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传承与发展——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2016-06-21 08:55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作者:高嵩 俞岚 秋琳关键词:污水处理厌氧技术王凯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85年,第一次来中国的Lettinga教授与王凯军教授

把时间倒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1985年Lettinga首次访华之后的几年间,我国农业部、沼气协会和清华大学等又多次邀请他来华讲学。就这样,这位荷兰科学家与中国的感情与日俱增,同时也与初次见面的那位年轻人王凯军日渐熟络。这几年,对王凯军来说,也毕生难忘。

因为1985年上下,他有幸成为了中国厌氧技术的元老级大师郑元景先生的学生,跟着郑先生苦心钻研着城市污水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郑先生不仅与日本同步地开发出了接触氧化法,并在80年代初期,率先促成了UASB在中国的应用,90年代初,他和王凯军合力研发的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更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神来之笔。

如今,回忆起这位恩师,王凯军依然十分感慨,他是我国罕见的具有创新思维却被业界淡忘的大师级人物。王凯军曾经说,郑先生在关键时刻给他指明了方向,是他一生学习的楷模。

回到Lettinga和王凯军的故事。1991年,为了追赶世界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先进治理技术,正值而立之年的王凯军,决定赴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师从Lettinga,开始博士的系统学习。他也因此成为了Lettinga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生。这个机会,对王凯军来说弥足珍贵。而这次学习,对中国的厌氧发展来说,也意义重大。

据王凯军回忆,Lettinga教授一直没有忘记对中国厌氧界的承诺——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开放厌氧技术。在荷兰学习期间,Lettinga曾多次亲自驱车带王凯军参加他对企业的咨询,让他在现场了解UASB和EGSB技术。而更戏剧的是,此时的王凯军并没有直接从事厌氧技术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还一直侧重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而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时的王凯军心里,一定已经埋下了种子,厌氧的魅力也一定已经根植进了他的基因里。

1994年,王凯军从瓦赫宁根农业大学环境技术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回国。1995年,他回到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时间走到这里,王凯军在中国的厌氧故事其实还没有正式开始,直到“九五”环保攻关到来。

2015年6月,王凯军、左剑恶与lettinga教授在荷兰

延伸阅读:

【深度】产业化之前:中国厌氧污水处理的那些年 那些事

【深度】王凯军:创新厌氧技术 引领厌氧领域新格局

原标题:独家 | 传承与发展 ——厌氧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厌氧技术查看更多>王凯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