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类型在“消失”!关注土壤多样性研究

2016-05-20 08:18来源:土壤观察作者:张学雷关键词:土壤多样性土壤性质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意大利 Costantini 和 L’Abate基于地理数据库、地图和土壤多样性对意大利的土壤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研究。

研究认为土壤遗产类似于地质遗产,土壤具有遗传特性并且可以按照它们的“文化价值”进行分类。研究对意大利的土壤遗产进行了评价和分组,并开发出了相应软件收集管理这些信息,建立了独特的地理数据库,并建议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

研究认为土壤遗产包括:人为景观、决定全景舒适度的土壤景观、环境平衡破碎下的土壤景观、有利于特殊生态系统延续的土壤景观等,其中明显包含有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的意义。

日本 Yabuki 等对日本北海道 10个城市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建议利用信息论中的互熵(mutual entropy)概念来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

伊朗 Toomanian 等对伊朗中部扎因代河谷的土壤多样性和成土作用进行了研究,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壤异质性程度,发现用仙农熵评价土壤和土壤景观演化具有良好效果。

2001 年以来,土壤多样性理论被引入我国,使中国成为继西班牙之后较早从事土壤多样性研究的国家。开始的研究报道是利用山东省 1︰100 万和海南岛 1︰25 万 SOTER 数据库进行测度分析,涉及土壤类别、土壤性质多样性特点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发现多样性方法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数量关系分析与特定区域土壤类型空间可变性分析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如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样区面积扩大而增加的多样性-面积效应、对象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现象最为普遍等,与Ibáñez 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2005 年以来,受美国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多样性影响的启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国家基金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课题支持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运用土壤多样性计量方法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然界固有的土壤类型和面积构,土壤资源的空间多样性组合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土壤类型甚至完全“消失”了。

以苏州市为例,从 1984 年到 2003 年近 20 年当中,城市面积以平均每年 20.47% 的增长速度扩大,由 17 844 hm2 扩张到 90 892 hm2,净增 73 048 hm2

,扩大了 3 倍多,31 种土壤(土属)中,有 25 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有些趋于濒临灭绝,其中黏壤质普通简育滞水潜育土约 98% 被新增长的城镇所占用而濒临灭绝,而砂质石灰性斑纹湿润正常新成土被完全占用,已经“消失”,此状况还在持续且有逐年加重的严峻形势。

2010 年 8 月澳大利亚第 19 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上,笔者关于运用嵌套子集方法对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壤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的论文被录用为会议口头发言,在国际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苏州等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期高速城市化扩张带来的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指出应该进一步追踪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区域土壤多样性动态特点、规律与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资源空间格局演变的指示,以新的角度丰富土壤资源评价指标,更好地表达区域土壤资源空间格局演变,探索其地学、土壤学意义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关研究也引起当地重要平面媒体的关注。

3 展望

2013 年 4 月,由美国 CRC 出版专著《土壤多样性(Pedodiversity)》,邀请当今世界上代表性国家有关学者,在介绍有关土壤多样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书中,西班牙 Juan José Ibáñez、Javier Caniego 和Asunción Saldaña 分别就土壤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挑战、土壤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形分析和土壤多样性与景观生态学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意大利Enrico Feol、Carmelo Dazzi 关于环境系统中多样性的测度和人为景观变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响应和土壤遗产保护的研究;美国 Jonathan Phillips、JamesBockheim 关于非线性变化及趋异进化(divergentevolution)与土壤多样性、土壤地方性及其对系统土壤多样性的重要性的研究;伊朗 Norair Toomanian 对土壤多样性与地形的研究;中国张学雷也介绍了我国土壤多样性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土壤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土壤类型及属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也间接改变着土壤类型、性质及功能多样性的格局,考虑到我国自然条件的特点和悠久且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通过努力可望能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多样性影响的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中逐渐积累研究成果并有所突破。

新近,段金龙、张学雷为探索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以中国中部河南省和东部江苏省的典型样区为例,基于土壤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对一种最新的土壤多样性计量方法进行改进,将其引入以水土资源为主的资源分布特征评价中,进行了不同资源类型(耕地、水体、植被等)多样性的关联分析,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新近研究实践证明,运用土壤多样性的理论与方法并将之扩展到土壤、土地与生态环境其他因子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或许将成为土壤多样性研究领域具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学者在土壤多样性的基本理论、计量手段、不同分类体系中多样性结构分析进行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努力,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日趋活跃。

将于 2014 年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第 20 届世界土壤学大会的程序中,已经在土壤地理委员会(1.2-Soil geography)下面设立了“土壤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在土壤地理与土地利用之间架起桥梁”(Ped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services-bridging soilgeography and land use)研讨专题,相信通过大会交流将进一步推动土壤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在土壤地理学及土壤资源相关研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原标题:土壤类型在“消失”!关注土壤多样性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多样性查看更多>土壤性质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