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湖北宜昌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推进环境治理及重点工程建设(附项目)

2016-07-07 10: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全面实施扶贫攻坚精准脱贫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实施产业扶持和社保政策兜底等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实现全市44.3万贫困人口和24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县及插花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60%。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全市同步小康。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好一名领导干部、一名联络员、一个服务专班、一抓到底的“四个一”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点对点”解决好贫困村扶贫问题。抢抓国家和省政策机遇,抓好武陵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省内“616”对口支援工程、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等扶贫项目和政策资金落实工作。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将中央、省、市安排的专项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大力加强贫困村道路、农林水利、饮水安全、生态保护、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户危房改造,确保10.8万个贫困家庭实现安居梦。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实施扶贫搬迁安置,完成扶贫搬迁1.58万个贫困户。落实国家“雨露计划”支持政策,加大教育培训扶智力度。

2、突破性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发展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发式扶贫机制,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加快发展。因人因地施策,指导每个贫困村确定农业特色产业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帮助每个贫困户找准能够脱贫的增收项目。立足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尊重当地群众种养传统,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行整村推进开发。创新开发组织形式,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功能,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内置金融、合作组织改革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扶贫工程。有序推进生态自然资源与文化、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促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3、实施保障救助兜底脱贫工程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6年底前实现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2017年底所有县市区低保标准均超过当年国家公布扶贫标准,2018年实现11.2万(人)低保户和五保户全部脱贫。加大保障救助力度,大力实施“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行动和“星光工程”,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农村五保供养点和农村幸福院,让特困群体相对集中供养。建立健全贫困人口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制度,完善贫困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扶持措施。加强医疗救助扶贫。将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新农合政策范围,2018年底实现贫困户新农保个人缴费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提高贫困户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

(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尊重群众利益,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健康、养老等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快建设宜学之城

坚持学城共进、教育先行,建设教育事业发达、学习环境优越、优势人才聚集、适宜学习创业、具有创新创造和发展活力的“宜学之城”,实现教育现代化。

强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心城区、县镇配套学校建设,有效减少择校现象,确保义务教育高水平、全覆盖。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扩大农村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完成市一中和夷陵中学新校区建设。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开展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鼓励学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加强特殊学校建设,推动特殊教育逐步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延伸,最大限度满足残障青少年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到2020年,80%以上县市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发挥城区教育示范带头作用,扶持和培育一批省内一流、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名校。强化基础教育公平,完善助学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形成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联互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做大做强市职教园,推进市职教园与县市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分段培养的办学模式。发展示范性职业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健全和规范校企办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发展高等教育。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学新城,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万人以上。支持三峡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支持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迁建及转型发展,办成全国一流、全省有影响的理工类应用技术大学。大力支持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全国100所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办好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把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三峡区域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新型旅游人才摇篮和鄂西旅游圈科学研究中心。支持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办成行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明显的新能源建设高职学院。积极申办三峡航空学院。积极支持和吸引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来宜创办研究院、研究生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加快发展终身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发展早期教育、老年教育和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逐步实行管办评分离,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组团发展等试验。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和课程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2、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国家健康城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国家健康城市。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贫困家庭乡村医生服务签约率和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到100%。优化城区医疗资源布局,适当控制老城区医疗床位和大型医院主院区规模,优先建设新区综合医院分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在农村、贫困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兴建医疗机构,探索建立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打造15分钟卫生服务圈。加强农村“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市医疗行业探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扶持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建成区域性科研教学型综合性医院,加强其他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所在辖区综合诊疗分中心,发挥连接基层医疗机构和龙头医院的纽带作用。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产业及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看护、母婴照护等高端医疗服务和传统中医药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先发展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特色服务,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

创建国家健康城市。提高市民健康素养,促进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全人群提供覆盖生命周期全过程、全程动态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健康宜昌”行动,推进健康管理进社区,建设健康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信息、体检信息、健康监测等信息互联共享。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健康管理联合体建设、重大疾病全程健康管理等管理模式。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应急指挥等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和管理。深入推进爱国卫生创建活动。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和市场化养老服务为补充、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托底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到2020年,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总数达到2.9万张,城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促进医养结合,打通养老与医保、健康卫生的渠道。加快建立覆盖所有“三无”人员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逐年增加对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老年优待工作,深入开展“银龄援农”和“银龄健康进社区”活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