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企业正文

红筹、混血儿、野蛮人 什么样的基因造就了北控的环保帝国?

2016-04-26 14:43来源:能源杂志作者:闫笑炜关键词:污水处理北控水务北控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回顾北控水务2008年大事记——其一,为支持北京奥运,大力建设公共设施;其二,北控收购中科成环保集团(以下简称中科成),引入混合所有制。

新奥能源研究院项目经理舒鹏博士告诉《能源》记者:“混合所有制主要以国资背景企业为主导,选择互补的其它企业资本进来成立相应的专业性公司,其目的是快速、低成本的切入到某一领域。主要为了弥补公有制企业决策慢的弱点。水务行业、到未来的售电公司都是这种思路。”

一位业内人士详细比对了北控和中科成两家公司的优劣势:“中科成在水务市场运作经验非常丰富,中科成环保集团业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拥有很大的水务市场。北控水务虽然有资本运作的经验以及广泛的政府背景,但在水务运营方面不如中科成,后来,两家公司合并后,原中科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晓勇就出任北控水务执行董事兼总裁继续从事水务管理,一下提升了北控水务的管理水平。”

但当时,中科成也想登陆资本市场,外方的控股股东是一家香港的公司,而北控恰好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双方通过收购换股等形式实现了中科成集团的间接上市。而装入中科成资产后的北控水务凭借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和政府资源优势,通过BOT、TOT模式和股权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规模并提升了行业影响力。

薛涛告诉《能源》记者:“事实上,与同行相比,北控水务从发现商机、投标、招标到项目落地周期非常短,效率非常高。”

3月24日,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一次研讨上,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十三五,环保行业基本上是个抢地盘的过程。环境治理最终还是要通过项目落地,大约5年后,也就是十三五末期,可能就是一些BOT公司的天下了,所以大家都在规划、跑马圈地,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效率非常重要。”

不久前,《能源》记者曾与一位中节能高管探讨过此类问题。在扩张战略上,中节能和北控类似,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多元化扩张。事实上,中节能相比北控业务更加多元化,但在环保领域,央企出身,国资委背景的中节能却远远不及北京国资委下属的北控水务。

中节能一位高管曾经告诉《能源》记者:“在投资决策上,中节能相对谨慎,重大投资会由高管组成的决策委员会共同商议,”在降低投资风险时,也投资效率也有所降低。

而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北控水务明显比中节能快了一步,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决策机制上。北控集团对北控水务主要是控股关系,决策上不会过多干预。这种思维在一些民营企业里体现的比较多。”

混合所有制基本成为环保国企之间的分水岭,这些企业普遍低调,隐忍,自居一隅,甚少直面媒体。但他们借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机遇,规模化重组、激进的并购,被业内人士称为“野蛮人”。

“野蛮人”北控

事实上,“野蛮人”在环保产业并非少数。究其根本,“一城一地”的投资固然稳健,但扩张速度明显受到制约,在利润微薄的环保产业,并购可以迅速扩大公司的收入规模,而响亮的成绩单又能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野蛮人”,在《能源》记者看来,“野蛮人”必须符合几个要求:一、上市公司,有充足的资金链;二、政府关系过硬,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红筹”;三、灵活的决策机制。一般来说,央企中的环保公司往往具备前两项,却在决策机制上有所局限,而非上市公司仅仅在资金链上就不满足“野蛮人”的特性。

当然,适合“野蛮人”生长的土壤是必不可少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我国水处理市场结构非常分散,大量的处理能力分散在各地水务、市政等政府部门或者区域性的小型水处理企业手中。大部分地方水务主管部门或水处理企业掌握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超过50万吨/日。随着水处理指标的愈发收紧,不少水处理经营主体已经不具备满足新标准的能力而将其出售,这种市场格局激发了龙头企业的收购兼并的野心。”

延伸阅读:

北控125亿购垃圾能源公司 花旗里昂批昂贵

【组图】一张图了解北控水务2015末期业绩

原标题:红筹、混血儿、野蛮人,什么样的基因造就了北控的环保帝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北控水务查看更多>北控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