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不能被忽视的土壤之殇

2016-07-20 08:49来源:法制与新闻关键词:土十条土壤修复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年之后的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教授潘根兴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六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大米镉超标。

污染土壤的不只是镉,甚至不只是重金属。2011年10月25日,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周生贤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表示,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据悉,环保部与国土部早已于2010年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达450万平方公里,共采集土壤、农产品等各类样品213754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495万个,点位环境信息数据218万个、照片21万张,制作图件近11000件。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数据总量达1TB,入库样品数量为54407份,并且已组织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报告和专题报告。

环境保护部今年6月2日通报了《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下称《公报》)。《公报》介绍,201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029个畜禽养殖场周边5048个土壤监测点位开展监测,83.5%的点位无污染物超标情况,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1.0%、3.0%、1.8%和0.7%。

2014年4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土壤污染虽不像水、大气污染一样可观可感,却与‘舌尖上的安全’密切关联。”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爱青认为,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尽管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防治举措,但是这种治理举措相对而言稳定性、连贯性差,特别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多为当地经济支柱,在GDP政绩观的作用下,难免遇到防治举措成摆设,或“人走政息”的尴尬。

姗姗来迟的“土十条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公开发布《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开始成型。

《土十条》共有10条35款231项具体措施。其编制工作肇始于2013年5月,历时3年,前后3次征求各省(区、市)和地方的意见,5次征求党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达50多稿。

1995年,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发布,至今颁布实施的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近50项。

而我国的土壤污染管理可以追溯至2005年。这一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当时的环保总局也于2006年启动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但相比于“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成为应对环保三大战役的最后一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与土壤污染防治相比大气、水的污染防治难度更高有关。

土壤污染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滞后性,成因更复杂,大气污染物沉降、水体和固废污染物迁移等都可能汇聚到土壤中。土壤污染的潜伏性使得人们很难提前采取科学、合理措施予以防范,其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特征又使得污染损害后果极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法律室副主任吴平认为,土壤污染的“家底”是所有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缺乏全面详细的土壤污染数据,甚至部分地区缺乏监测点位和人员配置。因此,《土十条》开篇即要求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治土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土十条》首次提出建立每10年1次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并强调发挥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动态更新,构建全国土壤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共享,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原标题:【原创】土壤之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