一类的专业型公司又受追捧,所以2003年北控开始全面调整,确定了以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主营的道路。”一批非核心业务退出北控序列,建国饭店、三元食品、西餐食品、国际交换、王府井和八达岭等资产被有计划的从北控分拆出去。

为了挽救北控困局,当时考虑与同样处于公用事业,资金链比较优秀的北京燃气合并,强化其公用事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当时燃气行业属于公用事业范畴)。但在合并之初,遭到了北燃方面的抵触。“当时,北京燃气已经做了赴港上市计划书,而听闻北控的收购计划时,北燃高管毫不留情地予以拒绝。”北控一位参与重组的成员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但当时的政府对重组的决心非常大,甚至将这次重组项目以3G命名“Government, Gas,Guoziwei”北京政府对北控的支持可见一般。事实上,这次收购基本由北京市政府予以支持,经过两年的协调,到了2007年5月17日,北控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全票通过收购北京燃气集团的重大交易。此次交易采取现金加股票的交易对价方式,注资价值共计为116亿港元。

回顾过往,假设没有当年北京政府的大力推动,北京东三环可能就没有北控大楼这座建筑了。但历史从不允许假设,那次合并,初衷是为了挽救了北控的命运,事实上,当初资不抵债的北控即将蜕变为一个强大的环保军团帝国。

“混血儿”北控

北控集团的壮大为企业在地方和行业里获得赞誉,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其中,其扩张速度最快的核心公司要属于北控水务。不久前,在北控水务集团年终总结上对其2015年业绩总结中,如果考虑各类框架协议其在城镇水务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两大主营业务上业绩合计达到惊人的884亿元。两大主营业务签约及中标的项目数量分别为58个和4个,投资额分别为人民币141亿元和人民币16亿元,合计近160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2014年十大影响力评选企业按水量规模排序中的前九位的企业总规模。

这无疑是个响亮的成绩单。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若按拥有财富的数量级来算,2008年在香港上市的北控水务,水处理规模不足100万吨/日,营业收入不足四亿港元,净利润不足5000万港元,总资产不足50亿港元,市值不足22亿港元。这与北控集团当下的巨大体量似乎并不“匹配”。

E20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告诉《能源》记者,详细对比下北控的业绩,可以发现在2008年开始才有的飞跃,在2008年以前,首创集团实际上规模比北控大,但2008年,北控开始超越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独霸榜首。

延伸阅读:

北控125亿购垃圾能源公司 花旗里昂批昂贵

【组图】一张图了解北控水务2015末期业绩

原标题:红筹、混血儿、野蛮人,什么样的基因造就了北控的环保帝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北控水务查看更多>北控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