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政策正文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附重点工程)

2016-07-14 10:4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甘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依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我省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方案及国家批复的重点区域生态规划,确定以“三屏四区”,即以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和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为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42个县(市、区),总面积27.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5%。2012年人口92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9%,地区生产总值1252亿元、占全省GDP的22%。

(一)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包括甘南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等6县(市),临夏州的临夏县、和政县等4县,总面积3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8%;2012年,区域内总人口15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

该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甘肃省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中幼林抚育,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采取生态补水、退牧还湿、面源污染防控、污染治理等措施,有效恢复与保护高原湿地。加快黑土滩治理。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

(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所在长江上游“两江一水”的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包括陇南市武都区、成县、文县、康县、宕昌县、西和、礼县7县(区),甘南州迭部县、舟曲县、碌曲县(部分),天水市秦州区和定西市岷县小部分区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6%。2012年,人口为25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9.7%,地区生产总值217亿元。

该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扩大新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扶贫建设等措施,促进区域动植物资源的繁衍和保护,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稳定水平,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三)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

1.概况:该区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总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处于河川水系之间,具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高原冰川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储存的水量是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多。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四个内陆河水系提供约7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多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该区包括酒泉市的阿克塞县、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2县,张掖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3县,金昌市的永昌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天祝县2县,兰州市的永登县(部分)和中牧山丹马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1%。2012年区域人口16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5%,地区生产总值362亿元。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实施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试点。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草原划区轮牧、禁垦和退耕减牧,落实草原奖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改善。

(四)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1.概况:陇东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庆阳市的庆城县、镇原县、环县、华池县4县,平凉市的庄浪县、静宁县2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定西市的通渭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面积3.2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2012年区域人口31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2.2%,地区生产总值408亿元。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雨偏少,植被稀疏,加之降雨集中,土质疏松,长期侵蚀形成了丘陵沟壑密布的地貌形态,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环县北部还受到较强风沙危害,生态非常脆弱。

2.保护与建设措施: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实施坡改梯工程;通过机制和技术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加大优势能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适度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

1.概况:地处民勤县的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是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2012年人口为2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9%,区域生产总值52亿元。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沙大,植被以荒漠沙生植被为主。通过实施关井压田、严控地下水开采、规范资源调度,目前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始改善,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生态环境发展形势仍很严峻,须在突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2.保护与建设措施: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大力开展封禁保护,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六)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1.概况: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与新疆接壤,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2012年该区人口1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区域生产总值78亿元。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下水位下降较明显,湿地资源功能减弱,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胁迫,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较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保护与建设措施:以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全面节水、“引哈济党”生态调水工程、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规范用水秩序,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压减机井灌溉农田面积,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甘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